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下▪P4

  ..續本文上一頁人悉當至彼彌勒佛所初會數中。何以故。是等由聞如是深法及供養我

  。而是薩遮亦彌勒佛所智慧第一。如今我所舍利弗也。何以故。我知是

  人于我信解。以我慢故不舍是見。】

  其余住者,是其余留下的。已逮得明者,已經見道也。于是佛稱善來比丘,皆成沙門。毗尼母經雲,比丘有五種受具。一者佛謂善來比丘即是受具。二者叁語受具,佛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即便受具。叁者白四羯磨受具。四者佛敕聽受具。五者上受具。上受具者,佛世時于佛邊聽法,即得阿羅漢,不須受戒,此名上受具也。比丘尼亦有五種受具。一者隨教而行名受具。二者白四羯磨受具。叁者遣使現前受具。四者善來受具。五者上受具。

  換句話說,其余留住已得明者,蒙佛善來受具,已成就具足戒也。

  爾時佛告勝志外道,此萬二千人隨薩遮去者,悉當于未來世,彌勒佛初會中得道也。何以故?由于聽聞如是深法,及供養我故。

  此薩遮尼幹子,亦于彌勒佛所,智慧第一。如我之弟子,舍利弗一樣。因爲薩遮于我所,已生信解。只是一時間放不下我慢心,不能放舍其執見而已。

  【爾時勝志語文殊師利。後末世中多有比丘起增上慢文殊師利言。善男子

  。後末世中法欲滅時。增上慢者甚爲難得。何以故不能修行得四禅故。

  得四禅已起增上慢。後末世中法欲滅時。諸比丘等不能住心況得四禅。

  是故善男子。後末世時增上慢者甚爲難得。】

  爾時勝志問文殊師利言,後末法時期,是否有很多比丘,起增上慢呢?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並不如此。後末法時期法欲滅時,增上慢者,甚爲難得。爲甚麼呢?因爲末法時期,比丘不能修行得四禅故。若得四禅已,未得四果而起得四果之想,成增上慢心。但是末法時期,諸比丘尚且不能住心一處,何況得四禅呢?所以後末法時期,增上慢比丘,甚難得也。

  【又善男子。增上慢者凡有二種。何等二。一者信見。二者禅慢。起禅慢 

  者。爲于利養及名稱故起增上慢是。信見者。起增上慢謗佛正法是。增

  上慢者當墮地獄畜生餓鬼。】

  又善男子!增上慢者凡有二種。一者信見。二者禅慢。

  信見者。起邪信邪見也。以邪信邪見故。謗佛正法。如薩遮外道。以邪信邪見故。輕慢佛。輕慢法。見佛即言「瞿昙!我數數聞沙門瞿昙。以幻術力。奪他徒衆。」即以邪信邪見謗佛法也。

  禅慢者。如二百比丘。證于四禅。起增上慢。自謂證于四果。是阿羅漢。故曰起禅慢者。爲于名聞利養。起增上慢也。

  二種增上慢以有如是過故。應當墮于地獄畜生餓鬼。

  【勝志問言。文殊師利。欲知他心是增上慢。當雲何知。文殊師利言。凡

  夫人者欲得涅槃實非羅漢。若聞是說驚畏恐怖。當知此是凡夫之人增上

  慢也。非是如來實阿羅漢。若從他聞驚畏恐怖。當知是人即是凡夫是增

  上慢非是羅漢。是猶能淨報所施恩然非羅漢。若無一切結使煩惱。彼無

  所依是世福田。若有一切結使煩惱。則有所依非世福田。若在是中。當 

  知是人爲增上慢。一切諸法攝入涅槃若于是中分別觀察。當知是人爲增

  上慢。一切諸法不應知不應斷。不應證不應修。不知此實。當知是人名

  增上慢。】

  勝志問,欲知他心是增上慢,怎樣才能知道呢?

  文殊師利菩薩回答說,凡夫人者,欲得涅槃,實非羅漢,若聞是說驚畏恐怖。當知此是凡夫之人增上慢也。

  此仍是指二百增上慢比丘言也。二百比丘證于四禅,在色界天,未出叁界,叁界內悉是凡夫。故曰凡夫之人,欲求涅槃,實非羅漢。

  若聞是說驚畏恐怖,是說者,五百化摩納所說之法也。驚畏恐怖,言二百比丘起坐而去也。

  非是如來實阿羅漢。若從他聞,驚畏恐怖,當知是人即是凡夫,是增上慢,非是羅漢。是猶能淨,報所施恩,然非羅漢。

  又有一般人,非是如來真實阿羅漢。如來是真實大阿羅漢,然小乘人心狹智劣,非是如來真實大阿羅漢。若從他聞適才所說之法(文殊利所持五百摩納所說之法),猶起驚畏恐怖。當知是人即是凡夫,即是增上慢人,非是如來真實阿羅漢也。但是這般人猶能清淨。雖驚怖于大乘法,然猶能斷除界內煩惱。衆生若供養之,能 得福報,故曰能報施主之恩,爲世間福田。然而卻非是如來真實大阿羅漢也。如是之人,若與佛較,猶凡夫也。

  若無一切結使煩惱。唯佛一人,斷盡無明,無一切結使煩惱也。聲聞人僅斷見思煩惱,猶有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故非是無一切結使煩惱也。

  彼無所依。叁乘人皆依于佛,唯佛一人無所依也。故經雲阿羅漢辟支佛依無所依。無所依者佛也。阿羅漢辟支佛,猶歸依于佛也。無所依者,方是一切世間究竟歸依處,方是世間無上福田也。

