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话,就会超越一定的界限。但是它怎么来分开,本来它就是存在的嘛,然后你说让那个,这个给它隔离开,那这种隔离开是否就是让自己刻意给它分离开,分离开这不又分开分到两边来了?所以这块儿我有点糊涂了?”
师父:“对,正常,你糊涂这是很正常。为了让你不糊涂,所以就要经过这样的分开。
一般人,一般人,就是你的身心,不是那个好的那种统合,和谐,而是你的身心是纠缠在一起。就好像说,那种错误的爱,夫妻错误的爱是相缠缚,那正确的爱是相辅相成。你的身心,一般的身心,在错误的情况之下,你是纠缠在一起,包括你的阴影那一部分,一样是纠缠,不是排斥它,不然,因为它是你的影子啊,那你讨厌它,结果你就跟它在纠缠。
好,那现在是为了让你逐渐的不被这个境界所牵引着鼻子走。所以这时候,要让你来经历这样的阶段,让你的身、心,也就说你的心跟境,你的心跟影子,你要把它划分开来。
也就是,如果,一般人是这样,愤怒生气的时候,尤其是像夫妻吵架,夫妻吵架,愤怒生气的时候,你是,很全然的投入啊,很认真的在吵啊,讲到这里,你了解吧。这时候,也就是说,你的理智丧失了,没有冷静,没有理智,随着当下的境界在起舞,所以被牵着走。这时候,你怎么样从这一种冲突的境界里面脱离出来呢?如果像刚才提到,你的情绪可以跟你分开的话,因为那个时候的情绪,是感性的失控,感性的失控,你被境界牵走。
那这时候,如果你冷静理智这方面你没有成长上来的话,你是控制不了,然后被境界吸进去,这样知道吗?这时候要分开,就是说,因为你的失控的情绪,感性,已经是在那里搅和了,这时候很需要能够帮助你拉开、能够帮助你不要越陷越深的,就是你那个冷静的智慧,理智。这时候要让它出来。那个才是你真正的那个,把你的真心,把你崇高的那一副你的本心,要让它醒过来,醒过来,才会有刹车的力量。醒过来,你才会从这个境界脱离出来。”
学员:“我还是在这个理智方面,那具体做怎样能做到呢?”
师父:“具体做,也要从实战之中,经历过几次,你就会…。你前面要有理论基础,前面要有理论基础,然后在实际实战之中,才会知道我怎么样失去了理性有没有。一般人失去理性,然后后面才在那里痛苦,后悔。如果,你这时候,理性能够唤回,唤醒的话,你这时候你可以,第一个,如果你的理性够,你觉知够的话,你当下可以离开这个境,你可以抽离出来。如果不行的话,你不吵架、不骂你实在放不下,你就心不甘,你非吵不可。那这时候,你就是清醒的看,看着它在那里纠结,看着它在那里演戏,它会有一个刹车的力量,会有刹车的力量。那这个,也要有相当的定力,如果你没有定力,很难。
所以,为什么我们要闻思修,也要有定力,也要开发明觉。你明觉,越有明觉,你要能够在当下,情绪化的时候,你明觉就要开发出来。明觉一出来,也就是这时候,你就有一个距离然后来看着它。然后你,当你明觉一开发出来,为什么里面说,那个不是我,意思就是因为这个就是那个自我在那里,那个调皮的小孩子在那里调皮。那你的本我,真我,可以清楚的看着它。这时候,你,也就是说,你的智慧,你的冷静,流露出来,那你就不会一直的沉迷下去,一直的恶性循环下去,这样知道吗?”
学员:“那像大自然当中,人的这些情绪和这种思想,若身体比喻为大地,那是不是这些情绪,力量,能量也带有灵性的生命体的能量呢?”
师父:“也是啊。”
学员:“是控制不住的。那起心动念,这些是不是也是带有灵性的生命体存在?”
师父:“不是说灵性生命体,而是说,它也是一个能量。你的慈悲心也是个能量,你的愤怒生气,也是个能量。只是这些能量,你妥善应用的话,它可以用来利人利己,带给我们彼此都快乐,如果这些能量,你错用的话,它就会伤人伤己,这样知道吗?”
