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下▪P5

  ..續本文上一頁何以故?空即緣起也,緣起者,橫遍豎窮也。故于此法,說有,則空無蹤迹,遍尋莫得。論無則橫遍豎窮,萬法繁興。說有則念劫皆絕。論無則十世無窮。以如是故,故曰叁世平等,平等叁世也。

  初無生印。以一切法空故,空中無生無滅也。

  觀正法性印。華嚴雲,「正法性遠離,一切言語道,一切趣非趣,悉皆寂滅相。」悉皆寂滅相者,實相也。諸法緣起性空,則曰諸法實相。性空緣起,則曰實相諸法。緣起性空,則曰實相無相。性空緣起,則曰實相無不相。

  如是等印,印一切法。若比丘以如是等印,印一切法者,此人名爲無诤也。

  聞甚深法已,無有疑惑,不驚不畏,不恐不怖。知甚深第一義空,于第一義空中,不得于我,不得于法。我法俱是緣起,緣起故我法皆假。假故如幻,如幻故空 ,是以一切法悉皆平等。

  【爾時勝志外道白言。世尊。我今從是善知識所。聞是真道大乘功德。世

  尊。我今從是文殊師利。聞說是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善哉世

  尊。唯願如來如應說法。令我聞已速疾修集助菩提法。逮得無上正真之

  道。廣爲一切無量阿僧祇諸衆生故。】

  聞文殊師利菩薩說法後,爾時勝志外道白佛言,世尊!我今從是善知識文殊師利所,聞是正真佛道大乘功德。我今聞說是法,謹于佛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願世尊如應爲我說法,令我聞世尊說法已,速疾修集助菩提法,因而逮得無上正真之道。所以求得無上佛道者,是爲要廣度一切無量阿僧祇衆生故。

  【佛告勝志。菩薩有二法。速得明達具足大乘。何等二。所謂精進及不放

  逸。是中精進謂如法得財一切悉舍。不放逸者施不望報。皆以迥向于一

  切智。又精進者正斷一切惡不善法。成滿具足一切善法。不放逸者謂堅

  持淨戒不爲後生。悉以向于無上道。又精進者不惜身命修行忍辱。不

  放逸者于諸衆生無侵害心。又精進者進諸善法無有厭惓。不放逸者進諸 

  善根向無上道。又精進者于諸禅支心無疲惓。不放逸者于諸禅支不貪味

  著。又精進者進諸多聞無有厭足。不放逸者正念修行聖智聖慧。又精進

  者不舍四攝。不放逸者起化衆生。又精進者身心堅住。不放逸者不得身

  心舍離著法。又精進者慈心等緣一切衆生。不放逸者不得所緣衆生慈法

  。又精進者教他衆生發一切智心。不放逸者觀一切法皆悉如幻。而不舍

  離一切智心。又精進者發起叁昧。不放逸者將護不令墮于漏盡。又精進

  者如救頭然修集聖谛。不放逸者不隨證滅。又精進者爲滿諸相集善無惓

  。不放逸者觀于法身。又精進者修淨佛土。不放逸者淨衆生界。又精進

  者集叁十七助菩提法。不放逸者安住寂靜解脫之法。】

  佛告勝志,菩薩有二法,能夠速得明智洞達,具足大乘功德。所謂精進及不放逸也。大智度論雲,精進有叁名,即欲、精進、不放逸。故不放逸,即精進也。

  精進謂如法得財,一切悉舍。不放逸者,施不望報,皆以回向于一切智。

  如法得財,如不犯惡律儀等。所獲之財,一切悉舍無悭吝也。所謂施不望報,無貪著也。回向一切智,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也。此是言布施波羅蜜。

  又,精進者正斷一切惡不善法……。

  精進者,誓斷一切惡也,誓行一切善也。不放逸者,堅持淨戒,身心離過非也。佛言持戒生好處,生好處者,生人天也。然今堅持淨戒,不爲生天享樂,故曰不爲後生。悉爲回向無上菩提也。此則乃持戒波羅蜜。

  又精進者,不惜身命修行忍辱……。

  積極者,不惜身命修行忍辱;消極者,于諸衆生無侵害心。此則乃忍辱波羅蜜。

  又精進者,進諸善法無有厭倦……。

  進諸善法,乃精進于善法,無有厭倦也。進諸善法者,乃身精進也。進諸善根者,乃心精進也。此則乃精進波羅蜜。

  又精進者,于諸禅支心無疲倦……。

  禅定者,有四禅、四空定、滅盡定等,故曰諸禅支。既得禅已,若心生味著, 便不求上進也,謂之味著于禅。此則乃禅定波羅蜜也。

  又精進者,進諸多聞,無有厭足……。

  多聞若不取相,則爲智慧本。若取著于相,則有大過。故多無聞過,過在取相。正念修行聖智聖慧,若離相離名,則無妄相。若無妄相,則得真智如如。真智如如者,聖智慧也。此則乃般若波羅蜜,以上講六波羅蜜竟。

  又精進者不舍四攝……。

  四攝者,布施攝、愛語攝、利行攝、同事攝。四攝法攝衆生向道也。不放逸者,興起度化衆生之心也。

  又精進者,身心堅住于如來正法也。不放逸者,知身心如幻,故曰不得身心。舍離顛倒執著五陰法也。

  又精進者,以慈悲心,平等普緣一切衆生,不放逸者,雖慈悲一切衆生,但不取衆生相與慈悲相。

  又精進者,教他衆生發一切智心。發一切智心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也。教他衆生發一切智心者,下化衆生也。觀一切法因緣生,悉皆如幻也。不舍一切智心者,上求佛道也。

