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知道上師的來曆,你要是看到菩薩的化身,你首先要看到你自己,能明悟自心,照見本性這種基礎,如果說你還不能明悟自心,還不能照見本性,想修無上瑜伽部這是妄想,這要跟大家講清楚,我們不要整天想入非非,一天總想我馬上要得到了哪個活佛,成天全國去跑,今年哪裏有個活佛,就跑去摸頂,哪裏有個法王,又跑去授法,哪裏有個堪布,一看見堪布來了,兩個腿就軟了,這種人呀,我見得很多,在全國見到很多數不清的這樣的人,我可以這樣肯定的講,沒有一個人成就了,沒有一個人得到真正的智慧了,爲什麼呢?心亂了!他連自身都還沒有照見,智慧在哪裏呀,自性在哪裏呀?沒有明悟自心、照見本性,想修無上瑜伽部,想得到大的加持,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說無論你修瑜伽部也好,無上瑜伽部也好,得到上師的傳承也好,你修念佛也好,參禅也好,一個最起碼的鑒定手段:你學佛要認識佛是真的。如果你要皈依哪個師父,你拜誰,你要認爲這個師父是代表佛,你不要看到哪個師父學修好有點,哪個師父講得好聽一點,你認爲怎麼樣,你如果常常造分別心,你永遠得不到成就,這個問題我們要注意!好多人在學修當中犯這個錯誤,無論是顯宗、密宗,這個都是最起碼的常識,特別是密宗要把上師認爲是佛法僧的總代表。如果你沒有這個概念,你把上師看成跟凡夫一樣,跟你自己一樣,那上師說的法,你就生不起恭敬心,如果你能看到上師頭上的光環,像菩薩一樣放五彩光了,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你已經成就了,不說十地菩薩,至少是五地、七地了,你才能看到。你現在自己都還是一個分別心,還到處尋找哪裏有一個竅門,你怎麼能看到呢?看不到!你滿腦子都是“我”、“我見”、“我的認爲”,這是不可能見到的,所以我們在學修當中,要認識到佛教的真精神,就是要我們自己開始,要開發自己的智慧。開發自己的智慧,首先要從自己開始第一點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備自己的資糧,具足自己的慧命,就是要培福,培養自己的福報。沒有福報,你修什麼都有障礙,你修什麼出現什麼障礙,這是我們講的第一個問題。
我們在佛教這個問題上,不要把佛教僅僅作爲一種教育來看待,佛教對人類是一種教育,但是佛教是通過這種教育,讓我們認識世界和認識自己內容的教育,這是我們學修佛法首先要明白的一種概念。在我們認識佛教當中,有叁種:第一種就是廟堂佛教。廟堂就是我們寺院裏看到的佛教現象,在寺院看到僧人每天念經、做佛事、參禅、習修,寺院專門做佛事的,專門修持佛法的,主持佛法的僧團,都是有僧團的這些地方所舉行的佛事活動,把它稱爲廟堂,還有一種就是文化佛教,也就是專門經典的傳播,佛教當中傳播的方式,有很多種類,流傳到現在,還是依靠經典來作爲傳播的方式和途徑,由于這個傳播方式用文字記載下來,很多人都把它當作文化佛教、文字佛教。文字佛教就是我們通常見到的,其實我要跟大家講清楚,文化當中所流傳下來的佛教,只能是一種經典,別人的經典,是過去已經證得了智慧和覺悟的,有成就的人、比丘和佛,他們所證得的一些東西,我們學修他,只能說我們對過去的佛和菩薩、比丘的一種成就的認識和承認,認識他、承認他,然後産生我們的信仰,如果說我們把過去的佛和菩薩、比丘、成就者,所積累的經驗,把他當成一種學術,一種信仰,一種曆史來研究,他跟你是沒有關系的。他是他,你是你。如果沒有把這些經驗,把這些佛經,來對照自己,運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去習修,要念好我們自己這本經,比叁藏十二部經更有用,這才是真正成就的經。你們平常說的無字真經,就是我們自己這本經,如果說我們不把自己的這本經念好了,不運用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去,我們就算能夠把叁藏十二部經全部背得來,全講得來,跟你沒有關系,並不是你能成就什麼,只能成就一點,成就智慧,但是沒有成就功德呀,功行沒有圓滿呀。比如說,前次寂雯講經就說了,有些人很有智慧,但是沒有福報。你看,我們有些出家人,非常聰明,什麼都能講,講得非常好,就是沒有福報,講一生經,走到哪裏,哪裏出毛病,要不就是生病,要不就是環境條件與他不相適應,要不就是有障礙,(講經)一生,聽經的人又多還沒有人供養他,他沒有具足這個福報,很窮,什麼都知道,這就是光有智慧沒有福報,這就是沒有具足資糧,所以說我們學佛的人呀,還是要從培福報開始,從自己修行發心開始,等一下我專門跟大家講發心的問題。
