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醒糊之源(二)爲什麼要學佛▪P2

  ..續本文上一頁固定不變的東西。有嗎?沒有。人,要讓自己活得好,要活得自在,我們才能把握好自己。你們說你們誰活得自在啊?沒有一個活得自在。如果活得自在的人,就不會被現象所蒙蔽,就不會被現象所左右。你看我們的觀音菩薩活得自在,所以叫觀自在。什麼叫自在呢?就是我們自己能夠把握住我們自己的命運,能把握住我們自己的心,能把握住自己的行爲,才能夠按照我們自己的願望和我們指定的方向前進,才能達到這個目的。要不然的話,我們永遠都是在現象當中爬行。

  由于佛給我們指出了人生的真谛,按照他所告訴我們事情的真相,告訴了我們人生的真相,我們按照他教的方法去做,按照他的方法去行爲,就可以開發我們自己的智慧,斷除我們的煩惱,排除我們的痛苦,使我們覺悟,使我們的生活有一個奮鬥目標。而且是真正的目標,不是現象的目標。要這樣下去,我們人就不會受現象所控製了,自己做自己的主。我們能開智慧,能夠知道我們人是怎麼來的,又怎麼去,到什麼地方去,怎樣的生活。如果我們不明白這些道理,我們就會被現象所蒙蔽了。所以說,兩千多年來,我們人類對這位娑婆世界的教主釋迦牟尼頂禮膜拜,我們被他的思想、被他的學識、被他的胸懷、被他的精神所感化了。我們如果真正按照他所說的去做,我們才是大丈夫,才是一個完整的人。再不受現象幹擾。由于他先首在這個世界上,這個娑婆世界,認識了這些。給我們指明了我們生活的道路,做人的方法、斷除煩惱的方法、祛除病魔的方法、開發智慧的方法、成就的方法,不再受痛苦的方法,他告訴了我們這些,所以我們要學他。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做到了這一點。沒有。在娑婆世界,他做到了,他做得非常完美,非常圓融,適合所有人去習修、去操作、去攀登、去完成自己的願望。所有人都能夠按照他的方法去做,實現自己的目的,實現人們自己的理想和願望,所以我們要學習他,這就是我們要學佛的原因。

  學佛,在我們人類來講,既是一個非常善巧方便的方法,也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所謂方便善巧,佛說的東西都是適合我們每一個人的工作,生活和學習的。所謂艱難呢,就是佛說的東西跟我們自己的習氣和我們的業障與我們的貪欲形成一個對立的局面。就是因爲我們有這些現象而産生了痛苦。要擺脫這些痛苦就要排除這些現象。所以,要排除自己喜歡的,平常養成習氣還有點不自然。事實上,這個東西很簡單。一切煩惱是由心所生,一切痛苦是由心所受。只要我們能夠把心擺端正,這個煩惱痛苦它是對我們沒有作用的。所以學佛是爲了解決這個問題。

  由于我們每一個人的根性不同,累生累劫的業力不同,業力障礙不同,釋迦牟尼佛把他所證到的這些智慧,用很多方法來對治,把它歸納起來。人們有多少煩惱、有多少痛苦,佛就有多少方法來對治它。所以說,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佛就說了八萬四千法門。我們修行的觀念,學佛的觀念,並不是作爲一個信仰來裝飾自己的門面,也不是僅僅爲了一個信仰而充實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是這個問題,不僅僅是這個問題。而學佛是要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解決我們最根本的問題,不是現象的問題。所以,佛講了這麼多年,講了這麼多法,講了這麼多經,都是爲我們娑婆世界的人,值得尊崇的、值得學習的、值得效仿的,是值得把它用到我們自己生活和工作當中去的一種方法。

  最好的是把這個學佛的目的能明確:是不是學了佛過後,佛有這麼大的功德、這麼大的智慧、這麼大的神通;不是歸依佛門過後,佛就可以給我托一個夢就成佛了。或者是,用佛的神通,我們一想、一念,天上就會掉一個蓮臺下來,我們就爬上去,就到佛的境界去了。不是那麼回事!

  那麼佛,爲什麼值得我們學習?這個好處就太多了,今天晚上要講這麼多問題,只是點到爲止。講一講:佛是讓我們走上光明的、走上智慧的、走上覺悟的,解決我們問題的,讓我們自己終生,而且是永遠擺脫煩惱和痛苦的這麼一個境界,而不是僅僅一點什麼所謂感受、體會、理念這些。這個東西還是真實的,說的具體一點,就是解決問題。但我們現在呢?很多人對我們這個學佛是不明確的。就認爲:我歸了依了,就做點善事,或者是做點與善事有關的事情就是學佛了。這才是學佛的一個方面。

  我這次在棲樂寺重點講了這個問題,佛教不管它是八萬四千法門也好,叁藏十二部經典也好,密宗也好、淨土宗也好、禅宗也好,不管你是什麼宗什麼派,歸納起來就這四句話,多少人把這四句話弄懂了?沒弄懂,真的。這四句話就概括了佛教的總精神。祖師大德說了,早就給我們明確指出了:“諸惡不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麼簡單誰不知道啊,這四句還用你講啊,我們早就背得了。背的了,你明白了嗎?你做到了嗎?

