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與現代人的生活
這個題目好像很吸引人,所以聽衆很多,把演講室擠得滿滿的,也可以說地方太小,勞動諸位來聽講,讓很多人沒有位子坐,而坐在水泥地上,也使很多人擁擠地靠牆壁站著,非常抱歉。
先講生活,次講現代人的生活,再看看禅的生活如何配合現代人的生活,也探討禅和現代人世的生活有什麼關系。
生活
生活的內容及其定義,有許多不同的說法,但概括地說,我把它分成叁點來說明:一、家庭生活。二、社會生活。叁、精神生活。在人的生命過程之中,不離這叁種生活範圍,也不可能缺少其中任何一樣。
家庭生活很簡單,說是夫婦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倫常,也就是倫理的生活。人不能沒有家庭,但在成長的過程中,也離不來社會。舉凡求學、工作以及人與人之間所有一切關系接觸的活動,都是社會生活。除了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之外,人還需要有精神生活,唯有藉著精神生活,才顯出人與動物不同,才有人的尊嚴。精神生活也有層次、範圍的不同。
我國古人所謂的精神生活,有六個項目,便是六藝:禮、樂、射、禦、書、數,都可包含在現代人所說的運動、娛樂、藝術叁項中。人除了物質的食、衣、住、行之外,在孫中山先生的《叁民主義》中,還提倡育、樂的重要。
人一生下來就會運動,而人也由于會運動才得以漸漸成長,這一點,人和動物相似。印度有一種瑜伽術的運動,它有很多姿勢及動作,是模仿自動物,它可說是精神的抒發。
娛樂也可包含在藝術裏,但最單純的娛樂,並不一定說是藝術。比如男女談戀愛,如果是像曹芹筆下的賈寶玉與林黛玉,或莎翁筆下的羅密歐與茱麗葉,說是藝術。再如求偶是生物的本能,不是藝術,而是娛樂;但人和動物不一樣,人的求偶應與精神的生活相關。人與人之間,彼此互通款曲,是一種個人感情的抒發,可以說是娛樂。
進一步談到藝術,這進入精神的領域,乃是通過繪書、雕塑、音樂、詩歌、舞蹈,來發掘美、表現美、感受美、欣賞美。藝術沒有種族、文化、地域的界限,但也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和從事的,並不是一個人都有藝術生活的條件。
有的人可以沒有運動、娛樂、藝術等愛好及嗜好,但向往道德的修養,也說是人格的修養及陶冶,因而有聖賢及君子的期待和要求。東方的儒家、西方的猶太教及基督教,就是在此要求出現的産物。在其他未開化的部落民族,也有他們宗教信仰的生活。在自然環境嚴酷,在精神空虛及苦悶的情況下,宗教乃應運而生。從年齡上來看,年輕時喜歡運動、娛樂、藝術,漸漸步入中年、晚年自然而然接觸到道德修養的生活,也就有宗教信仰和宗教修養的生活,這不一定要受到什麼打擊,而是自己本身在人生體驗的層次上漸次升華。有許多學者主張人類的精神生活停留在藝術就夠了,不必進展到宗教信仰,但還是有很多學者主張,最後縱然不信宗教,但亦應有宗教徒的精神修養。此外,人們奠定宗教信心,發生宗教情操場,殆與其心智的開發、身心的成長,有連帶關系。
現代人的生活
現代人與古代人有何不同?人都是一樣的,古代人是我們的祖先,我們和古代幾千年以前的人相較,並沒有任何變化,我們還是和古代的老祖宗一樣;所不同的是環境在變,由于曆史的變遷,現代人的生活與古代有所不同。現代人的生活特徵是什麼?
一、知識爆炸
古時候的中國人說汗牛充棟、學富五車,是形容書的數量之多,但那時候的書是用竹簡刻寫成的,體積大,占空間,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那些書是很有限的。
現今由于文明的演進、知識的開發和累積,以及學術分工的結果,各種各類的圖書琳琅滿目,卷帙潔繁。由于書籍太多,甚至用微卷(microfilm)的方法庋藏。我們看臺灣各大學的圖書館藏書已夠豐富,但臺灣各大學全部圖書的總數,還不及美國一個耶魯大學圖書館的書多,那兒藏書九百多萬冊,即使皓首窮經也讀不完。 過去中國人如能精通儒釋道叁教,他就是了不起的學者;在今天,通達叁教並不算什麼,事實上也不可能。今天一個人不可能讀完全部的書,但我們還是要盡量去讀書,隨時汲取新知,否則就是落伍,要被時代淘汰。
在美國,進學校是無限期的,從學校畢業之後就業,爲了工作上的需要,須再進修,或者公司要栽培他,或者即使公司不栽培他,而自己想進修,希望步步高升,都要再進學校讀書。因此很多人白天工作,晚上讀書。也有活到五、六十歲,爲了再就業,還要去讀書,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可是學到老仍然學不了。
二、科學進步