7、抽离嗔心的境界
学员:“师父,慈悲,我是***。我想请教下,刚才**老师这个的问题,在心理学上,佛教里面叫抽离。比如说,今天我们出去的时候,听见***说昨天因为是遇佛节,好多人就吃不上饭。有一个老太太就喋喋不休的骂街,骂人,从一开始骂到最后。但有些人是生气。
那么作为当下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这样,实际上,当自己真的生起嗔恨心、嗔心的时候,突然就把自己拉开,拉开往后拉一步,然后看着自己当下的这个自己,好那个自己当然也不是本我,当然只是在这个当下特定的情况下,然后派生出一个嗔怒的自我,然后就想:“你看你在生气,其实这个老太太,她这个生气也好,她只不过表达她自己吃不到饭的一种不满,仅仅是表达她的不满而已,至于她是骂人还是打人,是与你没有关系的,但如果你愿意在这生气,那你就生,但最好还是不要生气。”
有一个双层的在对话,只是说一个好像是,这个你知道本我是一个明觉的我,而当下那个是,在当下因缘派生出的一个独特的我,而这个我,可能过一会儿就不存在了。我看这样去理解(可以吗)。”
师父:“对,可以。”
学员:“谢谢师父。”
师父:“应该是衍生,不是派生。衍生出来。”
9、融入和观照
学员:“好,“大师”的问题是……哈哈哈
因为感到自己还在人格不健全的层面,所以这两天体会直觉的时候,就是融入的时候,它就很容易出来。是不是在这个阶段,无论是在禅修还是在生活里,还是多用观,然后这样就比较容易能照见到空,照见到当时自己的出离。由于以前是用观的方法在做,能体悟,这几天去体悟这种直觉的融入,也能融入,但是很快,一会又丢了,一会又丢了。体悟到自己离直觉还远着呢,人格还没健全呢,观还没做好呢,所以请师父开示,谢谢。”
师父:“好。不错,这样也是非常好,因为这是一个蛮重要的过程。通常,你所讲的这个观,这个是蛮重要的过程阶段,但是这个阶段会比较有用力一些,比较有作为,但如果你不稳定的时候,这个阶段是需要的,常常提醒自己,要清醒明觉的去观,那你慢慢的慢慢稳定之后,就可以来到放松,放松,直觉。
所以如果你没有相当的基础,没有相当的基础,很多人他就是这样,懈怠,放松,认为说,什么行亦禅,坐亦禅,什么我都是禅,结果修的很惨,他也不知道。所以,我跟大家建议的就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闻思修,脚踏实地的来开发我们的明觉,开发明觉,所以前面要有正念,要有正念。”
10、正确理解悟后起修方真修
学员:“师父慈悲,我有一个问题,师父讲的时候,一直提到“悟后起修方真修”,就是一定是经过先得去寻找,或者就是寻寻觅觅,像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也是经历了很多很多的这种寻觅,坚持,执着,他当下开悟的那一刻,也算是一种悟后起修。是所有的人都要经过悟后起修吗?如果这个人,保持着向今天幻灯片里的小女孩,保持着接近大自然的东西比较多,也要经历这种悟后起修吗?”
师父:“要。释迦牟尼,他后面的那个悟,那是大彻大悟。我们讲的那个悟后起修,是之前,之前的那个体悟。悟后起修方真修,是因为,如果你前面,也就说没有正知正见的话,没有正确的正知正见的话,很多的修行观念知见是错误的,那你用错误的观念知见要到达目的,很多情况是,你越修,离你所要的目标是越远。但当事人不知道。他不知道。他还很执着,这样才是正确,这样是对的。但他不知道,他越精进越用功,离他所要的目标越远。
这个就是,在没有正确的知见,没有正知正见的情况之下,盲目的冲,盲目的修,或是只是信、信、信,结果,你越用功,离目标越远,也不知道。那个悟,悟后起修就是,你现在终于停下来,静下来,愿意去好好的把我们的观念知见从新来,让我们能够建立起正知正见,了解生命实相,了解宇宙实相,了解我们痛苦的原因,不安的原因,根源来自哪里?
一般面对苦,面对不安,都是寻求一些止痛剂,麻醉剂,兴奋剂,或是寄托在遥远的未来,甚至寄托在下一世,来世。就比如说,有的人,他内心苦闷不安。比如说,家庭因为夫妻失和,然后内心苦闷不安。那苦闷不安,他觉得,好,我要抽烟,抽烟。他觉得我可以忘掉一些烦恼。那有的抽烟还不够,我要喝酒,那他认为说我喝酒之后,我就可以让我暂时忘掉那些烦恼。这都是他在寻求解决的方法,但是他不知道,这个就是属于在迷茫的阶段,也就是说在还没有悟,还没有初步的悟之前的,他寻找很多的解决方法。
那有的人,他就想,家庭不温馨,好,反正我不理他。我就去冲刺我的事业。所以他就变成,把他的生命,把他的时间,都一直的在做他想要的事业上面。结果追逐,想透过赚更多的钱之后,家里的老婆,如果我们不能谈心,那他用这些钱,他又去喝酒,甚至去找另外的人。但他不知道说,这些都没办法真正解决他家庭冲突不安的原因,没办法真正化解。
包括,有的人,认为说,夫妻失和,会有这些冲突,可能我们业障重,好,我们去怎么样消灾,或是去做,反正你会去做其它很多事情,想说,这样就可以化解。但,这些,都只是所谓的治标,而没有真正治本。
那你要来到真正的治本,除非你遇到,遇到有个人他跟你讲,你要静下来,去看,这些冲突,痛苦,是来自于你很多的观念,错误的观念,你的执着,你的主宰欲,不是你的另一半不对,不是他不好。而只是,因为,你想掌控他,你有强烈的主宰欲要掌控他,他在反弹。他也很痛苦,他在反弹。他没有顺你的意思而已。
所以,比如说,就像《了凡四训》,遇到云谷禅师,你遇到善知识跟你点醒,你的问题不是在别人,你的痛苦不是因为别人,而是在于自己的主宰欲,自己的意思食,还有自己…
《心灵成长——空海法师2012年实修开示 第九章 超越自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