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钱你发个心,只要对菩萨恭敬,而恭敬的本身也是一种功德。所以不要把它当成个包袱背到现在,希望你今后在这方面就不要背包袱了,只要你有个恭敬心就行了,好不好?
五问:师父,佛家讲的放下,由于我们长期都处于在做企业,在生意的场合中,我们怎样去调整身心?因为现在市场竞争非常的激烈,有时也非常的残酷,我们怎么样去把握佛家放下的这个清净境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好,工作也好,有时候真的是觉得非常的困惑,包括信仰。我到国外看到人们对宗教的信仰,是非常的虔诚。我已经圆寂的师父跟我说,我现在修的是世间法,的的确确没有办法超脱,很多东西放不下,但又如何去放下呢?我现在的位置是在做企业,是企业家,我有那么多员工,我要对我自己负责,对那么多员工负责,又怎么样去调整呢?佛教是一种宗教信仰,我到底信的是什么?我觉得我信的是一种善,我尽量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尽量去帮助别人。我也会非常恭敬佛祖,对我们的教,我也是会很恭敬的,但是在佛教的理论方面我是并不了解的,所以一直在这方面,我是非常的困惑,请法师给我指点指点。
答:今天我给大家讲“放下”两个字,先给大家讲个公案什么叫“放下”:“过去有两师徒,到街上去买东西,走在路上就遇着下大雨,他们来到一条河沟边,碰到一个小姑娘,这小女孩已走不动了,身体又不好,师父上前就把那小女子背着过了河,把她放到河沟对面岸上。他们就去上街买东西,回到寺院过后,他的徒弟老是在想:这师父一点不正经,他气得饭也不去吃。过了一两天,师父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吃饭呢?”徒弟说:“师父,你还好意思说呢,你昨天干了些啥子嘛?”师父说:“我没干啥子哇。”徒弟说:“你昨天把那个女孩子背过了河,你还说没干啥子?”师父说:“我昨天把她背过了河,我昨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挂到她做啥子呢?”至于放下这个问题,是叫我们从心性里面,放下执著和贪欲,去寻求进取,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要正确去对待世间上的一切事,不是叫我们什么都不去做,什么都不吃,什么都不看,什么都不听。关键是你应如何去做、如何去吃、如何去看、如何去听,应带着什么思想去做这些事,带着什么愿望去做这些事。如果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社会、为了人类,包括自己在内,而不是为了自己贪图享受,不是为了单独的贪图享受和贪得无厌的这些行为,我认为该做的事情,你还是要去做。所谓放下,是放下自己的架子、放下执著和不正常的行为,这叫放下,对于行善只能说是得点善因善果而已。佛教主要讲四句话:第一句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大家一般都沉浸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八个字上,不要说居士,而且好多出家人,都没有从这概念中转变过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只做到一半,只是种点善因善果吧了,佛教中最根本的一句话,叫“自净其意”,自净其意是佛教一切道理的总法则。要自己使自己心性清净、意念纯朴、行为端正、动机正确、方向明确,这才是我们佛教徒或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要求。我所说的放下,是指放下执著、放下贪欲,工作上努力进取,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六问:佛教的教主是释迦牟尼吧,请问法师:第一个问题,佛教是释迦牟尼的思想在,还是他的灵魂在。也就是说,他是不是有一种无形的灵魂,还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吗?第二个问题,现在我们有很多佛教徒,是有一个思想在支配他们,还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或者说有一种物质在支配我们?谢谢!
答:你这个问题提得很尖锐呢,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也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他的品质和他所做的一切事情的这种智慧流传至今,被我们现在的人掌握。而我们现在的人,又把他的思想和他发现的这些真理继承下来,并将这些真理、智慧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工作当中、行为当中去,使我们生活得更好,过一种随顺真理的生活。佛教徒是继承了他的这种智慧的衣钵,他是一种智慧的传承,智慧是指释迦牟尼佛的智慧。至于佛所说的道理,我们按照佛说的话去做,按照他所说的方法去做,按照他所提示的和存在的这些问题去作为借鉴,就能够使我们的行为和生活不迷失方向,就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所谓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是他的名号,佛是他的德称,佛就是智慧和觉悟圆满的成就者。佛教就是智慧和觉悟的教育,他的思想也是存在的,他的精神也是存在的。由于他的思想和精神,应用到我们现在人的身上,就可以唤醒我们现在人的思维和智慧,让我们觉悟。我们能按照佛陀教导的方法去做,我们就觉悟了、我们就解脱了、我们就得到智慧,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力量。他的愿望和我们的行为相契合,我们的思想和他的愿望相契合,就是如愿了,这就是一种力量。思想也有力量,愿望也有力量,精神也有力量。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与佛的思想和行为进入了同一轨道,这样汇聚在一起,成为一个结晶,那就是智慧的结晶,这就是佛教现在能够存在下来的最真实的内容。谢谢!