  事實上,諸惡不作就是說:佛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的痛苦,我們現在的煩惱,我們現在出現了一切違緣,惡緣都是我們過去累生累劫造下的惡因所帶來的。那麼我們現在在修行的時候,認識到這個因果關系,我們就不種這個惡因,就少做惡事,就斷絕和斷除以前的惡因,把這個基因斷除以後,它就不再産生了。這就是基礎。

  衆善奉行,包括我們做善事,我們勸人,什麼物質布施,什麼法布施啊,這一切都是在具足資糧。就是我們現在好多是修密法的,修什麼十加行啊,等等,這都是在具足資糧。一個是斷除惡業,二個是具足資糧,這兩個只能是學佛的基礎。懂了嗎?只能是基礎。

  那麼我們修了這麼多資糧,消除了過去的這些業障,我們要達到什麼目的呢?那就是要自淨其意,成就佛道,成就智慧和覺悟的道。無論是念佛也好,參禅也好,淨土宗也好,用什麼智慧降伏自己的煩惱和痛苦也好,跟上師相應也好,跟佛相應也好,不外乎就是用這種力量,來把我們自己的累生累劫的障礙排除,使我們自身清淨。由于我們每一個人,各人的來因不同,不管你來因是怎樣的,但是有一點是統一的:惡業也好,善業也好,惡緣善緣就是程度不同,多少不同,但是都是具足的,這點是人人有的。沒有人沒有,包括我自己都有。是吧?老佛爺在說法的時候,他也有。我們看了很多公案,他過去種下的業,那魔王要去滅他的國家。那不是都有嘛。佛用他的願力感化了魔王,消除了業障。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來因不同,每一個人所造的業不同,它只能說是一個程度,大小和層次不同而已。

  那麼我們做了這些,比如說斷除惡業,具足資糧這一切的東西來使我們道心清淨。由于我們每一個人的不同,要怎樣才能把這個帳還清呢?我們每一個人累生累劫的帳,誰知道是多少嗎?沒人知道。像過去有一本書,《禅門法寶》,張叁以前欠了八萬貫,李四欠了十萬貫,甲乙丙丁二十萬貫、一百萬貫、一千萬貫、十萬八千貫等等。這些都是比較而言。哪一貫又是哪個執行官在負責你的業債怎麼樣?這些都是一種方便善巧。

  不管多少,說實在的,累生累劫我們造下的業障,是沒有數量來把它說清楚的。惟有能夠解決問題的,那只有叁件事情:第一個,就是發心生起出離心。我們說了這一切,剛才說的這一切:我們以前的什麼痛苦啊,造業啊,衆生怎麼痛苦這些道理,就是讓我們生起信心,生起出離心,我們不再到這個煩惱堆裏去,是不是啊?我們看到河裏的流水很急,我們不跳進漩渦,它就跟我們沒有關系。是吧?不跳進去啊。我們跳進去了也就沒關系啊,我們找一個方向爬出來不就對了,我們認識了它,不要再掙紮了,再掙紮也得掉下去啊。所以要生起出離心。

  二個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啊,它裏面有很多具體的內容。發菩提心關鍵是我們的心,做事情的動機,回向我們的功德。把我們的思想,把我們的一切行爲,它所産生的這種功德都回向到衆生上面去,讓諸佛菩薩和我們融爲一體。實際上呢,再說具體一點:過去罪業多的我就發大願,罪業小的我就發小願。你心有多大,你發願有多大,你消除的業障就有多少。如果你發了無量的願,你無量的罪業都會消除。關鍵是你發願的問題,發心的問題。你要說誰把東西還得完啊?只要我們一發心了,所有的業障都是由心所造的,那麼我們用心去忏悔。問題就處理了。就是這一念之間啊,善和惡,是不是啊?念頭,知道吧?這個問題要把它處理好。

  所以說,我們修行,由于我們每一個人現在的表現形式不同:你越學得精進,你過去的種子就翻得越快越多;他不修行的人,他就按照規律,按照層次去受報。所以他就不覺得怎麼樣。他在受苦,他認爲他還美的不行。黑暗的屋裏,他習慣了,他不覺得怎麼樣。一見到太陽,就看到處處都是灰塵。早知道我就不用太陽照還好一點。因爲太陽一照看到灰塵了。灰塵有什麼可怕?怎麼樣排除掉就好了嘛。所以呢,我們在修行當中,這個培福是很重要的。

  我們棲樂寺來了一個人叫寂文,男的,是一個博士生。你們有空去看一看。真正的博士生。這個書生來了以後,就在廚房裏做飯,他做的是棲樂寺最苦的事情。他家庭條件也還可以,他的妹妹,他的家裏人聽說我這裏修廟捐了一萬,向白塔寺捐了兩萬,捐了幾萬塊錢呐。我就跟他講:“你好啊,你走印光大師的道路!”印光大師是蓮宗初祖啊!印光大師是個秀才,出家以後,家裏面也很有錢,但是他認識了世間修行的艱難,人們的福薄,不培福不行。你培福多,福報培起來了,障礙就減少了;你沒有福報,修行越勇猛精進,煩惱業障翻起來就多,稍微不注意就不能自拔。印光大師煮了二十年飯,我們四川峨眉山的普賢菩薩,也做了二十年飯。你們在座誰是博士生啊?有這博士文憑嗎?沒有,你們有誰發了印光大師這麼大的願嗎?有這個條件嗎?但條件有的倒有,發這麼大的願的我看未必。普賢王菩薩啊,不是也做了二十年飯嗎?我們的智慧不如人,我們的定道資糧不如人,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勇猛精進…

《醒糊之源(二)爲什麼要學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自淨其意方是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