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受持利益▪P2

  ..续本文上一页品》中,详述有五十三参的过程。

  善财接受弥勒菩萨的教诲后,结束参学的云水生活,最后回到普门城,踏入普贤菩萨大行的菩提道场。善财再度受到文殊菩萨的摩顶教化:“参访生活已经功德圆满,你将与我同住;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依止普贤菩萨的大实践大修行,体现佛法的真谛。”就这样,善财开始修学普贤菩萨的解脱法门。

  可见,《普贤行愿品》是《华严经》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光明顶峰,最高境界。

  “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这是用强烈的对比衬托出听闻《普贤行愿品》的殊胜功德,这样校量就显出修持普贤行愿的功德不可思议。

  为什么修持普贤行愿功德能比一切善行都要广大呢?比如说,一个人福德、智慧、相貌样样圆满,忽然梦见自己成了贫贱、丑陋、疾病缠身的苦恼身。梦里,他没见到原有的身体,反而执著梦中的身是自己,不相信自身本来福德端正。这时,有觉者唤醒他,让他直下觉悟这丑恶身本是好身,他恍然醒悟,由此不执著恶的身体。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如果做梦的人不觉悟,只是在梦里企图改变他的苦恼身,虽然梦中造了无数善行,但始终不识自己本性,这些不觉悟中所做的无量善行,比不上一次从梦中的觉醒。这样就可决定,无数迷乱中的善行总和比不上一刻的觉悟。

  《阿含经》中记载,世尊圆寂前来到拘尸那城的娑罗双树下,世尊让阿难敷设床座,然后头朝北以狮子卧式吉祥而卧。当时有鬼神以妙花散于佛身。世尊告诉阿难:“这是鬼神对我的供养,但这不是真正的供养如来。”阿难问:“什么才是供养如来?”世尊回答说:“如果有人能受持佛法、行持佛法,这才是供养如来。”世尊接着说了一个偈子:“紫金华如轮,散佛未为供,阴界入无我,乃名第一供。”意为:以大如车轮般的紫金色妙花散于佛身,这不算对如来的最上供养,只有证悟了五蕴、十八界、十二处无我,这才叫第一供养。

  可见,修持佛法的功德远远大于人天善行。

  《宋高僧传》中记载,唐代有一个叫鉴空的僧人,出家前是一个穷秀才。只要稍微有一点钱,他就会生病,只要钱一花完,病也随之而好。出家前鉴空在杭州一带漂泊。一日,因为饥渴难耐而无力行走,痛苦不堪时,面前忽然出现一个梵僧,笑着对鉴空说:“法师秀才,你尝够了旅游滋味吗?”鉴空说:“旅游滋味确实尝够了,可是你为什么叫我法师?”梵僧说:“你难道忘记了以前在洛阳讲《法华经》吗?”鉴空说:“我活到这么大,一直在吴楚间盘桓,从何谈起在洛阳讲经呢?”梵僧说:“看来你被饥火所烧,以前的事情都忘记了。”于是梵僧给鉴空一枚大枣。鉴空吃了枣便睡着了,醒来后他忽然回忆起前世在同德寺讲《法华经》的经历。鉴空伤感不已,向梵僧问起寺院里的其他人。梵僧说:“神上人、震和尚又变成出家人了。悟法师因为在石像前开玩笑地发愿:“若不证无上菩提,愿成为赳赳大将军”,现在已经当上大将军了。当时我们五人之中,只有我得到解脱,唯独你饥寒落魄。”蒙受梵僧点化,鉴空当天晚上便到灵隐寺出家为僧,七十多岁时证果圆寂。

  所以,要把修持佛法的功德全部回向于菩提证果,万万不可停留在有漏的人天福报。

  积聚功德有两种方法:

  一是有量地积累;

  二是直接由普贤行愿开发性海本具的圆满功德。

  这二者,一个是以有限的量逐渐积累的方式,另一个是一时顿然圆满无量功德的方式。有量地积累,从一至十,从十至百,渐积至无量,比如,一个人没听过普贤愿王,尽管昼夜勤修功德,甚至周遍世界海,经历时间海,供养诸佛海,布施众生海,但每次都是有量的功德,始终缺乏因缘和普贤的自性相应,不能进入圆顿法门。

  《坛经》云:“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就是开发性海本具的圆满功德。经中记载六祖大师悟道因缘:“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我们知道自心有大摩尼珠,体性光明清净,久为尘垢蒙蔽,如果只忆念宝性而不作净治的修行,终究不能放大光明。而普贤行愿就是能显发如来藏的妙法,它以菩提心为本体,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者相结合的心,十分具体地展开了菩提心广大、无尽、周遍、圆满的内涵。我们听受普贤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就种下了随顺证入本性的极殊胜善根。

