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下▪P3

  ..續本文上一頁殊師利菩薩,于二百比丘所去路上,化滿大火,令不能過。比丘欲乘空飛去,複見上有鐵網籠罩。唯見趣向祇陀林路上,以雜蓮華而莊嚴之。並且見諸大 衆,趣向佛所,欲聽受法。于是二百比丘,還至佛所,頂禮佛足,退立一面。

  【富樓那言。我時即問彼諸比丘。汝至何處從何所來。諸比丘言。大德富

  樓那。我是羅漢諸漏已盡。成就四禅具諸神通。我從文殊師利童子。聞

  相違法棄舍而去。見此佛土滿中大火而不能過。即以神力上升虛空。複

  見鐵網籠遮于上下見大火我等今欲問佛漏盡阿羅漢地。】

  富樓那問諸比丘,去向何處,何故而回?諸比丘言,大德富樓那!我是羅漢,諸漏已盡,成就四禅,具諸神通。由此可見諸比丘未得言得,增上慢之重也。

  行人修定,于禅定可發神通也。唯不得漏盡通,故非得四果證也。于是諸比丘,自言經過。最後向富樓那言,我今問佛阿羅漢地也。

  【時佛告我。富樓那。若有大火能避大火無有是處。富樓那。若墮見網能

  出鐵網無有是處。富樓那。若墮愛水能過水界無有是處。何以故。富樓

  那。是諸比丘有貪瞋癡火未斷滅。以是事故不能出火。富樓那。是諸比

  丘墮在見網。是故不能出于鐵網。富樓那。是諸比丘墮在愛水。能過大

  水無有是處。富樓那。而是火界鐵網水界無有來處去無所至。文殊師利

  力所持故見如是事。】

  佛告富樓那言,若有大火見,能避大火者,無有是處。若墮于見網,能出鐵網者,無有是處。若墮于貪愛水,能過水界者,無有是處。此是言諸比丘,貪瞋癡未斷,故見有大火鐵網。而是火界鐵網水界,無有來處去處。系文殊師利力所持,令是等比丘見耳。

  【富羅那。貪欲瞋癡諸見有愛。如是諸法無有來處去無所至。從于顛倒妄

  想分別欲貪自他。由是故生死生無我無有所屬。】

  富樓那!應知貪瞋癡諸見,及與叁有之愛。叁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也。如是諸法,亦無有來處去處,皆由顛倒、妄想、分別、欲貪、自他等二見所起。由于如是二見故,生死乃生。事實上並無我及我所也。

  【若無亂心起正修行。于一靜處莊嚴修禅。若得禅已不起憍慢不住不著。

  定心所作觀察諸法。何法是因何法是緣。如是觀察如實而見。】

  無亂心者,是修定相也。故曰于一靜處莊嚴修禅。靜處者,外離愦鬧,內無欲蓋也。

  若得禅定,不起憍慢,不住不味著于禅定。以定心觀察諸法,何法是因,何法是緣,如是觀察如實而見。以下便示因緣之法。

  【所謂無明緣行。乃至憂悲大苦聚集。是名墮邪。如是無明滅則行滅。乃

  至憂悲大苦聚滅。是名正見。】

  何謂因緣?所謂無明爲因,而緣于行,乃至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如是則有憂悲大苦聚集。這都是墮于邪見所至也。

  如果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如是則憂悲大苦聚滅,這便名爲正見。

  【是無爲正位。無有過去無明可滅。無未來現在無明可滅。但不正思念便

  起無明。若無明滅不正思惟更不複起。若是不正思惟滅者無明亦滅。無

  明若滅名畢竟滅。是故無明滅則諸行滅。】

  無明若滅,便是無爲正位。如是無爲正位,等同虛空。故無有過去未來現在,亦無有過去未來現在無明滅。何以故?若無明有實,便非虛妄也。因虛妄非實,故曰無明。以虛妄非實故,是知無有無明可滅者。若人欲滅無明,即此一念,便是無明也。

  但不正思惟,便起無明。何爲不正思惟?我見也,二法見也,取相見,有诤也,增上慢也。有如是等法,便是不正思惟。不正思惟,便起無明。

  若無明滅,不正思惟更不複起。同時不正思惟若滅,無明亦滅也。由此可知,不正思惟即是無明也。

  無明爲根本,所以無明若滅,名畢竟滅。以畢竟滅故,所以無明滅則行滅。諸行滅者,則生死亦滅。以生死滅故,涅槃亦滅。所以一切諸法,悉皆寂滅相也。

  【若正思惟如實觀知。是四大身癡無所知。如草木瓦礫。如影如焰。如我

  所說。是身如是是心如是。是意如是是識如是。是心無形色不可抱持。

  猶之如幻不可言說。非外非內非兩中間而可得之。若有比丘如是成就正

  思惟者。知一切法本來不生若法不生即第一義。說是法時。是二百比丘

  不受諸法。諸漏永盡心得解脫。】

  若如是正思惟,此四大身癡無所知。因爲地水火風,無知覺故,四大皆空故。以無知覺故,如草木瓦礫。以四大皆空故,如影如焰。焰者非是火焰也,乃陽焰也。日蒸郊野,遠見陽焰似水,近視則無。即莊子所謂野馬絪缊者是也。如影如焰者,用喻四大如幻空無也。

  如我所說,如我于余處余時余經中所說也。

  是身如是,是心如是。因爲五陰皆空,所以身心如幻也。是意如是,是識如是。此言心、意、識皆如幻也。心意識總歸如來藏,所謂二空如來藏。二空者,約性即自性空,約相則如幻空。而此所謂空者,非是斷滅義,乃橫遍豎窮義也。

