..續本文上一頁的話,就會超越一定的界限。但是它怎麼來分開,本來它就是存在的嘛,然後你說讓那個,這個給它隔離開,那這種隔離開是否就是讓自己刻意給它分離開,分離開這不又分開分到兩邊來了?所以這塊兒我有點糊塗了?”
師父:“對,正常,你糊塗這是很正常。爲了讓你不糊塗,所以就要經過這樣的分開。
一般人,一般人,就是你的身心,不是那個好的那種統合,和諧,而是你的身心是糾纏在一起。就好像說,那種錯誤的愛,夫妻錯誤的愛是相纏縛,那正確的愛是相輔相成。你的身心,一般的身心,在錯誤的情況之下,你是糾纏在一起,包括你的陰影那一部分,一樣是糾纏,不是排斥它,不然,因爲它是你的影子啊,那你討厭它,結果你就跟它在糾纏。
好,那現在是爲了讓你逐漸的不被這個境界所牽引著鼻子走。所以這時候,要讓你來經曆這樣的階段,讓你的身、心,也就說你的心跟境,你的心跟影子,你要把它劃分開來。
也就是,如果,一般人是這樣,憤怒生氣的時候,尤其是像夫妻吵架,夫妻吵架,憤怒生氣的時候,你是,很全然的投入啊,很認真的在吵啊,講到這裏,你了解吧。這時候,也就是說,你的理智喪失了,沒有冷靜,沒有理智,隨著當下的境界在起舞,所以被牽著走。這時候,你怎麼樣從這一種沖突的境界裏面脫離出來呢?如果像剛才提到,你的情緒可以跟你分開的話,因爲那個時候的情緒,是感性的失控,感性的失控,你被境界牽走。
那這時候,如果你冷靜理智這方面你沒有成長上來的話,你是控製不了,然後被境界吸進去,這樣知道嗎?這時候要分開,就是說,因爲你的失控的情緒,感性,已經是在那裏攪和了,這時候很需要能夠幫助你拉開、能夠幫助你不要越陷越深的,就是你那個冷靜的智慧,理智。這時候要讓它出來。那個才是你真正的那個,把你的真心,把你崇高的那一副你的本心,要讓它醒過來,醒過來,才會有刹車的力量。醒過來,你才會從這個境界脫離出來。”
學員:“我還是在這個理智方面,那具體做怎樣能做到呢?”
師父:“具體做,也要從實戰之中,經曆過幾次,你就會…。你前面要有理論基礎,前面要有理論基礎,然後在實際實戰之中,才會知道我怎麼樣失去了理性有沒有。一般人失去理性,然後後面才在那裏痛苦,後悔。如果,你這時候,理性能夠喚回,喚醒的話,你這時候你可以,第一個,如果你的理性夠,你覺知夠的話,你當下可以離開這個境,你可以抽離出來。如果不行的話,你不吵架、不罵你實在放不下,你就心不甘,你非吵不可。那這時候,你就是清醒的看,看著它在那裏糾結,看著它在那裏演戲,它會有一個刹車的力量,會有刹車的力量。那這個,也要有相當的定力,如果你沒有定力,很難。
所以,爲什麼我們要聞思修,也要有定力,也要開發明覺。你明覺,越有明覺,你要能夠在當下,情緒化的時候,你明覺就要開發出來。明覺一出來,也就是這時候,你就有一個距離然後來看著它。然後你,當你明覺一開發出來,爲什麼裏面說,那個不是我,意思就是因爲這個就是那個自我在那裏,那個調皮的小孩子在那裏調皮。那你的本我,真我,可以清楚的看著它。這時候,你,也就是說,你的智慧,你的冷靜,流露出來,那你就不會一直的沈迷下去,一直的惡性循環下去,這樣知道嗎?”
學員:“那像大自然當中,人的這些情緒和這種思想,若身體比喻爲大地,那是不是這些情緒,力量,能量也帶有靈性的生命體的能量呢?”
師父:“也是啊。”
學員:“是控製不住的。那起心動念,這些是不是也是帶有靈性的生命體存在?”
師父:“不是說靈性生命體,而是說,它也是一個能量。你的慈悲心也是個能量,你的憤怒生氣,也是個能量。只是這些能量,你妥善應用的話,它可以用來利人利己,帶給我們彼此都快樂,如果這些能量,你錯用的話,它就會傷人傷己,這樣知道嗎?”
