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知道上师的来历,你要是看到菩萨的化身,你首先要看到你自己,能明悟自心,照见本性这种基础,如果说你还不能明悟自心,还不能照见本性,想修无上瑜伽部这是妄想,这要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不要整天想入非非,一天总想我马上要得到了哪个活佛,成天全国去跑,今年哪里有个活佛,就跑去摸顶,哪里有个法王,又跑去授法,哪里有个堪布,一看见堪布来了,两个腿就软了,这种人呀,我见得很多,在全国见到很多数不清的这样的人,我可以这样肯定的讲,没有一个人成就了,没有一个人得到真正的智慧了,为什么呢?心乱了!他连自身都还没有照见,智慧在哪里呀,自性在哪里呀?没有明悟自心、照见本性,想修无上瑜伽部,想得到大的加持,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无论你修瑜伽部也好,无上瑜伽部也好,得到上师的传承也好,你修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一个最起码的鉴定手段:你学佛要认识佛是真的。如果你要皈依哪个师父,你拜谁,你要认为这个师父是代表佛,你不要看到哪个师父学修好有点,哪个师父讲得好听一点,你认为怎么样,你如果常常造分别心,你永远得不到成就,这个问题我们要注意!好多人在学修当中犯这个错误,无论是显宗、密宗,这个都是最起码的常识,特别是密宗要把上师认为是佛法僧的总代表。如果你没有这个概念,你把上师看成跟凡夫一样,跟你自己一样,那上师说的法,你就生不起恭敬心,如果你能看到上师头上的光环,像菩萨一样放五彩光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你已经成就了,不说十地菩萨,至少是五地、七地了,你才能看到。你现在自己都还是一个分别心,还到处寻找哪里有一个窍门,你怎么能看到呢?看不到!你满脑子都是“我”、“我见”、“我的认为”,这是不可能见到的,所以我们在学修当中,要认识到佛教的真精神,就是要我们自己开始,要开发自己的智慧。开发自己的智慧,首先要从自己开始第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具备自己的资粮,具足自己的慧命,就是要培福,培养自己的福报。没有福报,你修什么都有障碍,你修什么出现什么障碍,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
我们在佛教这个问题上,不要把佛教仅仅作为一种教育来看待,佛教对人类是一种教育,但是佛教是通过这种教育,让我们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内容的教育,这是我们学修佛法首先要明白的一种概念。在我们认识佛教当中,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庙堂佛教。庙堂就是我们寺院里看到的佛教现象,在寺院看到僧人每天念经、做佛事、参禅、习修,寺院专门做佛事的,专门修持佛法的,主持佛法的僧团,都是有僧团的这些地方所举行的佛事活动,把它称为庙堂,还有一种就是文化佛教,也就是专门经典的传播,佛教当中传播的方式,有很多种类,流传到现在,还是依靠经典来作为传播的方式和途径,由于这个传播方式用文字记载下来,很多人都把它当作文化佛教、文字佛教。文字佛教就是我们通常见到的,其实我要跟大家讲清楚,文化当中所流传下来的佛教,只能是一种经典,别人的经典,是过去已经证得了智慧和觉悟的,有成就的人、比丘和佛,他们所证得的一些东西,我们学修他,只能说我们对过去的佛和菩萨、比丘的一种成就的认识和承认,认识他、承认他,然后产生我们的信仰,如果说我们把过去的佛和菩萨、比丘、成就者,所积累的经验,把他当成一种学术,一种信仰,一种历史来研究,他跟你是没有关系的。他是他,你是你。如果没有把这些经验,把这些佛经,来对照自己,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去习修,要念好我们自己这本经,比三藏十二部经更有用,这才是真正成就的经。你们平常说的无字真经,就是我们自己这本经,如果说我们不把自己的这本经念好了,不运用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去,我们就算能够把三藏十二部经全部背得来,全讲得来,跟你没有关系,并不是你能成就什么,只能成就一点,成就智慧,但是没有成就功德呀,功行没有圆满呀。比如说,前次寂雯讲经就说了,有些人很有智慧,但是没有福报。你看,我们有些出家人,非常聪明,什么都能讲,讲得非常好,就是没有福报,讲一生经,走到哪里,哪里出毛病,要不就是生病,要不就是环境条件与他不相适应,要不就是有障碍,(讲经)一生,听经的人又多还没有人供养他,他没有具足这个福报,很穷,什么都知道,这就是光有智慧没有福报,这就是没有具足资粮,所以说我们学佛的人呀,还是要从培福报开始,从自己修行发心开始,等一下我专门跟大家讲发心的问题。
