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怎樣做一個健康的人▪P3

  ..續本文上一頁認識,要從哪裏下手呢?這非常簡單,應從因上下手。佛法裏有句話叫做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那麼心可以造業,心可以造福,心可以把握自己的身體、心和行爲,只要把心擺平了,一切問題都解決了。心在哪裏呢?心在我們的自性當中,從自性中來産生心的顯現,只要把心和性這兩個問題弄清楚了,能夠把握住了,那麼我們今後的健康也就能把握住了。所以,談到健康問題、心性問題,是大家都比較關心的。

  我今年六十歲了,你們相不相信,我從來沒到醫院住過一次院,也從來沒有去打過一次吊針,但我有時候還是要感冒,要說一點感冒都沒有,那就是在吹牛了。因爲現在有種病毒性感冒,他從空氣裏面傳播,當你呼吸時就將病毒吸進身體裏面,但是只要自己調整一下,多喝點開水,要麼調理一下也就好了。我沒有進醫院的主要原因是,因爲我沒有貪欲,沒有妄想,但有理想,如果連理想都沒有,那我坐在這裏幹什麼呢?我的理想是,把我身心健康的方法告訴大家,讓大家都得到健康,這就是我的理想。只是自己一個人健康,大家都是病恹恹的,有什麼好處?要大家都健康好才行。從佛法講,要衆生都得到安樂自在,這才是真正的悲心。有所求而不執著于求,有所想而不妄想,有所貪而不著貪。你要說哪個人沒得貪心,那是假話,問題是看你貪什麼。在佛教裏所說的貪嗔癡煩惱,只要我們沒有貪心,那就沒有嗔心;沒有嗔心,那就沒有煩惱,貪嗔癡都沒有了,哪裏還有什麼病呢?如我們貪吃,你吃多了,就要害病。饑飽勞逸要周。所謂饑飽勞逸,就是你吃東西要適度,不要吃得太多,也不能吃得太少,不能好吃的食物多吃,不好吃的食物,就少吃或不吃。所以,這種人就最愛得病。現在也有好多人爲了減肥,早上不吃早飯,晚上不吃晚飯,那就不合適,也不合理,你該吃的時候,你還是要合理的考慮這個問題。

  所以談到健康問題,首先要從哪裏下手呢?要從我們的自性中下手、從心性上下手,這件事情講起來是既複雜又簡單,複雜到什麼程度呢?要說我們這個心,按照佛教來講,有五十心所,一百心所,哪個都沒把它捉住,過去的心,已經過去了,現在的心,又在變化,以後的心又還沒有産生,哪一顆心是你的?沒有哪一顆心屬于自己。佛教的《大般若經》說:“心本無生因境有”,有境而現身、而現心,身心都現了,所以我們的這顆心,是跟著境來的。如你看到這個茶杯,你的心裏面就現的這個茶杯,這就是心境,心和境相應了。又如你看到一本書,你的心就産生了這個書的境,這樣心境就現了。所以,心本無生因境有,心是幻生幻滅的東西,不是說我們胸腔裏面長的那顆心髒,心髒它只是個器官。佛教《大般若經》中,它所講的主要是把自己的心收回來,般若是指智慧的意思。

  佛教講健康,釋迦牟尼佛講經49年,他給大家講了這麼多經,在八萬四千法門中,他突出了一個問題,就是叫我們攝製自己的妄心,也叫修心。如我們人體,他本身就是一個精神和物質的綜合體,如果把精神去掉,只剩個物質,你們說他還能起什麼作用?那就是一具僵屍,關鍵還是我們的心在起作用,就是思想可以控製我們的身體。那麼我們的身體不健康,關鍵是要抓住對自己心的培養、對心的調整、對心性的控製,要掌握這種方法。如果沒有這種方法,我們的身心是永遠不得太平。佛教認爲要得到身心永遠太平,首先要克服自己的貪嗔癡煩惱。所謂貪講起來就不好聽了,所謂貪,如看到錢想多貪、好吃的東西想貪。這個不叫貪,而叫取,又叫取所。比如人們要生活、要吃飯,那就應該達到正常的生活要求。如他本來就只能吃二兩的量,你要貪個吃五兩,那就把自己脹病了,所以是這個貪心在起作用。所謂貪心的表現是,見到好吃的東西就多貪吃,不管自己的身體受不受得了,吃了再說,也就造成了身體不健康的後果。由于有貪心的存在,能達到自己目的就高興,達不到目的就嗔恚。所以八苦裏面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五蘊熾盛苦、怨嗔恚苦等等,它都是從人們的貪心中産生出來的,若人們把貪心除了,喜而不貪,自性清淨。我們在座的人都是搞企業的,哪個不貪?我們不要把它說成是貪,這太難聽了,就說成是取,如義取,智取,理取,爲衆生而取,爲自己而取,這叫取所。但是對取所,你不要去執著,你把它改個說法就對了。如果需要而取,取之而用,用之而體,體之而獻,獻之于什麼?獻之于社會,就把所取的目的體現出來了。我剛才所說的,在座的同學們、朋友們,你們都是有點成就的人,有了成就又該如何呢?如今年你收入了五個億,明年又收入十個億,你又該如何呢?關鍵是你的心態要放好,若你心態不能平靜,那是很痛苦的,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就會使你外勞其形,內傷其心,無時無刻不在煩惱當中徘徊。我們要找人的不健康因素,就要找到它的起因。關于人們病的産生,依照佛教的理論講,人體是由地、水、火、風,這“四大”組成的一個綜合體,當我們的身口意清淨的時候,我們的“四大”就在調和的狀態;我們的身口意不清淨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就不在調和的狀態。調和的狀態就是身體健康的狀態,不調和狀態就是身體不健康的狀態。