7、抽離嗔心的境界
學員:“師父,慈悲,我是***。我想請教下,剛才**老師這個的問題,在心理學上,佛教裏面叫抽離。比如說,今天我們出去的時候,聽見***說昨天因爲是遇佛節,好多人就吃不上飯。有一個老太太就喋喋不休的罵街,罵人,從一開始罵到最後。但有些人是生氣。
那麼作爲當下的時候,是不是可以這樣,實際上,當自己真的生起嗔恨心、嗔心的時候,突然就把自己拉開,拉開往後拉一步,然後看著自己當下的這個自己,好那個自己當然也不是本我,當然只是在這個當下特定的情況下,然後派生出一個嗔怒的自我,然後就想:“你看你在生氣,其實這個老太太,她這個生氣也好,她只不過表達她自己吃不到飯的一種不滿,僅僅是表達她的不滿而已,至于她是罵人還是打人,是與你沒有關系的,但如果你願意在這生氣,那你就生,但最好還是不要生氣。”
有一個雙層的在對話,只是說一個好像是,這個你知道本我是一個明覺的我,而當下那個是,在當下因緣派生出的一個獨特的我,而這個我,可能過一會兒就不存在了。我看這樣去理解(可以嗎)。”
師父:“對,可以。”
學員:“謝謝師父。”
師父:“應該是衍生,不是派生。衍生出來。”
9、融入和觀照
學員:“好,“大師”的問題是……哈哈哈
因爲感到自己還在人格不健全的層面,所以這兩天體會直覺的時候,就是融入的時候,它就很容易出來。是不是在這個階段,無論是在禅修還是在生活裏,還是多用觀,然後這樣就比較容易能照見到空,照見到當時自己的出離。由于以前是用觀的方法在做,能體悟,這幾天去體悟這種直覺的融入,也能融入,但是很快,一會又丟了,一會又丟了。體悟到自己離直覺還遠著呢,人格還沒健全呢,觀還沒做好呢,所以請師父開示,謝謝。”
師父:“好。不錯,這樣也是非常好,因爲這是一個蠻重要的過程。通常,你所講的這個觀,這個是蠻重要的過程階段,但是這個階段會比較有用力一些,比較有作爲,但如果你不穩定的時候,這個階段是需要的,常常提醒自己,要清醒明覺的去觀,那你慢慢的慢慢穩定之後,就可以來到放松,放松,直覺。
所以如果你沒有相當的基礎,沒有相當的基礎,很多人他就是這樣,懈怠,放松,認爲說,什麼行亦禅,坐亦禅,什麼我都是禅,結果修的很慘,他也不知道。所以,我跟大家建議的就是,腳踏實地,實實在在的聞思修,腳踏實地的來開發我們的明覺,開發明覺,所以前面要有正念,要有正念。”
10、正確理解悟後起修方真修
學員:“師父慈悲,我有一個問題,師父講的時候,一直提到“悟後起修方真修”,就是一定是經過先得去尋找,或者就是尋尋覓覓,像釋迦牟尼佛成道的時候,也是經曆了很多很多的這種尋覓,堅持,執著,他當下開悟的那一刻,也算是一種悟後起修。是所有的人都要經過悟後起修嗎?如果這個人,保持著向今天幻燈片裏的小女孩,保持著接近大自然的東西比較多,也要經曆這種悟後起修嗎?”
師父:“要。釋迦牟尼,他後面的那個悟,那是大徹大悟。我們講的那個悟後起修,是之前,之前的那個體悟。悟後起修方真修,是因爲,如果你前面,也就說沒有正知正見的話,沒有正確的正知正見的話,很多的修行觀念知見是錯誤的,那你用錯誤的觀念知見要到達目的,很多情況是,你越修,離你所要的目標是越遠。但當事人不知道。他不知道。他還很執著,這樣才是正確,這樣是對的。但他不知道,他越精進越用功,離他所要的目標越遠。
這個就是,在沒有正確的知見,沒有正知正見的情況之下,盲目的沖,盲目的修,或是只是信、信、信,結果,你越用功,離目標越遠,也不知道。那個悟,悟後起修就是,你現在終于停下來,靜下來,願意去好好的把我們的觀念知見從新來,讓我們能夠建立起正知正見,了解生命實相,了解宇宙實相,了解我們痛苦的原因,不安的原因,根源來自哪裏?
一般面對苦,面對不安,都是尋求一些止痛劑,麻醉劑,興奮劑,或是寄托在遙遠的未來,甚至寄托在下一世,來世。就比如說,有的人,他內心苦悶不安。比如說,家庭因爲夫妻失和,然後內心苦悶不安。那苦悶不安,他覺得,好,我要抽煙,抽煙。他覺得我可以忘掉一些煩惱。那有的抽煙還不夠,我要喝酒,那他認爲說我喝酒之後,我就可以讓我暫時忘掉那些煩惱。這都是他在尋求解決的方法,但是他不知道,這個就是屬于在迷茫的階段,也就是說在還沒有悟,還沒有初步的悟之前的,他尋找很多的解決方法。
那有的人,他就想,家庭不溫馨,好,反正我不理他。我就去沖刺我的事業。所以他就變成,把他的生命,把他的時間,都一直的在做他想要的事業上面。結果追逐,想透過賺更多的錢之後,家裏的老婆,如果我們不能談心,那他用這些錢,他又去喝酒,甚至去找另外的人。但他不知道說,這些都沒辦法真正解決他家庭沖突不安的原因,沒辦法真正化解。
包括,有的人,認爲說,夫妻失和,會有這些沖突,可能我們業障重,好,我們去怎麼樣消災,或是去做,反正你會去做其它很多事情,想說,這樣就可以化解。但,這些,都只是所謂的治標,而沒有真正治本。
那你要來到真正的治本,除非你遇到,遇到有個人他跟你講,你要靜下來,去看,這些沖突,痛苦,是來自于你很多的觀念,錯誤的觀念,你的執著,你的主宰欲,不是你的另一半不對,不是他不好。而只是,因爲,你想掌控他,你有強烈的主宰欲要掌控他,他在反彈。他也很痛苦,他在反彈。他沒有順你的意思而已。
所以,比如說,就像《了凡四訓》,遇到雲谷禅師,你遇到善知識跟你點醒,你的問題不是在別人,你的痛苦不是因爲別人,而是在于自己的主宰欲,自己的意思食,還有自己…
《心靈成長——空海法師2012年實修開示 第九章 超越自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