  又精進者發起叁昧,不放逸者,將護不令墮于漏盡。

  叁昧者定也。精進發起諸定。小乘人入滅盡定,諸漏永盡,不入叁界不度衆生 。將護不令墮于漏盡者,將護不令墮于二乘也。

  又精進者,如救頭然修集聖谛。不放逸者不隨證滅。言菩薩雖精進修于知苦斷集修道。但不取證于滅谛也。此與小乘不同,小乘人知苦斷集修道,急于求證滅谛。求證滅谛者,只求自度也。菩薩知苦斷集修道,爲度一切衆生,非爲自求,故不隨證滅。

  又精進者,爲滿諸相,集善無惓。不放逸者,觀于法身。

  諸相者,叁十二相也。此叁十二相,系佛報身,由無量善根所成。至等覺位,猶百劫修相好也。然報身由法身而起。佛之叁身,化身有生有滅。報身有生無滅,唯法身無生無滅也

  又精進者修淨佛土,不放逸者淨衆生界。

  經雲菩薩從初發心以來,自不爲粗業,亦令衆生不爲粗業,名淨佛國土。粗業者,身口意粗業也。諸如十惡業、不持淨戒、違離叁十七道品、離叁叁昧、貪得果位不度衆生等,皆菩薩粗業。淨衆生界者,化他德也。

  又精進者集叁十七助菩提法。不放逸者,安住寂靜解脫之法。菩提譯曰道,助菩提法者,即叁十七助道品也。安住寂靜解脫者,住第一義也。此言菩薩以實智用 權智。用權智而不違實智也。

  【勝志當知。菩薩所有善方便業。皆由精進而得成辦。菩薩所有一切智業

  。因不放逸而得成就。是故說言。菩薩成就智慧方便。不畏退轉無上正

  道。】

  佛告勝志,菩薩所有善巧方便業,皆由精進而得成就。菩薩一切智業,因不放逸而得成就。

  何爲菩薩智業?茲節錄大方等大集經,佛告慧聖菩薩的一段話如下。菩薩未聞智慧而得聞之,曰智慧根,聞已廣說,是名智慧業;觀不放逸名智慧根,轉以化人,名智慧業;調伏自心,名智慧根,調伏他心名智慧業;住于寂靜名智慧根,淨身口意,名智慧業;知于一乘,名智慧根,爲衆生說,名智慧業;修奢摩它,名智慧根,具聞思修慧,名智慧業,修叁解脫,名智慧根,證得聞思修慧名智慧業;莊嚴菩提,名智慧根,得菩提時名智慧業;念佛名智慧根,念于法身名智慧業。……

  最後佛總結言,是故說言,菩薩成就智慧方便,不畏退轉無上正道也。無上正道者,即無上菩提也。菩薩成就智慧曰實智,成就方便曰權智。

  【說是法時。勝志外道得無生法忍。心淨喜悅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叁千

  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大光普照。諸天伎樂不鼓自鳴。天雨衆華。爾時世尊

  知勝志心而便微笑。諸佛常法若微笑時。若幹百千雜色光炎從面門出。

  普照無量無邊世界。上過梵世障日月光隱蔽魔宮。還右繞身百千匝已從

  頂上入。】

  勝志外道,聞佛說如是法,得無生法忍。多羅樹,據雲樹似棕榈,高可七八十尺。

  爾時世尊知勝志心清淨,便現微笑。百千雜色光明,從佛面門出,普照無量無邊世界。上過梵世者,過色界天也。隱蔽魔宮,隱蔽他化自在天之魔宮也。然後還從佛頂而入。

  【爾時大德阿難承佛神力。從坐而起正于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

  合掌而說偈言。】

  于是阿難尊者,以偈問佛。

  【智慧福力華 圓光導世間 叁十二相華 雜好以自嚴 

  行如象師子 精進力勇出 世尊何故笑 願導師演說】

  前一偈半贊佛,後半偈請佛說微笑因緣。

  智慧福力華,贊佛福慧兩足尊也。佛頂所放圓輪光明曰圓光,圓光導世間者,贊佛爲世間導師也。

  叁十二相華,雜好以自嚴。贊佛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也。

  佛行端嚴,如師子步。故曰行如象師子。精進力勇出,贊歎于佛也。

  最後請佛說笑的因緣。

  【其言如雷音 佛音師子吼 迦陵頻伽音 柔軟梵音聲

  叁千世界聲 諸天及與人 欲比佛音聲 算數不能及

  聲聞及緣覺 並及諸菩薩 智無與佛等 不知一切智。】

  如是叁偈,仍以贊佛。

  其言如雷音,贊佛說法,猶如雷音,能蘇萬物也。

  佛音師子吼,贊佛說法,能攝伏一切也。

  迦陵頻伽音,柔軟梵音聲。是贊佛音聲美妙也。

  叁千世界聲一偈,是贊佛音聲,無與倫比也。

  聲聞與緣覺一偈,是贊佛智慧不可思議,叁乘智慧,無法與佛相比也。

  智慧福力華此半偈,總稱佛德也。自叁十二相華至精進力勇出,是贊佛身業不可思議。從其言如雷音,至算數不能及,是贊佛口業不可思議。聲聞及緣覺一偈,是贊佛意業不可思議,若綜觀偈旨,最初半偈,總贊佛福慧具足。自叁十二相華至算數不能及,是分別贊佛福具足。聲聞及緣覺一偈贊佛智慧具足。

  【牟尼智力說 爲于何事笑 人天龍修羅 聞疾得菩提。】

  此一偈請佛說笑因緣,俾人天蒙益也。

  【心得離二邊 亦不執于中 一切無執著 等同如虛空 

  一切無能數 過一切世上 我問等空智 以何因緣笑】

  佛心無住…

《大方廣寶箧經蠡測 卷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