  若有一切結使煩惱,則有所依,非世福田。

  相反的,若無明住地未破,由無明住地而生一切結使煩惱,則有所依。如是之人,皆求佛爲歸依處也。故非一切世間無上福田。

  若在是中,當知是人爲增上慢。如果是人猶有一切結使煩惱,猶有所依,若從他人聞甚深法而生驚畏恐怖,當知是人爲增上慢。

  一切法不應知,不應斷,不應證,不應修。不知此實,當知是人名增上慢。

  此是呵聲聞人也,言聲聞人是增上慢。聲聞人修四谛法,知苦斷集證滅修道。 但是不知其實。其實者第一義也,諸法空相也。心經雲,是諸法空相,無苦集滅道。此是其實也。聲聞人不知此實,是名增上慢人。

  【勝志問言。文殊師利。無增上慢者有何印相。文殊師利言。不違無滅。

  是無增上慢之印相。何以故。無有音聲。能令其人生驚怖畏如師子王。

  一切音聲不能令其驚畏恐怖。無增上慢比丘亦爾。聞諸音聲不生恐怖。

  何以故。彼知音聲猶如響故。如彼響聲無心意識而有音聲。如是如實知

  心意識。一切音聲皆從緣起無有真實。如是知已不知何法定名爲聲。若

  聞佛聲而不貪愛。聞外道聲複不呵毀。聞善淨法心不貪愛。聞垢汙法而

  不呵毀。善知一切所有音聲前後際故。如是印相無增上慢。無高下印。

  如實印。正見道印。入一道印。入法界平等印。如不懷印。不違如印。

  住實際印。第一義空印。叁世等印。初無生印。觀正法性印。如是等印

  印一切法。如是比丘名爲無诤。聞已無疑不驚不畏不恐不怖。不得于我

  不得于法一切平等。】

  勝志既知增上慢相,于是複問無增上慢相。文殊師利菩薩言:不違無滅,是無增上慢之印相。

  不違者,是心境如如,不二不異,不生分別見也。不滅者,于法不滅此執彼,亦不滅彼執此。知一切法平等,知一切法清淨,知一切法不二,知一切法空寂,知一切法不生不滅,知一切法不壞不雜。如此是無增上慢相。

  何以故?爲甚麼無增上慢人,不違無滅呢?因爲其人智慧勇猛,如師子王。無有一切音聲,能令師子王心生怖畏,心生違礙也。無增上慢比丘亦複如是,聞甚深法,不生驚畏恐怖也。

  何以故?無增上慢比丘,知音聲猶如山呼響也。響者,如登山一呼,回聲不絕。故山呼響,空幻不實也。無增上慢比丘,知一切言語音聲,如山呼響一般,空幻不實。

  如彼響聲,無心意識而有音聲。如彼山呼響一般,空幻無實。心意識亦是空幻無實,故無心意識而有(受)彼音聲也。換句話說,音聲空幻不實,心意識亦空幻不實。所以無心意識而受彼音聲也。以如是故,無增上慢人,聞法不驚畏恐怖也。

  心意識者,心是第八識,意是第七識,識言第六識也。心意識悉歸如來藏心,如來藏者,畢竟空性也。故心意識及一切音聲,悉畢竟空也。

  這樣如實而知,心意識及一切音聲,皆從緣而起。皆從緣起者,皆依緣而起也。法若從緣起,便知其法無有實性。法若有實性,便無須待緣。心意識及一切音聲,既從緣起,故知其無有真實。

  如是知已,不知何法定名爲聲。因爲音聲從緣而起,無有自性。若無自性,是無其法。故曰不知何法定名爲聲。

  若聞佛聲而不貪愛,聞外道聲複不呵毀。聞善淨法心不貪愛,聞垢汙法而不呵毀。

  因爲一切法緣起無性,既然佛聲、外道聲、善淨法、垢汙法悉皆無性,故無貪愛,亦無呵毀。

  善知一切音聲前後際故。善知一切音聲,前際不生,後際不滅。何以故?一切法悉空,無有前後際故。如是知故,是爲善知。如是印相者,無增上慢也。

  以下文殊菩薩說出許多法印,以如是印,可印知是人無增上慢。

  無高下印。是人如實知諸法平等,無有高下,是無增上慢印相。

  如實印。如者不異也,實者不虛也。諸法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以緣起故,所 以性空。以性空故,始隨緣而成。是知性空即緣起,緣起即性空。一切法緣起即性空故,則一切法不二不異,故曰如。一切法性空,則無生無滅,故曰實。實者真也,故緣起性空亦曰真,性空緣起亦曰如。故如實者,即真如也。此是諸法性相,故亦名真如法性,亦曰諸法實相。如此性相,有佛無佛常住不改也。若人如是知,是無增上慢也。

  正見道印。緣空、空緣,即無上佛道。何以故?如實知緣起性空則曰「正」。如實知性空緣起,則曰「遍知」。正遍知者,無上佛道也。

  入一道印。空緣不二,故曰一道清淨。

  入法界平等印。性空緣起,是名法界。緣起性空,故其性平等。

  如不懷印。不懷者,應爲不「壞」。一切法緣起皆空,不二不異,故曰「如」。一切法緣起皆空,以空故,故不可壞。是曰如,不壞印。

  不違如印。一切法悉不可得,故不二不異。即此不二不異,故一一法,悉不違于如。

  住實際印。實際者,即真如也。一切諸法,悉皆真如。若起無明,則不見真如。不見真如者,不過不如實知而已。

  第一義空印。性相攝盡諸法,約性,無性故空。約相,如幻故空。是知一切諸法,無不空者,是名第一義空也。

  叁世平等印。雖曰空,而不歸斷滅。…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