七问: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以恶治恶,在佛的角度来讲,是种的善因?还是种恶因呢?如我们用法律去惩戒犯人,也是以恶治恶,有的重罪还要判死刑,那么是种善因还种恶因呢?
答:佛所说的不是叫以恶治恶,以善治善。佛所说的是要用我们的智慧去指点迷惑,佛在任何时候都是对机说法,因事而论。比如社会上的犯人,扰乱社会秩序,用法律对他进行处理,只是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来治理他,是让他少做恶事,从另一角度来讲这也是一种挽救他的方法,它不叫以恶治恶,哪怕是枪毙他,断绝他做恶的这种基因,这也是一种善巧的方法,也是在挽救他,因为佛教讲六道轮回,讲业的继生,断送他这种作恶的机会,也是阻断他今后不再造恶。你看观音菩萨,他有三十二相,在那大悲殿里,有一百多尊佛和观音菩萨的像,他手里都是拿着各种兵器,你们若有机会到白塔寺来看看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它只有下面那一个像是慈眉善目的,上面还有五个像都是非常庄严威猛的,所以佛教对待这些不良行为的恶人,要对他进行治理,这种方法叫做度化。所谓度化,就是用一种方法去惩治他,使他少犯罪,制止他的恶行,并把他转变过来,成为一个正常的不再作恶的人,这个处理方式不是以恶治恶,而是用智慧的方法去善巧处理。
八问:自然界造就了人类,人类又分男和女,然后男和女肯定要组成家庭,组成家庭就是为了延续人类的繁衍,有一个养生之道,叫做“天地和谐,风调雨顺,男女和谐,百忌不生。”而我们佛教有一戒为戒色,那么戒色是不是与我们的自然规律相违背呢?
答:你这个问题我试着回答一下,对不对大家来批评。佛教认为,每一个人都是有佛性的、有自性的,而自性本身是平等的、是清净的,由于自性有染,染习而成性,就形成了不同的心性。所以对问题的认识就有了分别。至于人类社会有男有女,它是一种自然现象,按照佛教理论讲,法无二门。而对道家来讲,有阴就有阳,因为无阴阳不成,无阳阴不成,阴阳要配合才能成太极,正如因和果的关系一样,它才能产生效果,才能成就一个完整的体系。你所说的只有男人和女人才能组成一个和谐的家庭,我认为首先是心性上的和谐,你只要心性上和谐了,把对方都看成跟自己一样的平等,也不存在有分别,那么人与人之间就应该相敬如宾。既然已是相敬如宾,心性都是平等的,则平等法是道、平心是道、净心是道,哪里还会有分别呢?首先我们心不净,才会行为不净,只要心一净了,其它问题都解决了,至于你能不能和谐,关键是心把握好,其它问题都把握好了,你说对不对?
九问:明心见性,心如何静?这个过程是什么呢?
答:明其自心,照见本性,叫明心见性,这还不是结果。心明了,性见了,如你见到是方的还是方的,见到是圆的还是圆的,见到烦恼还是烦恼,见到痛苦还是痛苦。明心见性只是一种方法所产生的一个过程,要成就才是结果,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明心见性,不等于是成就,明白了,就是知道了,像睡醒了。见性了,就是见到他的真实是什么。至于你的功德圆不圆满,能不能够达到什么成就,那还要靠你自己去修行,还要去完善你的定道资粮,要觉悟圆满还要无漏,觉悟圆满还要功行圆满,要功和德都圆满,功就包括这些。如明心见性也好,点开心要也好,这一切都叫功。还有德,即道德,只有功德都圆满了,他的结果就是成佛了,智慧和觉悟的圆满就叫佛,又叫圆满了,其它的不叫圆满,叫做他的一种过程。
十问:师父,由于我的工作压力大,前几年自己的生意上产生了障碍,对什么事,对什么人都是往坏处想,造成了我去年的身体一直不怎么好,现在我的生意也不做了,就是在生活中听到某某人讲,我的一个熟人他的身体也不好了,怎么我就会联想到自己的身上,是不是我哪里也不好了?怎么白天所发生的事情,晚上我怎么会做梦?
答:你就是说你心情不好怎么办?你心情不好,有三种原因:第一是放不下,第二是丢不开,第三是太执著。任何事情都不要只从坏的方面想,而不从好的方面去想,心胸宽广能纳万物,把心放宽点,心放平点。我们心的波动,像盆中的水一样,若水动有波就见不到盆底,水波平静了就能见到盆底,那么你心平静下来就会有智慧产生,有了智慧你就能正确对待任何事情,就不会有烦恼,关键是你太急躁,该放下的就放下,过去的事情已过去了,“昨日种种昨日死,今日种种今日生,”你想那么多干啥?明天的事还没产生,关键在当下立心,多想点明天的事,把过去好的作为经验,孬的作为教训,问题就解决了。已经过去的事情,不要把它挂在身上,你现在还带到学习班来了,而且还带到我这里来了,我来帮你把他放下,好不好,放下去就对了。今晚上你好好…
《怎样做一个健康的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