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持利益
經文:
【善男子!是爲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于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衆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義,應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衆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刹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複有人,聞此願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或複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刹、若鸠槃荼、若毘舍阇、若部多等飲血噉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于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于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衆生悉應供養。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叁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製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衆生供養。
又複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于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衆生心而爲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輪。能令佛刹極微塵數世界衆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于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衆生。
善男子!彼諸衆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爲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谛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爲人說。是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直譯:
善男子,這就是稱菩薩摩诃薩的大菩薩許下的十種大願心,這可是圓滿具足的願心!
如果一切菩薩,能夠以這十大願爲本懷,深入實踐這十種大願,就能夠使一切衆生善根成熟,使一切衆生隨順而入無上正等正覺;他們也就因之而能夠圓滿地成就具有大海一樣深廣功德的普賢菩薩行願海。善男子,你對于這裏所說的道理,應該這樣來認識。
設若有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又設若有十方叁世的、無邊無量的、言說不盡的佛刹國土,其國土有如極細微塵那樣多得不可計數,又設若這些善男子善女人能以無盡的充滿無邊世界的上妙七寶,以及使一切諸天神、人類得大欣喜的無上安樂,來對一切世界的衆生大作施舍;又能以無盡的充滿這無邊世界的上妙七寶,以及使一切諸天神、人類得大欣喜的無上安樂,來對一切世界的諸佛菩薩加以供養,其施舍和供養的時間曆經無窮無盡的、如前面所說的佛刹國土和極細微塵數那麼不可計量的無邊大劫,在此相續不斷的無量時間的布施供養之中所得的功德雖然太大太大,但它若與剛才所說的十大願相比,也就算不了什麼了。
怎麼說呢
如若有人聽說了這十大願王,這十大願只要一經過耳朵,則前面所說的大功德尚不及它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以至于不及它的優波尼沙陀分之—。
或者還有人,心中深懷信仰之心,接受奉持、持誦朗讀這十大誓願,以至于書寫其中的那怕一個四句偈語,也就能夠立即消除所有的五無間罪業;他在此世界上的一切身心不適和疾病,一切煩惱痛苦,以至于無量無邊佛刹和不可計量的極細微塵數的惡業,也都可以得到消除;而一切惡魔的大軍、一切違害逼惱衆生的夜叉、羅刹,或鸠盤茶,或毗舍怯,或化生的惡鬼部多,所有一切飲人血啖人肉的凶惡鬼神,它們都不能近人跟前爲害;不單這樣,它們有時還能發心爲善,前來親近守護。
如若有人經常念誦此十大誓願,在此世間,他無論走到哪裏,—定不會有任何的阻隔妨礙,有如天空中的明月,無出于雲翳之上。他會得到一切諸佛菩薩的稱誦贊歎;得到—切天神和人類的禮敬;得到世間一切衆生的悉心供養。
