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覺海商場路——事業成就之道▪P2

  ..續本文上一頁爲社會盡職,爲人們服務,力所能及地與人方便、助人爲樂,也是報恩。

  3、感恩心是培福的橋梁。

  明白了爲何感恩、如何報恩,你在做善事的時候,才能把動機擺正,真的是在用一顆善心、慈悲心、真誠心在做善事,才能真正地培福積德,成就圓滿的人生。否則你拿再多的錢出來做表面工夫,也積不起什麼福德,甚至還可能造業種禍。(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比如前幾年上海的一個億萬富翁,在被捕前也曾高調捐款幾千萬扶持科技事業,但是他的動機是啥?是不是真的本著一顆感恩的心、回報社會的心?)

  叁、事業如何永固——慈悲喜舍、勇猛精進、八種功德

  1、慈善爲根本 2、悲愍爲願行

  3、隨喜爲贊歎 4、舍己爲衆生

  5、勇敢擔責任 6、猛突創新迹

  7、精勤敬業心 8、進取永長存

  欲求事業長期穩健地發展,欲求富過叁代而不敗,就需樹立包括慈善理念在內的價值觀,勇于承擔社會責任,並因此獲得更好的外在因緣即發展環境。具體說來,就是應當具足慈、悲、喜、舍、勇、猛、精、進這八種功德利益。

  1、慈,慈善爲根本,仁慈和善良是人的基本品德。如果連基本的人格尚不具足,又如何成爲成功的商人?!慈善是做人的根本,慈善使我們身心健康、事業長久、社會和諧。

  2、悲,悲愍爲願行,有慈悲心腸,有同情心,悲憐他人,超越只關心自我的狹隘意識。多關愛他人,關心社會、國家以及全人類,充分擴展企業和人生的價值。慈悲,才能受到每個人的尊重,才能感化人心,降伏人心,讓大家心悅誠服。

  3、喜,隨喜爲贊歎,要有寬廣的胸襟,別人比你有錢,別人做的事業更大,要隨喜贊歎,真誠地爲他高興和祝福。嫉妒不能使你成功,只會使你心情病態;你有多大的胸懷,才能做多大的事業。在如何看待別人所取得的成就這一點上,的確要有“你好我好大家好”這番胸懷,大家好了,整個社會和國家才能興旺發達;光你一個人好,大家窮,社會亂,國家弱,你又能好得了多久呢?

  4、舍,舍己爲衆生,不要只想著個人的得失,要肯舍己爲衆生。你肯爲別人付出更多,別人也不會負你,最後才能雙贏多贏大家贏。我有個弟子是做房地産的企業家,她的錢早賺夠了,幾輩子都不用愁了,前一陣家裏發生了變故,也曾想過把企業關了不幹了,後來一看這麼多員工怎麼辦?這些員工都曾和她共同創業共經患難,失業後哪裏去?咬咬牙她又挺過了,結果她收獲的更多,這是一件真實的事。

  5、勇,勇敢擔責任,企業家要勇敢承擔企業責任、社會責任,提供就業、依法納稅,還要帶領他人一起致富,積極投身慈善事業,給社會做一個好榜樣。

  6、猛,猛突創新迹,不能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睡大覺,要勇猛創新,不斷延伸事業的深度和廣度,建立新的業績,這樣事業才有生命力。

  7、精,精勤敬業心,“業精于勤荒于嬉”,很多人在當初創業的時候辛勤鑽研,肯下苦功,可是一旦功成名就,便停滯不前了。殊不知一旦停止努力,你原本熟悉的業務知識將很快荒廢,而且你的懶散,還會帶給員工和下一代負面的影響;反之,如果你自己是一個勤奮的人,你的員工不敢懈怠,你的下一代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富過叁代”就有希望。

  8、進,進取永長存,永遠要有一顆進取心。不論哪一種事業,都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時代在前進,科技在進步,別人在奮力競爭,你再有錢,若不進取保持領先,將很快被別人趕上超過你,甚至遭到淘汰。

  四、身心清淨之道

  隨著曆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物質生活條件在變,社會組織形態在變,然而做人的道理及原則不變,對人格圓滿的追求不變。追求自我精神世界的提升、追求品德完善和身心健康,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高級價值取向。那麼如何才能使身心清淨、健康、安甯?

  1、心性的修養與道德軌範。

  人們常說“修身養性”,欲得健康身體,必須修養心性。什麼是修養心性?就是通過刻苦的道德修養,除卻心靈的塵垢,抛卻名利、貪欲、執著、妄想等私心雜念,而達到闊淡、無私的崇高精神境界。要達到純潔無私、寬容慈愛、忍辱不驚等心性修養功夫(即道德心理調控能力),就離不開對“積德修善”、“濟貧拔苦”、“先人後己”、“舍己爲人”、“不得悭貪狹隘”等道德軌範的切身實踐。因爲光喊一句無私、闊淡的口號是不起作用的,以亂心製亂心根本達不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2、強身法寶。