还有民间佛教,也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那些,民间的各种各样的对佛教产生信仰的一些做法,烧香、拜佛等等。民间佛教的种类很多,应有尽有,但是这个地方,不要接触,你看那西藏,他有很多民间佛教,你看有很多小的法术,比如,西藏过去有一种神通,他是专门抓小偷的,如果小偷在家里面把东西偷了以后,他们每个人家里有个磨,他边念咒,边推磨。你们知道农村的这个磨,石头做的,一般都是顺着转,他边念咒,则反着转,小偷心慌就跑回来了,他以为东西掉了,跑回来了,就被抓了,西藏就有很多这样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它不是佛教正典,不是真正经典当中记载,它是传下来的,所以不把它叫做正门,把它叫做旁门,它不是正道,把它叫做左道,也就是左道旁门,其实左道旁门怎么样呢?它不是一个非常不好听的名字,左道旁门就是说在佛教形成当中,在经典中没有记载的,它产生了伏藏,一运用到民间,有些就说:哎呀,经典上都没有,你是左道,你是旁门,你是外道,这个问题呢,我们不要一概而论,它是左道也好,它是旁门也好,但是它能够在人们当中产生作用,群众信仰,特别是民间最信仰,这称为民间佛教,属于民间宗教当中的一个范畴。当然今天晚上的时间非常短,我只能是大概的介绍一下基本常识,要把佛教的真精神讲清楚,今后有这个机会,但是我相信有这个缘分,我要把佛教的真精神跟大家讲清楚,起码要用两个礼拜的时间,来讲佛教真精神的这一个题目,今天晚上我只能是介绍一下。
我们现在在座的,有僧人,有寺院的护法居士,也有到处来学修佛法的,在这种因缘条件下,我跟大家介绍一下,僧人的习修与生活,就是我们寺院的僧人如何习修?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的僧人分两种:一种是比丘,一种是沙弥,那是大僧,二僧就是比丘尼和沙弥尼,比丘在寺院里,三人以上叫做僧团。僧嘛,三人为众,就可以成僧团了,也就是说在我们中国寺院开放,起码的条件就是僧人三个以上,才能合乎开放的条件。僧人是主持佛法,把寺院当作自己修行和学习的主要场所,他是职业性的,他一生当中就是这一种职业,也就是你们社会上来说,他是脱产的,是专门住持佛法的一种职业性的僧人,那么僧人在寺院,他有他的佛制僧规,有250条戒律,他主要是按照戒律来作为他生活的标准和习修标准,僧人的戒律是非常严格的,不仅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早晚课诵、念经,做一些佛事,他们的本身,修行当中是有戒律的,戒行,比如说守戒,还要做一些行善、布施、教化等等之类的工作,寺院僧人要做的一些事情,那么沙弥呢,他是到寺院出家以后来忏悔,自己准备具备成为比丘的一种学修僧,好象是学修班或者是培训班,通过授戒以后,考试以后,完成了,具备了他的条件,具备了他的戒行了,堂堂正正地受了三堂大戒了,比丘戒了、菩萨戒了,沙弥戒了,那就是比丘了。在还没有授戒之前,在寺院里用一种非常简单的话来讲,就叫培福,但是他的生活方式,跟僧人比丘一样,还是要遵守寺院的一些佛制僧规,这是我们出家僧人的生活方式,出家僧人所惯于的,他是按照僧团制度生活的,跟社会上不应该有沾染,所以说我们僧人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有次序的,而且僧人由于他们生起了出离心,又发菩提心,表面上很艰苦,事实上他们内心非常宽广,非常欢乐,如果他们自己有烦恼是自己的事情。应该说生起了(出离心),是很快乐的,还有一种,就是在寺院里面培福的护法居士,寺院里面有很多在家人,他们是干什么的?他们是培福的,他们是护持佛法的,帮助僧人做些力所能及寺院事务,和社会上融洽的那些转化关系的一些事务,凡是在寺院里的僧人也好,居士也好,把他归纳起来,他们都是属于在寺院里修行的专业的或者半专业的习修佛法的行者,这个我们要把它弄清楚,那么我们在座的也有不在寺院里专门习修的这种居士,即在家居士,刚才说的是在寺院里护法的半脱产、半在家的居士,有些说在寺院,有些说在家里,半脱产的,有些说在家的,这种与在家人有些区别,但是我们在寺院里护持佛法的居士,前一次我们专门讲了这个问题,他们不干涉寺院僧人生活、学习和习修,那么在寺院里习修培福的居士,他有学修上的迷惑和学修上的有些问题呢,可以向僧人请教,那么我们不在寺院的居士,也可以向僧人请教,也可以向在寺院培福的居士请教,这个关系我们要把它分清楚,但是说了这么多,无论你是在寺院出家的僧人也好,比丘也好,在家的居士也好,护法的居士也好,一个最起码的东西是什么呢?如果说我们学佛的人,首先要认识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不识因果的,不承认因果的,不懂得因果的,那么你就不是一个学佛的人,不管你是出家人也好,居士也好,如果我们说在家的居士,那么生起出离心,他还有个过程,他学佛呀,他还没生起,他还可以去学,如果说我们是比丘了,我们没有生起出离心,那么你这个比丘,还是挂牌的,不是真正的比丘,你没有生起出离心,你为什么出离家呢?出家是假的。你穿着一身大领衣,是为了在寺院找份工作,找个饭吃,就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们学修的,寺院里住持佛法的僧人,必须要生起出离心,这是最起码的。要生起出离心了,才能发菩提心啦,如果说你没有生起出离心,不算一…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学修佛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