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自序品第一▪P2

  ..續本文上一頁說一句感謝的話?”“僧衆要是感謝我們,我們就求不到福了。”母親解釋說。

  聽了母親的話,他心裏暗自想:“這樣看來,僧衆的確是人間最高尚最偉大的人了!”從這以後,便時刻發心想出家修行。十九歲時正式剃度出家,終成一代高僧。憨山大師一生建寺度僧無數,臨終往生兜率內院彌勒淨土。清朝的時候轉世爲淨土宗的十一祖截流大師,清末民初時期又回轉世爲禅宗的一代長老虛雲和尚,廣建伽藍,弘化世間。

  丹霞天然禅師本來是個儒生,飽讀《詩》《書》《禮》《易》,那一年他去長安趕考,住在旅店裏,碰上一位禅僧。禅僧問他:“你是幹什麼的?”

  丹霞說:“我去考官。”

  那禅僧便說:“考官哪如考佛?”

  丹霞對這個話題很感興趣,就問:“考官我知道得去長安,考佛要到哪兒去?”

  僧說:“你還不知道?江西的馬祖大師出世了,那是考佛的勝場。”丹霞一聽,便扔下了舉業,跑到江西去找馬祖。

  丹霞見到馬祖後什麼也沒說,直用頭巾撲打額頭,馬祖看著丹霞,過了一陣子才說:“南嶽的石頭才是你的師父,你去吧。”于是,丹霞就來到了石頭禅師那裏,石頭禅師收留了丹霞,命他每日做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一做就是叁年,丹霞從無怨言。有一天,石頭禅師命大家除草,讓大家都回去拿除草的工具,丹霞卻端了盆水在石頭面前洗頭,然後又跪在石頭面前。衆人還在納悶,石頭卻高聲大笑,叫人拿過剃刀,將丹霞的頭剃了個溜光。從此,丹霞便正式做了和尚。

  六祖惠能,更是大不可思議,他作爲一個砍柴的民工,聽了別人誦《金剛經》,就要去求見五祖成佛。而這時候一個人聽說有人想要出家修行,主動資助了十兩銀子,十兩銀子在當時是巨額財産,此人也同樣是大善根!在後面還會講到他,這個人轉世投胎之後,成爲六祖的徒弟。這個人十兩銀子投資了個原始股、優質股,開辟了中國佛教的全新氣象。一代祖師因爲這十兩銀子的助緣橫空出世,悟道成佛。所以,這十兩銀子真是花到地方了。這位大功德主後來轉世爲六祖的弟子行昌,後改名志徹,也獲得證悟解脫。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叁十余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惠能將母親安頓好了以後,辭別母親。不到叁十多天,就步行由廣東經江西到達湖北黃梅,禮拜五祖。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爲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衆總在左右,乃令隨衆作務。惠能曰:惠能啓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雲: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

  五祖見了惠能就問:“你是什麼地方的人?來這裏想要求些什麼?” 惠能回答說:“弟子是嶺南新州的百姓,遠道而來禮拜大師,只求覺醒,不求別的。”五祖說:“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如何能作覺醒者(佛)呢?” 惠能說:“人雖有南北的分別,佛性根本沒有南北的分別!獦獠身與和尚身雖然不同,但是本自具有的佛性又有什麼差別呢?”五祖還想和惠能多談些話,但看見徒衆隨侍在左右,于是命令惠能跟隨大衆去作務。惠能問:“惠能禀白和尚!弟子自心常常湧現智慧,不離自性,這就是福田。不知和尚還要教我作些什麼事務?”五祖說:“你這獦獠根性太利,不必再多說,到槽廠作務去吧!”

  禅門求法,都會有一段機鋒考試。或許有人認爲五祖怎麼這麼尖刻?其實不是尖刻,是一種機鋒,禅風機語,測試他的理解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應激能力。這是一種考風。惠能以“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八個字,非常震撼,極具霸氣的閃亮登場。五祖欣喜萬分,卻故作冷臉反問:你個山溝裏出來的鄉巴佬有什麼資格作佛?

  惠能說,人身體雖有南北,佛性無南北。諸佛和衆生的佛性無二無別,我這個鄉巴佬的身份與老師您的身份雖然不一樣,但佛性有何差別?以此向五祖表示對法的領悟,對佛性的見地。五祖心裏非常的歡喜:哇塞,終于遇到個好徒弟!但惠能是個新人,新人剛來到單位,對他太好,別人不滿意,怕別人嫉妒,所以不想和他多說話。無論是道場寺院還是公司單位,也講究論資排輩的,剛來個新人你對他好的不得了,會傷了老人的心的,五祖也是要照顧到所有人的感受。心中知道就行了,這就是高手與高手的較量,知道他是高手就行了,要著重培養。就安排他隨著大家幹活去吧。

  