  強身的法寶是護心調身。如何護心強身?首先要做到饑,飽,勞,逸適當,守護五條人格律儀:第一,不殺生(譬如殺人、傷害、毀容等),尊重他人的生命,不侵犯他人,你的生命就能自由和長壽;第二,不偷盜(譬如貪汙、侵占、搶劫等),不侵犯他人、集體、社會和國家的財産,你的財産就能自由和安全;第叁,不邪淫(譬如破壞家庭、重婚、強奸等),不侵犯他人的身體和名節,你的身體和名節就能保持自由不受傷害;第四,不妄語(譬如:說謊、罵人、欺詐、恐嚇等),你的名譽和信用就不會受損害;第五,不飲酒(吸毒等),吸毒會讓你恍惚,智能和身體健康都受損害,違法亂紀。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五條,你的人格道德就健全,身心自然健康安甯;你一家都做到這五條,一家的人格道德都健全;你的企業、整個社會都能做到這五條,這個國家必定成爲安樂和諧的國家。

  3、談《了凡四訓》。

  是約四百年前,明朝的袁了凡教導兒子的四篇家訓。袁了凡曾經遇到一個算命很准的人,算他未來的事情一一應驗。于是袁了凡就有了一種“順天應命”的人生態度,認爲一切都是注定的,不需要刻意追求。有一年,他拜訪了雲谷禅師。雲谷禅師說:“命運是可以改變的,修養內心,增進品德,就可以改變命運。”並引經典作爲證明。袁了凡告訴禅師,按算命的說,他自己考不上進士,而且沒有兒子。雲谷禅師問,“你自己想想,你能考到進士嗎?應該有兒子嗎?”袁了凡想了很久,說“不應該”,並承認他自己性格上有很多缺點,性格急燥,心胸不開闊,不能容人。有時還仗著聰明來壓別人,任性,說話不注意。以及太喜歡幹淨、脾氣不好、冷漠、說話多、喜歡喝酒、喜歡徹夜常玩,不保養身體等。他認爲這都說明自己德行不夠,所以不應該有福氣。雲谷禅師先肯定了袁了凡的說法,隨後說,“你今天既然已經知道自己的錯誤,就可以改正。……務必要積德,務必要寬容,務必要有愛心,務必要愛惜身體。從前的種種,就像昨天的你已經死了。以後的一切,就像你是今天剛出生的(和過去一刀兩斷),這就是你精神生命的再生。……”袁了凡相信雲谷禅師的話,誠懇接受了他的教導。在佛前做了忏悔,並且表露心願,發誓要做叁千件善事,以報答天地祖宗。雲谷禅師給他一個“功過格”,讓他每天記錄自己做過的事情。做了善事就記錄上去,加一個數;做了壞事就減一個數。他說:“提高自己的修養,促使命運的轉變。什麼叫“修養”?就是有什麼缺點,都要想辦法消除。能做到這一點,就達到了“先天的境界”,這是真實的學問啊。”從那天起,袁了凡每天都提醒著自己,感覺生活和過去不同了。過去是放任自己,而現在是時時警覺。就是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不敢做不好的事情,害怕得罪天地。遇到別人恨他、诋毀他的時候,也能有肚量寬容了。他做了一本空表格,起名叫“治心編”。每天做的事情,大大小小都有記錄,看自己做的善事有多少。後來,他的性格大大改善,而命運也越來越好。通過改正錯誤、不摻雜念地行善積德、修身養性,袁了凡成功地改造了自己的命運。他還在書中列舉了一些隨緣濟世、行善積德的途徑:與人爲善、愛敬存心、成人之美、勸人爲善、救人危急、興建大利、舍財作福、護持佛法、敬重師長、愛惜物命等等。不知各位從中是否也受到啓發?

  五、具足四大成就

  怎樣才是成功的事業?怎樣才算圓滿實現有價值的人生?

  在佛教中,文殊菩薩代表大智,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觀世音菩薩代表大悲,地藏王菩薩代表大願。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大願大行都成就了,就是覺悟了並且圓滿實現了有價值的人生。

  1、文殊菩薩的智慧成就。 世間智慧既偏頗又有限,而文殊菩薩所成就的智慧,乃究竟圓滿,願修一切觀,願斷一切惑,願證一切谛,一切智慧,無過其上。文殊菩薩所成就的無上智慧,亦即衆生本來具足的智慧,可惜衆生迷而不覺,妄想執著,貪戀塵勞,爲境所轉,作諸惡業,流轉六道,沈溺生死苦海,無法自拔。倘若衆生能除妄想、去執著,返迷爲悟、轉愚成智,則能開發本具的無上智慧。勤求智慧的方法,不外是從聞思修:聞,是見聞或聽聞,無論眼所見,或耳所聞,自然可以開發智慧,令人覺悟;思,是思考,將所見所聞的佛法,用理智分析,深入研究,從深思熟慮中獲得智慧;修,是實修實踐,將研究心得,付之實踐,如法修行,從修行中證得智慧。

  2、普賢菩薩的大行成就。

  行,是作爲、行爲。一般人無不用實際行動,從事其志趣的行業,謀求應得的利潤,解決日常生活所需。以組織個人家庭,以盡人生的責任,以遂一生的願望。人的志願有大小之分,行爲有善惡之別,所以有人造福社會,兼善天下;有人唯求自利,獨善其身;有人光明磊落,俯仰無愧;有人卑鄙無恥,自甘下流;有人樂與天下,憂與天下;有人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爲。種種不同的行爲,有的令人敬佩贊美,有的令人痛心疾首。而普賢菩薩所成就的是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這十種行願是一切行願中最廣大,功德最不可思議的行願,因名十大願王。若各位能于此願王,恭敬尊重,如法修行,必獲殊勝利益。

  3、觀世音菩…

《覺海商場路——事業成就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