  人們所有的疾病,我們可以把它分爲五大類:一個是生理上的疾病,生理上的疾病,一般都是因水、火、風、熱、雜病,五者乃客病組成的。客病中還有四類,你們知不知道什麼叫客病?不懂啊?你們在座的有學醫的沒有?有學醫就懂得什麼叫客病,客病有四類:一者非分強作,二者忘誤墮落,叁者刀杖瓦石,四者鬼魅所著,也就說鬼找到你了。所謂非分強作,就是不該你做的,你過分的去做,你更要去強做,這叫非分強作。二就是忘誤墮落,所謂忘,就是經常忘記了一些正常生活方式當中的秩序,進入了誤區,墮落了,身不由己,不能自拔這種狀態,叫忘誤墮落。叁就是自然的行爲,如什麼車禍、災害、事故等。在經書上面所說的就是刀杖瓦石,當時社會上沒有汽車,沒有車禍,也就沒有機械性的事故,還有什麼天災、人禍、自然現象、什麼偶然事故等,這些都叫做刀杖瓦石之類的。因爲過去在寫書的時候,經典上沒有這些內容,而現在有了這些事情,我就把它加進去,像車禍這些內容等。四是鬼魅所著,即是鬼找到的病,爲什麼叫鬼找到的病呢?在你處于不正常的靈魂時,或遇到其它不正常的靈魂,那就是你碰到鬼了。正常的靈魂就叫神,不正常的靈魂就叫鬼,因爲你的心處于邪氣的狀態,在邪氣和邪氣碰到一起,它就形成了生病的原因。如果你心是正的,邪氣跟它沒得關系,所以邪氣就找不到你,所謂鬼魅就是這麼一個概念。這並不是像我們在電視裏看到的那種到處飛的鬼、青面獠牙的鬼,實際那是一種現象。還有一種是心靈鬼,所謂心靈鬼,就是心裏面不正常的那些邪念所産生的幻想,那也叫鬼,中醫上一般把這種鬼稱爲邪氣。不是有這麼一句話:“萬物能生血,血能生精,精能養氣,氣能養神,神遊于眼,守意如城。”你城守不住,神聚不住,邪入心而則亂其神,你神一亂了,你的身體就支撐不住了。你的神一亂了,你的四大就不調,地水火風就是散的,當然就會生病。道家所說:“氣聚而成形,氣散而太虛。”你精神不集中,你就把握不住自己身體的好壞。實際太虛就是指空,所以有什麼樣的邪氣就容易浸入你的機體,邪氣浸入到身體裏面,你就把握不住自己。因此,身體就出現病了。

  四大不調,即地水火風不調,我們是能夠克服的。所謂地水火風,就是說人的身體由這幾個部分組成。在禅宗裏有這麼講的:“你該吃飯的時候就吃飯,你不要去想吃飯以外的事情。”有的人在吃飯的時候,他邊吃飯邊想問題,這就最容易得病。你們要注意這個問題,因爲你們很多人是企業家,站坐都在想問題,你在該想問題的時候就想問題,該吃飯的時候就吃飯,該睡覺的時候就睡覺,你該幹啥就幹啥,你把該做的和不該做的事情要分清楚,就減少了你得病的一個因素,你們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嗎?吃飯的時候又去想工作,睡覺的時候也想工作,走路還是想工作,幹什麼你都在想工作。只要你眼睛睜開都在想工作,你怎麼不害病呐。所以我們要把握好時間,還要安排好先後秩序,自己控製好自己的行爲,這樣我們的身心才能健康。如果控製不好自己,你的身體就會四大不調,即地水火風不調、不均勻。按照中醫的理論,就是陰陽不合、氣脈不調,你就容易得病。我們把事情分爲兩個方面,幹事情的時候,將強和弱,快和慢,高和低,你把它分清楚了,那就叫分清陰陽。做事情還要分外爲陽,內爲陰,上爲陽,下爲陰,你把它分清楚了,那就叫陰陽調和,也叫陰陽和合。如我們的四大不調,有人在生活上、飲食不周,生活方式不當,生活習慣不良等,如果我們把握好了這些,又建起了第二個健康長壽的基礎。如果是身體上的疾病,我們還是就要上醫院去吃藥,只有吃藥才能解決問題。要是心病就要用心來醫,我們有很多病都是由于心病而延之于身病,我們只要把心病控製好了,自己的身體也可以調理好,心可以調整身體的一切。心病怎麼來醫呢?如恐怖、憂愁、愚癡等一切心理上的障礙煩惱,這是心病的原因,也是心病的起因。

  佛教的大聖佛陀曾經說過:“衆生有八萬四千種疾病,佛教就有八萬四千種方法。”這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治理八萬四千衆生心病的心藥,若衆生內心沒有八萬四千煩惱無明之病,我佛所用的八萬四千法門之法藥,那就沒有必要了。就是因爲衆生有病,佛陀才造的這些藥。也就說衆生有八萬四千個煩惱,佛教就用八萬四千種方法來對治。所以每一個方法,都是針對每一種煩惱來對治的。總而言之,我們要想過一種隨順真理的生活,只要做到兩點:一是不過度,二是不越軌。所謂不過度,你要按照自己所需要的去做,如你只能吃二兩飯,你就不要去吃五兩,就經常保…

《怎樣做一個健康的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