  惠能繼續表述自己對自性的理解:我自性恒常顯現智慧,安于自性,一切行爲都是廣做佛事,不知道您老人家教我去做什麼事情?這是繼續在表述。

  

  五祖感慨:真是好徒弟!他心裏很是歡喜,根性太好了!這就像武林高手見了天賦異禀的曠世奇才好苗子一樣,高興的不得了。你別再說了,到槽廠幹活去吧。

  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經八月余。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惠能退出後,來到後院,有一位發心出家尚未剃度的行者叫惠能幹劈柴、舂米等最苦最累的活,就這樣工作了八個多月的時間。有一天,五祖到後院來,看到惠能就說:“我想你的見解可用,只是恐怕有人嫉妒難爲你,所以不和你多說。你知道嗎?”惠能回答說:“弟子也知道師父的心意,所以一直不敢走到法堂前來,以免引人生煩惱。”

  惠能知道師父在磨練自己,任勞任怨,毫無怨言。藏傳佛教密勒日巴祖師在上師瑪爾巴處也是受盡磨砺,終成道業。悟道前的苦行,是消業障,增福報,聚資糧,圓滿加行所不可缺失的。惠能以卑微之身,又不識字,卻成爲一代祖師,靠的就是“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的道心和“爲法忘軀,任勞任怨”的毅力。對此,我們應效法六祖的以凡夫身即身成就,而不能總是把六祖看做古佛再來,而不敢荷擔。

  弟子問密勒日巴尊者是否是古佛再來,密勒日巴回答道:

  你們把我當做是菩薩的轉世或佛的化身,從某一方面來說,這是相當好的事。這顯示你們具有清淨觀,對我具足虔敬心及信心,而且珍視一位上師的功德;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這實際上可能是一件壞事,具有這種情懷甚至可能是一種錯誤的知見。這表示你們相信證悟不是由于殊勝法教的力量和加持及實修的功夫達到的,而是因爲我久遠之前就已經開悟了,是已經成道的佛或菩薩的化身。這是一種完全錯誤的心態。這表示法教本身沒有力量,且實修沒有效用,這是一種錯誤的知見。我絕對不是某一位佛或菩薩的轉世,我只是一個平凡的人;而且,在凡夫之中,我屬于最低劣的。當我年輕時,我學了巫術,並用它來害人。由于呼降冰雹、毀滅敵人等惡行,我累積了大量的惡業及罪障,我是一位大罪人;但是,由于某種不可思議的大福報,我遇到了一位真正的具德上師。我得受了正確的法教,並以殊勝的不共修持方法,精進不懈地體證法教。經由實修及佛法的力量,我夙昔的惡業,障礙及煩惱都完全被淨化了。由于這種淨化,我才能在一生之內就達到全然開悟的境界——金剛乘行者的圓融境界,而不須冀望來世再得成就。這確實完全是由于大手印口傳教法及實修的力量,而不是因爲我是某位佛或菩薩的轉世。我們不一定要經過無數生才達到開悟的境界,藉由甚深叁摩地,在一生之內即身成就金剛乘行者的圓融境界——換言之,全然開悟——是可能的。而我們現在就能得受證知此甚深叁摩地的法教。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爲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有一天,五祖召集所有的門下弟子:“我向你們說:世間的衆生在生死苦海裏沈淪,如何解脫生死,這是亟待解決的一件大事。你們整天只知道修福,不知道要求出離生死苦海。自己的真心本性如果迷而不覺,只是修福,又如何能得度呢?你們各自回去觀照自己的智慧,看取自己本心的般若自性,然後各作一首偈頌來給我看,如果能悟得佛法大意,我就傳付衣法給你,作爲第六代祖師。大家趕快去!不得延遲停滯!佛法一經思量就不中用!如果是覺悟自性的人,一言之下自能得見。這樣的人,即使在揮刀作戰的緊急關頭,也能于言下立見自性。”

  

  輪刀上陣是一個比喻,像我們面對煩惱,我們靜下心思考思考也能解決。但是往往煩惱突如其來,我們就措手不及,會本能地應對,或者嚎啕大哭,或者大罵,或者狼狽逃竄,就像練武的人,練的招數還不熟的時候,但是會兩手,這時一旦和人打架時,一招也用不上,還是用手抓,咬耳朵,就像拳王泰森那一招,因爲學的武術還是人家的還沒成爲他自己的。當智慧完全和生命融爲一體的時候,見招拆招,就用得上了。修行人也是,你只要不把法意變成你自己的,光說不練,聽來聽去,還是人家的,遇到煩惱現前的時候,根本用不上。所以,我們應該知道佛法是運用學,不是談玄說妙的口頭禅,你要具體地應用。當你學了佛法,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應用的時候,就叫修行。五祖就說了,你真正把佛法用在生活中的時候,這時候就“輪刀上陣,亦得見之”,自然就能展現你的般若智慧。

  衆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衆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爲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自序品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