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導言

  

壇經朝聖

  

釋清淨 講述

  作者介紹:

  釋清淨,俗名劉傑。于2004年禮上能下闡老和尚爲師,2010年初開始隱居沂山茅棚閱藏。

  清淨法師著有《都市茅棚》、《認識因果》、《淨土宗入門》、《內心解讀》、《居士戒律和禮儀》、《准提法入門》、《大乘攻略》、《壇經朝聖》、《朝聖普賢願海》、《朝聖圓覺》等文稿。

  

  釋清淨的博客:14149494.blog.163.com

  QQ:517369172

  

  經窗冷浸叁更月,空談秘密真诠,作夢中佛事,一夢人生。

  禅室虛明半夜燈,徒演苦空妙偈,建水月道場,逝水流年。

  一領衲衣,漂泊無住;

  雲水天涯,浪迹江湖;

  樹下念佛,茅棚誦讀;

  乞食檐下,安寢淨土。

  

  佛教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多年,

  已與中國文化融然一體。

  而我們卻對佛教一無所知,

  甚至有著種種的誤解和偏見。

  

  你想知道佛教怎樣看待世界和人生嗎?

  你想知道世界上爲什麼這麼多人信仰佛教嗎?

  你想了解你自己的人生和未來嗎?

  你想獲得人生真實的快樂和幸福嗎?

  你並不一定要信仰佛教,但卻不能不了解佛教!

  讓我們懷著朝聖的心態——

  走近《六祖法寶壇經》

  朝聖佛陀和祖師偉大的覺醒智慧!

  

  如果能從此書中得到利益,那麼讀完後敬請將此書推薦給您的親人、朋友、有緣者,讓他們同沾法益。甯傳閱至破,勿束之高閣。

  釋清淨的博客:14149494.blog.163.com

  QQ:517369172

  

目錄

  

導言

  

自序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決疑品第叁

  

定慧品第四

  

坐禅品第五

  

忏悔品第六

  

機緣品第七

  

頓漸品第八

  

護法品第九

  

付囑品第十

  

後記

  

**************************

  

導言

  南無阿彌陀佛!

  各位法師慈悲,各位居士慈悲!今天是2011年農曆四月初七,明天是釋迦牟尼佛陀聖誕,在這個無比神聖的日子即將來臨之際,沙門釋清淨非常歡喜和大家共同學習無比殊勝的《六祖法寶壇經》,請大衆雙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好,請放掌。

  

  我們知道,佛教是由古印度傳入中土。公元前565年,在古印度的城邦國——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降生了一位太子,名叫悉達多,姓喬達摩。後來出家修道,成爲無上智慧的徹悟者,也成爲無量功德的圓滿者,無上的究竟者,所以稱爲“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因爲他是出生于釋迦族的一位聖人,故被尊稱爲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含有更加深密的涵義,淺顯的解釋梵語“釋迦牟尼”,華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衆生;“寂默”者,不著于相。

  

  佛陀不是人格的神,更不是所謂創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或所謂的“道成肉身”。佛陀是人完成的,如能依照佛陀所說的修行方法,切實去做,便有成爲佛陀的可能,到了佛陀的境界,雖然也能發揮出種種不可思議的神迹,但那不是佛陀重視的東西,最要緊的是佛陀的完美德行和從徹悟中發出的偉大智慧。佛陀以人間的肉身,示現完成無上的佛果,正是以身示範,鼓勵有志學佛的人們,及時以此人間的肉身,追求無上的佛果。

  

  佛陀既有肉身,所以他是真實存在,有據可考的曆史人物。唯其由于古代的印度,不重視曆史年代的記錄,故對釋迦佛陀確切的生滅年月,不易考究。但在佛典的記載方面以及碑記方面,對于佛陀的年代,有著各種不同的傳說。根據近世學者的考證結果,認定佛陀降生于公元前565年,入滅于公元前486年。

  

