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錢你發個心,只要對菩薩恭敬,而恭敬的本身也是一種功德。所以不要把它當成個包袱背到現在,希望你今後在這方面就不要背包袱了,只要你有個恭敬心就行了,好不好?
五問:師父,佛家講的放下,由于我們長期都處于在做企業,在生意的場合中,我們怎樣去調整身心?因爲現在市場競爭非常的激烈,有時也非常的殘酷,我們怎麼樣去把握佛家放下的這個清淨境界?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好,工作也好,有時候真的是覺得非常的困惑,包括信仰。我到國外看到人們對宗教的信仰,是非常的虔誠。我已經圓寂的師父跟我說,我現在修的是世間法,的的確確沒有辦法超脫,很多東西放不下,但又如何去放下呢?我現在的位置是在做企業,是企業家,我有那麼多員工,我要對我自己負責,對那麼多員工負責,又怎麼樣去調整呢?佛教是一種宗教信仰,我到底信的是什麼?我覺得我信的是一種善,我盡量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我盡量去幫助別人。我也會非常恭敬佛祖,對我們的教,我也是會很恭敬的,但是在佛教的理論方面我是並不了解的,所以一直在這方面,我是非常的困惑,請法師給我指點指點。
答:今天我給大家講“放下”兩個字,先給大家講個公案什麼叫“放下”:“過去有兩師徒,到街上去買東西,走在路上就遇著下大雨,他們來到一條河溝邊,碰到一個小姑娘,這小女孩已走不動了,身體又不好,師父上前就把那小女子背著過了河,把她放到河溝對面岸上。他們就去上街買東西,回到寺院過後,他的徒弟老是在想:這師父一點不正經,他氣得飯也不去吃。過了一兩天,師父就問他:“你爲什麼不吃飯呢?”徒弟說:“師父,你還好意思說呢,你昨天幹了些啥子嘛?”師父說:“我沒幹啥子哇。”徒弟說:“你昨天把那個女孩子背過了河,你還說沒幹啥子?”師父說:“我昨天把她背過了河,我昨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挂到她做啥子呢?”至于放下這個問題,是叫我們從心性裏面,放下執著和貪欲,去尋求進取,是一種積極的態度,要正確去對待世間上的一切事,不是叫我們什麼都不去做,什麼都不吃,什麼都不看,什麼都不聽。關鍵是你應如何去做、如何去吃、如何去看、如何去聽,應帶著什麼思想去做這些事,帶著什麼願望去做這些事。如果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社會、爲了人類,包括自己在內,而不是爲了自己貪圖享受,不是爲了單獨的貪圖享受和貪得無厭的這些行爲,我認爲該做的事情,你還是要去做。所謂放下,是放下自己的架子、放下執著和不正常的行爲,這叫放下,對于行善只能說是得點善因善果而已。佛教主要講四句話:第一句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我們大家一般都沈浸在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八個字上,不要說居士,而且好多出家人,都沒有從這概念中轉變過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只做到一半,只是種點善因善果吧了,佛教中最根本的一句話,叫“自淨其意”,自淨其意是佛教一切道理的總法則。要自己使自己心性清淨、意念純樸、行爲端正、動機正確、方向明確,這才是我們佛教徒或作爲一個人的基本要求。我所說的放下,是指放下執著、放下貪欲,工作上努力進取,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六問:佛教的教主是釋迦牟尼吧,請問法師:第一個問題,佛教是釋迦牟尼的思想在,還是他的靈魂在。也就是說,他是不是有一種無形的靈魂,還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存在著嗎?第二個問題,現在我們有很多佛教徒,是有一個思想在支配他們,還是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或者說有一種物質在支配我們?謝謝!
答:你這個問題提得很尖銳呢,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也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的思想、他的行爲、他的品質和他所做的一切事情的這種智慧流傳至今,被我們現在的人掌握。而我們現在的人,又把他的思想和他發現的這些真理繼承下來,並將這些真理、智慧運用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行爲當中去,使我們生活得更好,過一種隨順真理的生活。佛教徒是繼承了他的這種智慧的衣缽,他是一種智慧的傳承,智慧是指釋迦牟尼佛的智慧。至于佛所說的道理,我們按照佛說的話去做,按照他所說的方法去做,按照他所提示的和存在的這些問題去作爲借鑒,就能夠使我們的行爲和生活不迷失方向,就能夠成爲一個完整的人。所謂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是他的名號,佛是他的德稱,佛就是智慧和覺悟圓滿的成就者。佛教就是智慧和覺悟的教育,他的思想也是存在的,他的精神也是存在的。由于他的思想和精神,應用到我們現在人的身上,就可以喚醒我們現在人的思維和智慧,讓我們覺悟。我們能按照佛陀教導的方法去做,我們就覺悟了、我們就解脫了、我們就得到智慧,實際上這就是一種力量。他的願望和我們的行爲相契合,我們的思想和他的願望相契合,就是如願了,這就是一種力量。思想也有力量,願望也有力量,精神也有力量。我們的思想和我們的行爲,與佛的思想和行爲進入了同一軌道,這樣彙聚在一起,成爲一個結晶,那就是智慧的結晶,這就是佛教現在能夠存在下來的最真實的內容。謝謝!
