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斷顛倒。何以故。常樂我淨性解脫故。世尊
。我等不度諸流。何以故。不見此岸及彼岸故。世尊。我等不斷五蓋。
何以故。是蓋解脫所貫穿故。世尊。我等不出諸纏。何以故。是真實際
無纏相故。世尊。我等不爲斷悔。何以故。不悔真谛名爲沙門。世尊。
我等不舍離疑。何以故。常信清淨解脫法故。世尊。我等不拔憂箭。何
以故。爲解脫信所貫穿故。世尊。我等不爲涅槃。何以故。一切諸法究
竟涅槃故。說是法時。二百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世尊!我等不爲寂靜……。
身世無諸欲蓋則寂靜,身心無煩惱業則寂靜,寂靜者涅槃也。諸菩薩欲蓋已盡,煩惱業斷除,入生死而不染,故曰不爲寂靜。
世尊!我等不爲知識……。
知識者,相識也。菩薩雖入叁界,不染叁界。故曰我等不爲知識,不與叁界共住止故。
世尊!我等不近親友……。
親友者,互相攀緣也。菩薩不見有二者,不見有彼此分別也。以無彼此分別,故不近親友。
世尊!我等不爲阿練兒……。
阿練兒者,即阿蘭若也。譯曰無诤、閑靜處、遠離處。若准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有叁品阿蘭若。上品露地坐,中品樹下坐,下品石室坐。今通作比丘住處,寺廟之稱也。菩薩心淨無處不淨,故曰叁界諸行皆阿練兒。
世尊!我等不修無诤……。
獨一無侶者,獨覺乘人,獨覺乘人,系樂獨居無侶人。我等不落獨覺地,故不修無诤。
世尊!我等不爲乞食,乞食者養色身也。我等已證法身,故永斷于食相也。
世尊!我等不畏一切生死諸行,何以故?見一切生死如幻,非實有故。
世尊!我等不怖畏避貪瞋愚癡,何以故?貪瞋癡由妄想分別而生。然我等已無妄想分別也。
世尊!我等不勤斷結,何以故?因爲一切結使煩惱,其性平等不二不異,無有染汙情事也。
世尊!我等不爲出我見,何以故?自身非身故。我見即身見也,以有身故,乃有我見。菩薩獲得法身,法身非身,非身則無我見。故曰我等不爲出我見。
世尊!我等不爲淨諸見。諸見者,諸煩惱見也。若無煩惱,則無諸見。菩薩如實知諸煩惱性如如不二,一相所謂無相。既然煩惱性本來無相,又何必淨諸見呢?
世尊!我等不斷顛倒……。
凡夫顛倒,執無常爲常。執苦爲樂。執無我爲我。執不淨爲淨。二乘顛倒,執常爲無常。執樂爲苦。執我爲無我。執淨爲不淨。二乘人不知涅槃四德常樂我淨,性自解脫。妄自起心動念,就于取舍,故成顛倒。菩薩證于涅槃四德,知性自解脫,故曰我等不斷顛倒。
世尊!我等不度諸流……。
諸流者,見流、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者叁界見惑也,欲流者欲界諸惑也,有流者色無色界諸惑也,無明流者,叁界內無明也。此四法漂衆生入生死,故曰流。然叁界如空華,無此岸無彼岸,故曰不度諸流。
世尊!我等不斷五蓋……。
五蓋者,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五蓋如幻,其性本空,空即解脫。故曰五蓋爲解脫所貫穿也。
世尊!我等不出諸纏……。
纏即煩惱也。略出十種,即無慚、無愧、睡、悔、悭、嫉、掉、眠、忿、覆。于第一義中,無如是諸纏相。如是諸纏者,皆由無明所起。菩薩既破無明,故曰不出諸纏。
世尊!我等不爲斷悔……。
悔名惡作,于所作追悔也。二乘人不悔真谛,住止偏空。菩薩爲度衆生,不住涅槃,卻返入生死,假名不斷悔也。故不斷悔者,實是不住涅槃意也。不悔真谛者,即住于偏空意也。如是則名沙門也。名沙門者,有責二乘偏空意也。
世尊!我等不舍離疑……。
疑者,于正法猶豫也。然清淨解脫法者,無有疑也,菩薩常信清淨解脫法,故無有疑也。既無有疑,又何須舍離?