像這樣的善男子,因爲他讀誦十大願,所以能夠得當地運用此身體,以此身來修習普賢菩薩的圓滿誓願功德,並在不太遠的將來,也像普賢菩薩—樣,得以迅速地成就微妙色身,也具有叁十二種諸佛才有的大吉瑞相。
他若生在人天道中,他所生的也一定是富貴人家。他能夠破壞—切的惡道惡趣,能夠遠離一切障礙修行的壞朋友;能夠製服一切違害善業的外道異端;能夠解脫調伏一切煩惱,有如獅子一樣勇猛摧伏群獸;他有資格接受一切衆生的供養。
另一方面,像這樣信奉誦持普賢十大願的人,當他命終之時,在最後的一刹那間,身體中的一切感覺器官分解離散,—切親戚眷屬撒手而去,生時的一切威勢立即消失,平時一刻不能離開的輔相大臣、內宮外城、大像坐騎、寶馬車乘、種種珍寶、豐溢庫藏,不能隨死亡而帶去。如果他能夠在生前的所有時刻,心懷此普賢十大願,念念在彼,引導在前,則在死前一刹那,得以往生極樂世界。
等到了那裏,便看見阿彌陀佛教主,身邊有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隨侍圍繞,所有菩薩也都色相瑞正莊嚴,無不具有圓滿功德。而此往生極樂世界的善男子,也能看見他自己生于清淨蓮花之中,得到阿彌陀佛預言可得成佛的印證。
得到這樣的印證之後,經過了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的大劫時間,他又投入到無量無邊的、言說不盡的、十方世界中去,用自己的智慧力量,依順衆生的心念,爲使他們得饒益而無所不爲。
這樣他不會用多久,就應當入坐于成正覺的菩提道場,在其中降伏魔鬼的大軍。成就正等的菩提覺悟之後,又爲衆生轉妙法轉,使無量無邊的佛刹國土中的、如極細微塵那樣不可窮盡的世界中的一切有情,盡皆得發菩提願心;又依據所有這些衆生的不同性情、氣質、能力,加以不同的各各適宜的教導,使得他們善根成熟,直到無有邊際的未來劫海消逝盡,都在堅持不懈地爲饒益一切衆生而普遍努力。
善男子,上面所說無量無邊的、極細微塵那樣不可說盡的佛刹國土中的衆生,若有聽聞了或是相信了這裏所說的十大宏願,又能夠進而接受它、頂戴它,並且廣泛地爲人們宣說講解,他所獲得的功德,實在大得無可比擬,除了佛世尊之外,沒有人能夠知道究竟會有多大。
善男子善女人,你們在聽了這十大宏願以後,心中不要産生任何疑惑念頭,一定要真實地領受它;不僅如此,領受了就要能夠讀誦;能夠讀誦,就要記持不忘;就要能夠書寫,以至廣泛地爲人宣說講解。
這諸多的人等,在一念之中,就能夠把十大宏願所講的種種行持願望加以實踐,並有所成就,也就能夠得到無數無量的福德聚集,能夠在無數無量的煩惱所成大苦海中,救拔正在受痛苦煎熬的衆生,使他們遠離苦海,一一得到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機會。
講解:
這一段經文把修學《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殊勝的因行果報,作了一個簡單的歸納和總結。主要有以下幾種:
(1)廣大回向,安樂衆生;
(2)聞此願王,勝施功德;
(3)書寫受持,滅無間罪;
(4)離苦得樂,疾病得消;
(5)鬼神遠離,或誓守護;
(6)諸佛稱禮,人天供養;
(7)圓滿功德,速得妙身;
(8)生於人天,一切殊勝;
(9)臨終刹那,往生極樂;
(10)蓮華化生,蒙佛授記;
(11)教化衆生,發菩提心;
(12)受持流通,功德難量。
普賢十大行願是修學大乘佛法的基本准則。普賢十大行願,約因來說,就是正因佛性(即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大菩提心);約緣來說,即是緣因佛性(十大行願具足離染行、方便行與大悲行);約果來說,十大行願即是了因佛性(每一行願具足與佛性相應的無分別智)。
經中,普賢菩薩說:“善男子!以上就是菩薩摩诃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如果菩薩對這十種大願隨順趨入,就能成熟法界一切衆生,就能隨順無上正等正覺,就能圓滿成就普賢菩薩的如海行願。”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華嚴經·入法界品》的修學次第:
文殊菩薩教導善財參訪天下善知識,說:“善財!對于善知識,應該將心力集中在他的德行、特長上,效法他的優點,而不要去評判、挑剔他的過失、弱點,這就是參訪的第一義。”文殊菩薩指示善財參訪之道,並預言善財將被人美稱爲永久的童子。善財感激歡喜地告別了文殊菩薩,開始了佛教青年遊曆參訪的生涯。
首先,善財來到南方的勝樂國妙峰山上,參訪德雲比丘,學得“念佛叁昧法門”,深刻體會到佛子應該具有堅定的信念,常常憶念諸佛的偉大,心念時時與佛同住。善財接受了德雲比丘的教誨,並銘記在心。接著,他陸續拜訪了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子、童女、天神、天女、婆羅門、長者、商人、醫師、船師、國王、仙人、佛母、王妃、地神、樹神等各種不同身份的善知識,聽受種種的法門,最後終于到達普賢菩薩的道場,證入無生法界。
善財共遊曆了一百一十個城市,參訪了五十叁位善知識,所以稱爲“善財五十叁參”。在《華嚴經·入法界…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受持利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