科學的定義是:用分析、推理去明白、了解每一件事;有合理的方法或試驗的成果所累積的經驗,去做每一件事。今天這個時代受到科學文明的恩賜;科學文明也給這個時代帶不幸和災難。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處處享受科學進步的成果。交通工具、家用電器等的發明,給生活帶來舒適和便利。資訊工業的起飛,邁入家用及個人電腦的時代。醫藥衛生進步,人類壽命延長,人類的活動範圍從地球延伸至外空,登上月球已成曆史,如今更向太空深處探索宇宙的奧秘。學術精密分工,科技發展至尖端,由此看來,科學似乎帶給人類幸福。然而相對的,有福就有禍,福禍相倚,科學也爲人間帶來災禍。現今是核子武器時代,一旦觸發戰爭,幾可毀滅一半的地球人口。還有公害問題,如空氣汙染、水源汙染、噪音汙染、生能環境不安全、不安甯,造成身體上的危害及精神小的厭迫。現代人的文明病“癌症”,更是人類健康的在敵。
如今的情況是:科學文明的進展,就好比人騎在虎背上,下不來,也不能停,只有騎下去;所以科學的腳步繼續往前走,而隱伏的危機也越來越大,就像鼓脹的青蛙,一戳即破。叁個月前,《中央日報》發表過一篇文章,謂地球就像一艘大空船,坐在這一艘船上的人,應同舟共濟。此文警告我們,很容易有人爲的禍害,而使整個地球毀滅。這在從前是不可想像的事。所以科學現在不辦法停下來,只有一直往前走,最後會帶著全人類走向死亡、走向毀滅。這下是我個人的悲觀論,事實上,科學正在這條路上走。
叁、時間縮短
過去中國人在光緒間的平均壽命叁十多歲,今天臺灣的國民平均壽今,男的接近七十歲,女的超過七十歲。所以現在的人不是“人生七十古來稀”,而是張群先生主張的“ 人生七十才開始”。這是因爲醫藥品進步、衛生改善,使人的壽命延長,把生命時間拉長了,事實上,時間感覺是縮短了,這意思是說,由于知識爆炸和科學進步的關系,使人越來越覺得時間不夠支配。
現今的環境給我們太多的誘惑,能引起我們興趣的事物太多,希望參與、知道、了解的事物太多,而自己的生命時間有限,所以覺得時間短促,希望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時,最好連睡覺的時間都拿來使用更好。
在臺灣的中國人非常勤勉,充分利用時間賺錢,很少休息。但西方人,他們生活的目的不全是爲了錢,而也是希望自己日子過得更舒適、更愉快就好。們們有許多人把精力花在培養與趣上。現在臺灣年輕的一代,漸漸地有也這種傾向。到我們農禅寺跟我學佛、學打坐的人,同樣也有其他的興趣,他們覺間在我那邊學到不夠,太單調、他們的人生要多彩多姿。
西方人因競爭激烈,工作時拼命工作,否則前途沒有希望;工作之外,玩的時候也拼命的玩。所謂拼命,就是非常緊張。他們的物質條件已夠,交通便利,旅遊蔚爲風氣,像雷根總統在白宮一段時間之後,必定出門度假,以舒緩工作的緊張和壓力。除了高官富賈外,一般人也喜歡旅遊渡假。我的學和就勸我,不要每個星期天忙著講經教禅,也應該出去玩。他們喜歡郊遊、劃船、溜冰、滑雪。他們也玩得很緊張,緊張地開車出門,緊張地玩,緊張地開車回家。說是因爲時間不夠用,他們已不知悠哉悠的郊遊爲何物。
四、空間縮小
由于交通的便捷,使人感覺地球越來越小,人與人之間、地方與地方之間、區域與區域之間,距離縮短。
過去唐玄宗奘到印度取經,路途遙遠,旅程難辛,要花幾年的時間;今天到印度很簡單,坐上飛機,幾個小時就到。所謂孫悟空一個觔鬥十萬八千裏,那時是好遠好遠,現在十萬八千裏並不遠,所以空間感也縮小了。我們過去不要說出國,就是離開家鄉到鄰省或鄰縣,也算是一樁大事,好像去很遠很遠的地方,一去就不容易回來似的。今天出國稀松平常的事,像我這麼一個身不由己的人,每年出國的次數比到高雄的次數多,我把西半球的美國看得很近,因爲一上飛機十多小時就到了。
科學的發達,交通的迅捷,使得我們的地球上感覺空間縮小。現今步入太空時代,人類可以乘坐太空船遨遊太空,將來我們在空中的感覺,比現在更加敏銳,宇宙真的是一天天在縮小之中。
五、繁忙和緊張
繁忙和緊張,是現代人和生活的特徵。像諸位趕來聽演講,緊緊張張地出門,結果好多人還是比別人晚了一步,沒有位子坐。大家爲了趕而緊張。
由于知識的爆炸,爲了渴求汲取新知、充實自己,再加上大衆傳播媒體,如報紙、電臺、廣播的介紹,消息靈通,受到的誘惑也多,而使人們益顯忙碌。比如買房子,如果沒有房地産介紹所,沒有廣告,大概只看一、兩處就夠,不必東看西看。我在紐約成立禅中心,就費了兩個月的時間到處看房子。
因爲忙就緊張,爲了工作、爲了學習、爲了消遣而忙。如果你在忙的時候不緊張,那你一定是學過禅坐了。忙一定緊張,我常教弟子們:手動、身體動、心也動,不要慌亂緊張就好,但做不到。繁忙會帶來緊張,緊張會使你情緒不安。
現代人的生活緊張。像我在東京所見,在東京街頭,人走路是用跑的,每天早晨的紐約的街頭,沒有慢慢走路的人,大家都在趕時間,趕搭…
《禅與現代人的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