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受持利益▪P2

  ..續本文上一頁品》中,詳述有五十叁參的過程。

  善財接受彌勒菩薩的教誨後,結束參學的雲水生活,最後回到普門城,踏入普賢菩薩大行的菩提道場。善財再度受到文殊菩薩的摩頂教化:“參訪生活已經功德圓滿,你將與我同住;從現在開始,我們要依止普賢菩薩的大實踐大修行,體現佛法的真谛。”就這樣,善財開始修學普賢菩薩的解脫法門。

  可見,《普賢行願品》是《華嚴經》廣大圓滿、無盡無礙妙旨的光明頂峰,最高境界。

  “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這是用強烈的對比襯托出聽聞《普賢行願品》的殊勝功德,這樣校量就顯出修持普賢行願的功德不可思議。

  爲什麼修持普賢行願功德能比一切善行都要廣大呢?比如說,一個人福德、智慧、相貌樣樣圓滿,忽然夢見自己成了貧賤、醜陋、疾病纏身的苦惱身。夢裏,他沒見到原有的身體,反而執著夢中的身是自己,不相信自身本來福德端正。這時,有覺者喚醒他,讓他直下覺悟這醜惡身本是好身,他恍然醒悟,由此不執著惡的身體。這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如果做夢的人不覺悟,只是在夢裏企圖改變他的苦惱身,雖然夢中造了無數善行,但始終不識自己本性,這些不覺悟中所做的無量善行,比不上一次從夢中的覺醒。這樣就可決定,無數迷亂中的善行總和比不上一刻的覺悟。

  《阿含經》中記載,世尊圓寂前來到拘屍那城的娑羅雙樹下,世尊讓阿難敷設床座,然後頭朝北以獅子臥式吉祥而臥。當時有鬼神以妙花散于佛身。世尊告訴阿難:“這是鬼神對我的供養,但這不是真正的供養如來。”阿難問:“什麼才是供養如來?”世尊回答說:“如果有人能受持佛法、行持佛法,這才是供養如來。”世尊接著說了一個偈子:“紫金華如輪,散佛未爲供,陰界入無我,乃名第一供。”意爲:以大如車輪般的紫金色妙花散于佛身,這不算對如來的最上供養,只有證悟了五蘊、十八界、十二處無我,這才叫第一供養。

  可見,修持佛法的功德遠遠大于人天善行。

  《宋高僧傳》中記載,唐代有一個叫鑒空的僧人,出家前是一個窮秀才。只要稍微有一點錢,他就會生病,只要錢一花完,病也隨之而好。出家前鑒空在杭州一帶漂泊。一日,因爲饑渴難耐而無力行走,痛苦不堪時,面前忽然出現一個梵僧,笑著對鑒空說:“法師秀才,你嘗夠了旅遊滋味嗎?”鑒空說:“旅遊滋味確實嘗夠了,可是你爲什麼叫我法師?”梵僧說:“你難道忘記了以前在洛陽講《法華經》嗎?”鑒空說:“我活到這麼大,一直在吳楚間盤桓,從何談起在洛陽講經呢?”梵僧說:“看來你被饑火所燒,以前的事情都忘記了。”于是梵僧給鑒空一枚大棗。鑒空吃了棗便睡著了,醒來後他忽然回憶起前世在同德寺講《法華經》的經曆。鑒空傷感不已,向梵僧問起寺院裏的其他人。梵僧說:“神上人、震和尚又變成出家人了。悟法師因爲在石像前開玩笑地發願:“若不證無上菩提,願成爲赳赳大將軍”,現在已經當上大將軍了。當時我們五人之中,只有我得到解脫,唯獨你饑寒落魄。”蒙受梵僧點化,鑒空當天晚上便到靈隱寺出家爲僧,七十多歲時證果圓寂。

  所以,要把修持佛法的功德全部回向于菩提證果,萬萬不可停留在有漏的人天福報。

  積聚功德有兩種方法:

  一是有量地積累;

  二是直接由普賢行願開發性海本具的圓滿功德。

  這二者,一個是以有限的量逐漸積累的方式,另一個是一時頓然圓滿無量功德的方式。有量地積累,從一至十,從十至百,漸積至無量,比如,一個人沒聽過普賢願王,盡管晝夜勤修功德,甚至周遍世界海,經曆時間海,供養諸佛海,布施衆生海,但每次都是有量的功德,始終缺乏因緣和普賢的自性相應,不能進入圓頓法門。

  《壇經》雲:“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就是開發性海本具的圓滿功德。經中記載六祖大師悟道因緣:“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啓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我們知道自心有大摩尼珠,體性光明清淨,久爲塵垢蒙蔽,如果只憶念寶性而不作淨治的修行,終究不能放大光明。而普賢行願就是能顯發如來藏的妙法,它以菩提心爲本體,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叁者相結合的心,十分具體地展開了菩提心廣大、無盡、周遍、圓滿的內涵。我們聽受普賢願王,一經于耳能生信,就種下了隨順證入本性的極殊勝善根。