七問: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以惡治惡,在佛的角度來講,是種的善因?還是種惡因呢?如我們用法律去懲戒犯人,也是以惡治惡,有的重罪還要判死刑,那麼是種善因還種惡因呢?
答:佛所說的不是叫以惡治惡,以善治善。佛所說的是要用我們的智慧去指點迷惑,佛在任何時候都是對機說法,因事而論。比如社會上的犯人,擾亂社會秩序,用法律對他進行處理,只是一種方法。用這種方法來治理他,是讓他少做惡事,從另一角度來講這也是一種挽救他的方法,它不叫以惡治惡,哪怕是槍斃他,斷絕他做惡的這種基因,這也是一種善巧的方法,也是在挽救他,因爲佛教講六道輪回,講業的繼生,斷送他這種作惡的機會,也是阻斷他今後不再造惡。你看觀音菩薩,他有叁十二相,在那大悲殿裏,有一百多尊佛和觀音菩薩的像,他手裏都是拿著各種兵器,你們若有機會到白塔寺來看看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它只有下面那一個像是慈眉善目的,上面還有五個像都是非常莊嚴威猛的,所以佛教對待這些不良行爲的惡人,要對他進行治理,這種方法叫做度化。所謂度化,就是用一種方法去懲治他,使他少犯罪,製止他的惡行,並把他轉變過來,成爲一個正常的不再作惡的人,這個處理方式不是以惡治惡,而是用智慧的方法去善巧處理。
八問:自然界造就了人類,人類又分男和女,然後男和女肯定要組成家庭,組成家庭就是爲了延續人類的繁衍,有一個養生之道,叫做“天地和諧,風調雨順,男女和諧,百忌不生。”而我們佛教有一戒爲戒色,那麼戒色是不是與我們的自然規律相違背呢?
答:你這個問題我試著回答一下,對不對大家來批評。佛教認爲,每一個人都是有佛性的、有自性的,而自性本身是平等的、是清淨的,由于自性有染,染習而成性,就形成了不同的心性。所以對問題的認識就有了分別。至于人類社會有男有女,它是一種自然現象,按照佛教理論講,法無二門。而對道家來講,有陰就有陽,因爲無陰陽不成,無陽陰不成,陰陽要配合才能成太極,正如因和果的關系一樣,它才能産生效果,才能成就一個完整的體系。你所說的只有男人和女人才能組成一個和諧的家庭,我認爲首先是心性上的和諧,你只要心性上和諧了,把對方都看成跟自己一樣的平等,也不存在有分別,那麼人與人之間就應該相敬如賓。既然已是相敬如賓,心性都是平等的,則平等法是道、平心是道、淨心是道,哪裏還會有分別呢?首先我們心不淨,才會行爲不淨,只要心一淨了,其它問題都解決了,至于你能不能和諧,關鍵是心把握好,其它問題都把握好了,你說對不對?
九問:明心見性,心如何靜?這個過程是什麼呢?
答:明其自心,照見本性,叫明心見性,這還不是結果。心明了,性見了,如你見到是方的還是方的,見到是圓的還是圓的,見到煩惱還是煩惱,見到痛苦還是痛苦。明心見性只是一種方法所産生的一個過程,要成就才是結果,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明心見性,不等于是成就,明白了,就是知道了,像睡醒了。見性了,就是見到他的真實是什麼。至于你的功德圓不圓滿,能不能夠達到什麼成就,那還要靠你自己去修行,還要去完善你的定道資糧,要覺悟圓滿還要無漏,覺悟圓滿還要功行圓滿,要功和德都圓滿,功就包括這些。如明心見性也好,點開心要也好,這一切都叫功。還有德,即道德,只有功德都圓滿了,他的結果就是成佛了,智慧和覺悟的圓滿就叫佛,又叫圓滿了,其它的不叫圓滿,叫做他的一種過程。
十問:師父,由于我的工作壓力大,前幾年自己的生意上産生了障礙,對什麼事,對什麼人都是往壞處想,造成了我去年的身體一直不怎麼好,現在我的生意也不做了,就是在生活中聽到某某人講,我的一個熟人他的身體也不好了,怎麼我就會聯想到自己的身上,是不是我哪裏也不好了?怎麼白天所發生的事情,晚上我怎麼會做夢?
答:你就是說你心情不好怎麼辦?你心情不好,有叁種原因:第一是放不下,第二是丟不開,第叁是太執著。任何事情都不要只從壞的方面想,而不從好的方面去想,心胸寬廣能納萬物,把心放寬點,心放平點。我們心的波動,像盆中的水一樣,若水動有波就見不到盆底,水波平靜了就能見到盆底,那麼你心平靜下來就會有智慧産生,有了智慧你就能正確對待任何事情,就不會有煩惱,關鍵是你太急躁,該放下的就放下,過去的事情已過去了,“昨日種種昨日死,今日種種今日生,”你想那麼多幹啥?明天的事還沒産生,關鍵在當下立心,多想點明天的事,把過去好的作爲經驗,孬的作爲教訓,問題就解決了。已經過去的事情,不要把它挂在身上,你現在還帶到學習班來了,而且還帶到我這裏來了,我來幫你把他放下,好不好,放下去就對了。今晚上你好好…
《怎樣做一個健康的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