  禅宗祖师将本具的性德表述为:心体本净,自性元成,大悲周遍。简称“空分、明分、显分”,也就是“法、报、化”三身。体:心体本净,空寂灵明;相(性):自性元成,本具光明;用:大悲周遍,随缘显现。就是万物之真实状态。有时我们也用自性来表述世界的本初和起源,天地之始,万物之母。

  首先,谈心体。心有真心(普贤行愿)和妄心(凡夫执著)。真心之体,本性清净,本无垢污,空寂光明。心体虽然空寂,并非顽如木石,而是空而有觉,灵知为体,故称自然智慧。“一切心上所显境界,皆是自心的妙用。心性是自然智慧。”这就是说,万有均在心性光明中显现(明),而自心又能灵知不昧(觉)。这现和知都是心性的妙用,心性空无有体(空),或故名为明空妙觉,或名自然智慧,这才是我们的真心。真心是不变不坏,永无生灭的,如普贤愿海。妄心是由根、境、识和合所引起,是刹那生灭的,如众生之有漏功德。这个真心之体,既不从因生,又不从缘灭,又非任何所造,虽能现万象,然真体亦毫不动摇,不变不坏,故能“一物长灵,盖天盖地” 。

  所以,我们听受《普贤行愿品》,是极殊胜、难得的因缘。这是佛、是果位普贤宣示出来的极深广、圆顿的以开启本具性德的大法,我们能以心触到它生起信解,远远比财供养的利益深广。

  人都不是生而自知的,没有佛传法的启发,谁能自己觉悟到自性是具有恒沙功德的佛性宝藏呢?谁能意识到要依靠普贤行愿力来开发呢?谁能想到性海如此广大、圆满、妙用无边呢?根本想不到的。现在佛悟透露了这个道理,一旦生起胜解信,所苏醒的就不是一般人天、小乘的善根,也不是逐步渐进的方式,而是顿然开发,所以,它的层次、高度完全超出世间。大家应该有智慧领会到这一点。

  “以深信心”排除怀疑和浅信。“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是总说十种法行;“一四句偈”是最下限;受持、披读、讽诵、书写是略标四法行;“乃至”是省略词,包括其余六种法行。十法行为:

  书写:为尊重大法,自己书写《普贤行愿品》。

  供养:以香花灯明等供养《普贤行愿品》。

  施他:自己书写或印刷《普贤行愿品》转赠他人。

  听闻:在法师前听闻《普贤行愿品》的讲解。

  披读:展开经卷,对着经文认真阅读。

  受持:把普贤行愿的文句和意义记在心里,忆持不忘。

  开演:自己对《普贤行愿品》得到了义味,再向他人开示演说。

  讽诵:能背之后,千遍万遍地反复讽诵,比如每次听法、修法前后讽诵《普贤行愿品》。

  思维:听闻后在安静的地方思维《普贤行愿品》的义理,发起思慧。

  修习:通达法义后,按照《普贤行愿品》真实修持。

  以深信心对普贤行愿作十法行的利益:

  (一)能得往生极乐世界。本经说:“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於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净业行人,除念佛外,加诵此品经文,并以此功德,回向求生西方,定能满愿,此乃如来金口诚言也。

  (二)能速得圆成佛道。本经说:“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成等正觉,即成佛也。本经开首即说:“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云云。可见读诵此卷《普贤行愿品》,依经文所说,行十大愿,如理观照,一真法界,即能速得圆满佛果菩提。

  (三)能具足种种功德力用,普度一切众生。本经云: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乃至能於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但欲遂度生之愿,须自己先出离生死,证得无生法忍,才有可能。而读诵行愿品,如说修行,即能往生西方,速证无生。本经云:“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於无数百千万劫,普於十方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而为利益”云云。经中所说授记,乃授别地圆住菩萨证无生法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能分身百界作佛,化度众生果位者之记。故读诵《行愿品》,能令行者未来速证无生果位,实现“众生无比誓愿度”之宏愿。

  (四)能灭宿世一切恶业重障。本经云:“或复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一切恶业,皆得消除。夫五无间罪,乃最极重之恶业。读诵《普贤行愿品》尚能消除无五间业,何况其他一切罪障,至于世间上一些身心病苦,更是如汤浇雪,立见消亡。

  (五)所求如意,得种种殊胜果报。凡有五种:

  (1)得增上果。谓持诵《行愿品》之人,无论在于何地,所行无有障碍。本经云:“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

《朝圣普贤愿海——《普贤行愿品》讲记 受持利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