  禅宗祖師將本具的性德表述爲:心體本淨,自性元成,大悲周遍。簡稱“空分、明分、顯分”,也就是“法、報、化”叁身。體:心體本淨,空寂靈明;相(性):自性元成,本具光明;用:大悲周遍,隨緣顯現。就是萬物之真實狀態。有時我們也用自性來表述世界的本初和起源,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首先,談心體。心有真心(普賢行願)和妄心(凡夫執著)。真心之體,本性清淨,本無垢汙,空寂光明。心體雖然空寂,並非頑如木石,而是空而有覺,靈知爲體,故稱自然智慧。“一切心上所顯境界,皆是自心的妙用。心性是自然智慧。”這就是說,萬有均在心性光明中顯現(明),而自心又能靈知不昧(覺)。這現和知都是心性的妙用,心性空無有體(空),或故名爲明空妙覺,或名自然智慧,這才是我們的真心。真心是不變不壞,永無生滅的,如普賢願海。妄心是由根、境、識和合所引起,是刹那生滅的,如衆生之有漏功德。這個真心之體,既不從因生,又不從緣滅,又非任何所造,雖能現萬象,然真體亦毫不動搖,不變不壞,故能“一物長靈,蓋天蓋地” 。

  所以,我們聽受《普賢行願品》,是極殊勝、難得的因緣。這是佛、是果位普賢宣示出來的極深廣、圓頓的以開啓本具性德的大法,我們能以心觸到它生起信解,遠遠比財供養的利益深廣。

  人都不是生而自知的,沒有佛傳法的啓發,誰能自己覺悟到自性是具有恒沙功德的佛性寶藏呢?誰能意識到要依靠普賢行願力來開發呢?誰能想到性海如此廣大、圓滿、妙用無邊呢?根本想不到的。現在佛悟透露了這個道理,一旦生起勝解信,所蘇醒的就不是一般人天、小乘的善根,也不是逐步漸進的方式,而是頓然開發,所以,它的層次、高度完全超出世間。大家應該有智慧領會到這一點。

  “以深信心”排除懷疑和淺信。“于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是總說十種法行;“一四句偈”是最下限;受持、披讀、諷誦、書寫是略標四法行;“乃至”是省略詞,包括其余六種法行。十法行爲:

  書寫:爲尊重大法,自己書寫《普賢行願品》。

  供養:以香花燈明等供養《普賢行願品》。

  施他:自己書寫或印刷《普賢行願品》轉贈他人。

  聽聞:在法師前聽聞《普賢行願品》的講解。

  披讀:展開經卷,對著經文認真閱讀。

  受持:把普賢行願的文句和意義記在心裏,憶持不忘。

  開演:自己對《普賢行願品》得到了義味,再向他人開示演說。

  諷誦:能背之後,千遍萬遍地反複諷誦,比如每次聽法、修法前後諷誦《普賢行願品》。

  思維:聽聞後在安靜的地方思維《普賢行願品》的義理,發起思慧。

  修習:通達法義後,按照《普賢行願品》真實修持。

  以深信心對普賢行願作十法行的利益:

  (一)能得往生極樂世界。本經說:“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所以淨業行人,除念佛外,加誦此品經文,並以此功德,回向求生西方,定能滿願,此乃如來金口誠言也。

  (二)能速得圓成佛道。本經說:“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成等正覺,即成佛也。本經開首即說:“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刹極微塵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雲雲。可見讀誦此卷《普賢行願品》,依經文所說,行十大願,如理觀照,一真法界,即能速得圓滿佛果菩提。

  (叁)能具足種種功德力用,普度一切衆生。本經雲: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叁十二大丈夫相,乃至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但欲遂度生之願,須自己先出離生死,證得無生法忍,才有可能。而讀誦行願品,如說修行,即能往生西方,速證無生。本經雲:“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而爲利益”雲雲。經中所說授記,乃授別地圓住菩薩證無生法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叁德,能分身百界作佛,化度衆生果位者之記。故讀誦《行願品》,能令行者未來速證無生果位,實現“衆生無比誓願度”之宏願。

  (四)能滅宿世一切惡業重障。本經雲:“或複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刹極微塵一切惡業,皆得消除。夫五無間罪,乃最極重之惡業。讀誦《普賢行願品》尚能消除無五間業,何況其他一切罪障,至于世間上一些身心病苦,更是如湯澆雪,立見消亡。

  (五)所求如意,得種種殊勝果報。凡有五種:

  (1)得增上果。謂持誦《行願品》之人,無論在于何地,所行無有障礙。本經雲:“行于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于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贊,一切人天,皆應禮敬,…

《朝聖普賢願海——《普賢行願品》講記 受持利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