  佛陀的父親,名叫淨飯王,母親是摩耶夫人,尊稱爲摩诃摩耶(偉大的摩耶),然在佛陀出生僅僅一周之後,便去世了。因此,佛陀是在其母親的胞妹,即佛陀的姨母及父王的愛護之下,長大成人。不過,在他沒有出家之前,大家都稱他爲悉達多太子。他那位姨母,是和摩耶夫人同時嫁給淨飯王的,叫作摩诃波阇波提(後出家,號大愛道比丘尼)。佛陀未出家之前,也和常人一樣,娶了美麗的耶輸陀羅(名聞)爲妃子,並且生了一位小王子,名叫羅睺羅。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破僧事》卷叁的記載,出家之前的悉達多太子,有叁位妃子,一爲耶輸陀羅,二爲喬比迦,叁爲鹿王。依照一般的傳說,佛子羅睺羅是由佛陀指腹懷孕的。

  

  雖然王族的生活優裕而舒適,但悉達多太子卻並不貪戀這些世間的情、欲和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門出遊,見生、老、病、死等現象及修道的行者,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二十九歲,太子夜出王宮,自脫衣冠爲沙門。參訪世間諸修行人,然彼皆不達解脫之境,太子以勝慧示其不究竟處,後至苦行林,開始六年的苦行生活,當時淨飯王所派的阿若憍陳如等五人亦在此與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間,太子日食一麻一麥,雖至形體枯瘦,亦未取菩提,遂出苦行林。此時,共修的五位行者,誤以爲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來到尼連禅河沐浴,接受了牧女乳糜之供養。恢複體力後,至伽耶村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誓成正覺。時有魔王欲行惱亂,菩薩以慈悲力降伏魔怨,以定慧力明一切法,以上上智通達甚深十二因緣,于明相出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稱爲“佛陀”(意爲覺者),佛號“釋迦牟尼”,時年叁十五歲。釋尊苦行、降魔、成道的經過,皆由太子的秘密護衛侍者優波離(佛成道後,隨佛出家,是持戒第一的大弟子)所見證。釋迦牟尼佛成道時曾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指出一切衆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

  

  釋迦牟尼佛示現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後,爲令衆生解脫苦難,開示悟入佛知見故,開始了四十九年的弘法事業。十方無量的諸佛、菩薩亦化現于娑婆世界,助興佛教,救度衆生。其中我們熟知的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韋陀菩薩等。

  

  在四十九年的弘化生涯中,佛陀最初直暢本懷,宣演《華嚴經》二十一日,後觀機逗教,又說《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槃經》共八年。這是大會式的宣講,而對于個人各別的教化,說過無量數次。佛陀因材施教,點化迷萌,救度無量數人脫離苦難,感化無量數人求皈受戒。無量的衆生因佛陀的教誨而棄惡修善,忏悔罪業,發菩提心,奉法修行。由此而得勝妙樂者,究竟解脫者,畢竟了悟無上菩提者無量無邊。

  

  如佛陀在鹿野苑,向最初和他一起共修的阿若憍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谛、五蘊等聖妙法門,五人聞後便獲果證,當即皈依佛陀,從佛出家。此後佛陀更是遊曆四方,化導群倫。佛陀的弟子有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等國王,及韋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王妃,也有社會下層的蓮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難陀、阿難陀等諸王子出家,也不舍棄地位低下的優波離、挑糞匠尼提等。總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攝衆,以法領衆,以智教衆,以法養衆。娑婆世界的衆生剛強難化,不信因果,不信六道輪回,對于世間種種的惡行,以及對于將來所要受到的果報,無知而無所畏懼,沈溺于欲望和惡習之中。佛陀慈悲,以自身經曆的食馬麥、遭誹謗等事,爲衆生現身說法,並詳細解說這些事情的前因後果,皆是往昔作惡所感,以令衆生明白因果不虛之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回心自證永恒法身。

  

  慈悲的佛陀對衆生的愛護無微不至。所教化的對象,不分貧富貴賤、種族信仰一律平等,皈依弟子日漸增多,于是便有了僧伽(僧團)。而在佛陀的弟子群中,卻有著種種賢聖不肖的分別,故而佛陀製定了戒律,並時常教誡弟子有關持戒的重要性。

  

  正是戒,維系了僧團的清淨。個人遵照戒律而行,過著法製的生活,佛陀又規定每半月布薩誦戒一次,集合說戒,使諸比丘都能在清淨戒法中長養善心,長行梵行。

  

  就這樣說法度生四十九年,因緣將至,亦是爲令衆生于佛法中生珍重心,進而實踐解脫…

《壇經朝聖——《六祖法寶壇經》講記 導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