  是心無形色,不可抱持。抱持之「抱」字,應爲「捉」持也。猶之如幻,不可 言說。此心如幻無性,言語道斷也。

  非內非外非兩中間而可得之。非內者,此心非于六根可得也。非外者,此心非于六塵可得也。非兩中間者,此心非于六識可得也。

  若有比丘如是成就正思惟。正思惟者,知身心一切,悉皆如幻,等同虛空。則知一切法本來不生。若法不生,即第一義也。

  佛說是法時,這二百增上慢比丘,不受諸法,諸漏永盡,心得解脫。這二百比丘,當真證入四果了。

  【爾時薩遮尼幹陀子。失諸徒衆愁憂不悅來趣舍衛。至祇陀林給孤窮精舍

  迦利羅園佛世尊所。共相問訊住一面白言。瞿昙。我數數聞沙門瞿昙

  以幻術力奪他徒衆。今乃親見。令文殊師利。破我徒衆將至佛所。受行

  邪法不來我所不受我教聽用在意。】

  薩遮尼幹陀子,尋其徒衆,來至佛所。文易解不贅述。

  【是時有一出家外道。名曰勝志。在會而坐。是勝志外道。以親厚意語薩

  遮言。止止尼幹。勿于世尊及比丘僧文殊師利所生不敬心。莫長夜失利

  受苦。不樂墮在惡道。薩遮尼幹聽我說喻以明斯義。譬如有人愚癡無智 

  欲求索酥。持瓶往趣恒河。取水至于異處。以鑽鑽之甚大疲苦了不見酥

  。如是尼幹汝諸外道。欲修斷結受戒炙身。威儀法用悉皆是邪無所能斷

  。猶如彼取恒河水人。】

  是時有一出家外道,名曰勝志。以親厚意,語薩遮外道言,尼幹!汝莫于佛及僧,起不敬意。莫自招苦報,落于惡道。

  于是勝志對于薩遮先以喻明,後責其過。

  譬如愚人求酥,取水鑽之。鑽之乃取酥法也,若以鑽乳,則便得酥。今取水鑽之,明其愚也。故曰甚大疲苦,了不見酥。

  以下直斥其過。如是尼幹,汝欲斷結,郄教人受汝邪戒。炙身裸形,臥棘投灰。汝之威儀法用,皆是邪戒。對于斷結使煩惱,毫無用處。一切煩惱毫無所斷。猶如彼愚癡人,欲求得酥,不知從乳中求,卻求之于水。二者愚癡的程度,實是相同也。

  【複于世尊調伏法中而起瞋恚當墮地獄畜生餓鬼。】

  汝不但不知悔過,反于世尊調伏法中,起于瞋恚。須知汝如此作,是要墮叁途 的。

  【又言。尼幹。複有一人生便聰慧。欲求蘇時取純好乳。盛著器中。以鑽

  鑽之。用功甚少大得生酥。從于生酥轉得熟酥。複因熟酥轉得醍醐如是

  尼幹。佛正法中在家出家。具足淨信多有解向。勤修勝進速得解脫。如

  彼智人爲得酥故以乳置器。】

  勝志又舉譬喻說,尼幹!再如有人聰明智慧。欲求酥時,取乳置器中,以鑽鑽之,則便得酥。

  不但得生酥,由生酥可得熟酥,由熟酥可得醍醐。尼幹!于佛正法中在家出家亦複如是。于佛正法中具足淨信,由淨信而生知解向于佛道。如是勤加修習,便得勝進。迅速可以獲得解脫也。正如彼智人,欲求得酥,取乳置諸器中,以鑽鑽之也。

  【又複尼幹。如有二人。其一人者。破彼一人百千瓦器。以好寶器而用償

  之。尼幹于意雲何。是人爲損彼人不也。尼幹答言。不也勝志。如是尼

  幹。外道弟子如彼瓦器。破已便入如來法中。如得寶器增而無損。】

  尼幹!又譬如有二人,其中一人,破另一人百千瓦器。彼人以好寶器賠償之,尼幹!彼另一人有損失嗎?尼幹答言不也。于是勝志解釋說,外道弟子如彼瓦器。入如來法中,如得寶器,增而無損也。

  【又複尼幹。如有商主愚無方便。將諸人衆至于非道。複有商主。有大智

  慧愍是諸人安置正路。如是尼幹。汝等如彼自稱爲師。是不知道者。不

  善道者。不見道者。不能說道。是故汝等引導衆生趣于非道。今者世尊

  爲大商主。知導善道。見道說道。導諸外道安置正路。尼幹。汝之徒衆

  悉在于此汝可將去。是時余有萬二千人。還從薩遮服道而去。】

  勝志複舉例言。譬如商主愚癡無有方便,引導人衆,入于非道迷途。另有大智慧人,憐愍這些人,引導之置于正路。尼幹!汝等如彼愚癡無有方便之商主,卻自稱爲師。實是不知正道者,不善于正道者,不見正道者,不能解說正道者。所以汝等引導衆生,向于迷途非道。

  今者世尊,譬彼智慧商主,知導(道)善道,見道說道。引導諸外道,安置于正路。令諸外道,知于正路,再不迷途失路。

  最後勝志向薩遮說,尼幹!汝之徒衆,都在這裏,汝可帶他們回去!

  于是有萬二千尼幹弟子,跟隨尼幹回去。還從薩遮,服道而去,恐系「複」道而去。

  【其余住者已逮得明。佛即告言。善來比丘皆成沙門。爾時佛告勝志外道

  。汝今見此萬二千人隨從薩遮去者不也。見已世尊。佛言。勝志。是等

  諸…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