世尊!我等不拔憂箭。憂惱入心,猶箭入身,故以箭喻憂。然諸法本來清淨,本來解脫,又何憂之有?故曰我等不拔憂箭。
世尊!我等不爲涅槃。涅槃者,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即是空義。空遍一切,故曰一切諸法,究竟涅槃。
五百化摩納說是法時,二百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漏者漏落于叁界也。不起諸漏,則出叁界矣。漏有叁漏,即欲漏、有漏、無明漏。簡單說不起諸漏者,即不起見思煩惱也。心得解脫者,即破見思惑也。如是之人,已證四果。此二百比丘者,因聞法而證四果也。
【是時衆中二百比丘。先得四禅住增上慢。謂最後身輕慢他人。從坐起去
作如是言。是所說法與諸一切世間相違。我等本聞說隨順法。而今聞說
非法非毗尼非導師說。富樓那言。我時即語文殊師利。是二百比丘從坐
起去作如是言。是所說法與諸世間共相違反。文殊師利言。大德富樓那
。有因緣故。是所說法與世相違。何以故。富樓那。世間住著陰界諸入
。是諸人等。欲舍生死趣向涅槃。而不能知生死實性。永不可得即是涅
盤。不知是中無生死行無至涅槃。忍是不知。言與生死世間相違。計有
四谛者與是相違。第一義中無有是四。又無道無德。言相違者以住二故
。若已住二便有相違。道平等故一切法等名爲無二。若解無二則不相違
。若計我者有增上慢。有增上慢者則有相違。若不作上亦不作下。是平
等中不作上下無作無不作。若如是者名無增上慢。若無增上慢則無相違
。】
是時于大衆中,有二百比丘,得入四禅。卻自謂得最後身,未得言得,起增上慢,輕慢他人。
四禅者,在色界天,猶未出叁界也。最後身謂于生死界中最後之身。此有二種,小乘中阿羅漢,身壞後即入無爲也。大乘中等覺菩薩,于最後生未成佛前,名最後身。
這二百比丘,得入四禅,卻自謂得證四果,故曰增上慢。這二百比丘,從坐起去,作如是言,這五百摩納所說之法,與一切世間相違,我們本來欲聞可隨順之法,今所說法,非法非毗尼,非毗尼者非律也。導師者,佛也。謂如此非法非律,非佛所說,我等不能隨順也。
時富樓那語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言,大德富樓那!有因緣故,是所說法與世相違。文殊菩薩的意思是說,世間皆生死,而所說者是出生死法,自然與世相違了。接下去文殊師利申述其理由。
世間住著陰界諸入。陰是色受想行識五陰,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此叁者,皆取事相言也。
是諸人等,是說二百增上慢比丘。這二百比丘,雖欲舍生死,欲求涅槃。但只知取生死之相,卻不知生死實性。所以他們永不得接近于涅槃也。
他們不知是中無生死行,亦無至于涅槃。何以故?法界實性等同虛空。是故實性中無生死,亦無涅槃。
忍是不知。彼等安住于如是顛倒無明,所以言與生死世間相違也。彼等所謂與一切世間相違者,實是由于彼等無明不知也。
計有四谛者,與是相違。第一義中無有是四,又無道無德。
四谛者,苦谛、苦集谛、苦滅谛、苦滅道谛。然于第一義中,無如是四谛。佛爲度衆生,以方便智故,說是四谛。故大般若經雲:「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集應永斷,是爲集智。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苦應不生,是爲苦智。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滅應作證,是爲滅智。若智以無所得而爲方便,知道應修習,是爲道智。」故曰第一義中無有是四。
第一義中,又無道無德。何以故?第一義中無二故,無相故。既然第一義中無二無相,然則焉有四谛可修,四果可證?又怎能以道德輕人呢?所以四谛與道德,皆是二相。第一義中無二相故,所以無有如是一切。
所以言相違者,以住二故。若已住二,便有相違。
如是二百比丘,言與一切世間相違者,皆以彼等住于二法故。由于彼等取二法相,所以才有相違的想法。
道平等故,一切法等,名爲無二。因爲菩提道平等。菩提道者,第一義空也。故曰空即菩提。以空故,所以一切法平等。一切法平等故,名曰無二。
若解無二,則不相違。若解菩提大道平等無二,便沒有相違了。
若計我者,有增上慢。菩提道本來平等清淨,其中無我無人。然若于畢竟淨中計著有我,便生有所得心。若生有所得心,便起增上慢。有增上慢者,則有相違。
若不作上亦不作下。作者,生也、起也、造作也。雲何造作?于畢竟淨中,平等無二中,虛妄生起,便名造作。如果體入無二,則不作上不作下。故經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若不作上下,則諸法平等。于平等中一切清淨,無作上,無作下,乃至無作,亦無不作。若如是者,名無增上慢。若無增上慢,則無相違矣。
【如佛所說。我不與世诤世間與我诤。何以故。诤訟等事佛悉斷故。何等
是名爲诤訟本。所謂是實是不實是正是邪。如佛說言。婆羅門所言實者
。于汝意雲何。爲是虛妄非是實耶。正也邪也。若是俱無。汝以何事而
得知也。】
最後以佛語爲證。佛言我不與世間诤。何以故?佛證諸法平等無二故,所以無有诤事。佛言世間與我诤。何以故?世間皆分別于二法也,故與佛诤。佛證諸法平 等無二,所以诤訟悉斷。
何等名爲诤訟之本?所謂是實是不實,是正是邪。實不實,正邪,皆是二見,乃诤訟之本也。
如佛說言,婆羅門所言實者。婆羅門言實則分別不實,即屬二見。以二見故,乃起于诤訟。如果婆羅門言是實,而汝認爲是虛妄非是實,如是二見,則便相違,則便起诤,如果汝認爲是正是邪,則便相違,則便起诤。
如果二見俱無,則汝以何事知有相違而起诤訟呢?
【爾時文殊師利。于二百比丘所去道前。化滿大火令不能過。隨所趣方皆
見滿火而不能過。即以神力欲乘空去。上見鐵網而籠遮之。時是比丘。
上見鐵網下見大火。不知方所驚怖毛。唯見趣向祇陀林道。以雜蓮華
而莊嚴之。及見多衆趣向佛所欲聽受法。即便還至祇陀林迦利羅華園
向世尊所。到已頂禮佛足住一面。】
于是文…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