還有民間佛教,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的那些,民間的各種各樣的對佛教産生信仰的一些做法,燒香、拜佛等等。民間佛教的種類很多,應有盡有,但是這個地方,不要接觸,你看那西藏,他有很多民間佛教,你看有很多小的法術,比如,西藏過去有一種神通,他是專門抓小偷的,如果小偷在家裏面把東西偷了以後,他們每個人家裏有個磨,他邊念咒,邊推磨。你們知道農村的這個磨,石頭做的,一般都是順著轉,他邊念咒,則反著轉,小偷心慌就跑回來了,他以爲東西掉了,跑回來了,就被抓了,西藏就有很多這樣的東西。這樣的東西,它不是佛教正典,不是真正經典當中記載,它是傳下來的,所以不把它叫做正門,把它叫做旁門,它不是正道,把它叫做左道,也就是左道旁門,其實左道旁門怎麼樣呢?它不是一個非常不好聽的名字,左道旁門就是說在佛教形成當中,在經典中沒有記載的,它産生了伏藏,一運用到民間,有些就說:哎呀,經典上都沒有,你是左道,你是旁門,你是外道,這個問題呢,我們不要一概而論,它是左道也好,它是旁門也好,但是它能夠在人們當中産生作用,群衆信仰,特別是民間最信仰,這稱爲民間佛教,屬于民間宗教當中的一個範疇。當然今天晚上的時間非常短,我只能是大概的介紹一下基本常識,要把佛教的真精神講清楚,今後有這個機會,但是我相信有這個緣分,我要把佛教的真精神跟大家講清楚,起碼要用兩個禮拜的時間,來講佛教真精神的這一個題目,今天晚上我只能是介紹一下。
我們現在在座的,有僧人,有寺院的護法居士,也有到處來學修佛法的,在這種因緣條件下,我跟大家介紹一下,僧人的習修與生活,就是我們寺院的僧人如何習修?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我們的僧人分兩種:一種是比丘,一種是沙彌,那是大僧,二僧就是比丘尼和沙彌尼,比丘在寺院裏,叁人以上叫做僧團。僧嘛,叁人爲衆,就可以成僧團了,也就是說在我們中國寺院開放,起碼的條件就是僧人叁個以上,才能合乎開放的條件。僧人是主持佛法,把寺院當作自己修行和學習的主要場所,他是職業性的,他一生當中就是這一種職業,也就是你們社會上來說,他是脫産的,是專門住持佛法的一種職業性的僧人,那麼僧人在寺院,他有他的佛製僧規,有250條戒律,他主要是按照戒律來作爲他生活的標准和習修標准,僧人的戒律是非常嚴格的,不僅是我們平常看到的早晚課誦、念經,做一些佛事,他們的本身,修行當中是有戒律的,戒行,比如說守戒,還要做一些行善、布施、教化等等之類的工作,寺院僧人要做的一些事情,那麼沙彌呢,他是到寺院出家以後來忏悔,自己准備具備成爲比丘的一種學修僧,好象是學修班或者是培訓班,通過授戒以後,考試以後,完成了,具備了他的條件,具備了他的戒行了,堂堂正正地受了叁堂大戒了,比丘戒了、菩薩戒了,沙彌戒了,那就是比丘了。在還沒有授戒之前,在寺院裏用一種非常簡單的話來講,就叫培福,但是他的生活方式,跟僧人比丘一樣,還是要遵守寺院的一些佛製僧規,這是我們出家僧人的生活方式,出家僧人所慣于的,他是按照僧團製度生活的,跟社會上不應該有沾染,所以說我們僧人的生活是非常艱苦的,有次序的,而且僧人由于他們生起了出離心,又發菩提心,表面上很艱苦,事實上他們內心非常寬廣,非常歡樂,如果他們自己有煩惱是自己的事情。應該說生起了(出離心),是很快樂的,還有一種,就是在寺院裏面培福的護法居士,寺院裏面有很多在家人,他們是幹什麼的?他們是培福的,他們是護持佛法的,幫助僧人做些力所能及寺院事務,和社會上融洽的那些轉化關系的一些事務,凡是在寺院裏的僧人也好,居士也好,把他歸納起來,他們都是屬于在寺院裏修行的專業的或者半專業的習修佛法的行者,這個我們要把它弄清楚,那麼我們在座的也有不在寺院裏專門習修的這種居士,即在家居士,剛才說的是在寺院裏護法的半脫産、半在家的居士,有些說在寺院,有些說在家裏,半脫産的,有些說在家的,這種與在家人有些區別,但是我們在寺院裏護持佛法的居士,前一次我們專門講了這個問題,他們不幹涉寺院僧人生活、學習和習修,那麼在寺院裏習修培福的居士,他有學修上的迷惑和學修上的有些問題呢,可以向僧人請教,那麼我們不在寺院的居士,也可以向僧人請教,也可以向在寺院培福的居士請教,這個關系我們要把它分清楚,但是說了這麼多,無論你是在寺院出家的僧人也好,比丘也好,在家的居士也好,護法的居士也好,一個最起碼的東西是什麼呢?如果說我們學佛的人,首先要認識因果關系,也就是說我們不識因果的,不承認因果的,不懂得因果的,那麼你就不是一個學佛的人,不管你是出家人也好,居士也好,如果我們說在家的居士,那麼生起出離心,他還有個過程,他學佛呀,他還沒生起,他還可以去學,如果說我們是比丘了,我們沒有生起出離心,那麼你這個比丘,還是挂牌的,不是真正的比丘,你沒有生起出離心,你爲什麼出離家呢?出家是假的。你穿著一身大領衣,是爲了在寺院找份工作,找個飯吃,就是這樣的,所以說我們學修的,寺院裏住持佛法的僧人,必須要生起出離心,這是最起碼的。要生起出離心了,才能發菩提心啦,如果說你沒有生起出離心,不算一…
《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學修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