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九▪P2

  ..續本文上一頁此天猶是色外有空,故未盡形累。當知色外空,或滅色空,其空皆是有,而非空也。

  自此以還,自色究竟天以還,至于梵衆天,名爲色界。

  【複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複有二種岐路。若于舍心發明智慧。

  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爲回心大阿羅漢。】

  有頂色邊際者,即色究竟天也。從此天分爲二岐路,先說第一條路。如果于修舍心中,發明智慧。于舍心中重于智慧也。慧光圓通,而入無礙,如是之人不以有礙于無,不以無礙于有,自色究竟天直出叁界。證成四果阿羅漢,則入菩薩乘,名大阿羅漢。如是一類,名回小向大的大阿羅漢。

  于此可知,大阿羅漢者,重于智慧之無學人也。

  【若在舍心舍厭成就。覺身爲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爲空處。諸礙既銷

  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于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爲識處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識性

  不動以滅窮研。于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爲

  非想非非想處。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

  回心鈍阿羅漢。】

  第二岐路,自色究竟天曆四空天出叁界,爲鈍根阿羅漢。此種聲聞,即定性聲聞,此種人重于定也。

  若在舍心,舍厭成就,覺身爲礙,銷礙入空。

  長水謂舍心有二,一有頂,二無想(廣果無想二天)。若于有頂,用無漏道斷有頂惑,銷礙入空,此是樂定那含,即定性聲聞也。若于廣果無想,用有漏道伏惑入空,亦名舍心,即凡夫外道也。

  自廣果天用有漏道伏惑入空者爲凡夫,自無想天用有漏道伏惑入空者爲外道。凡夫外道只是伏惑,不能解脫。叁果聖人斷惑,故得解脫。

  舍厭成就者,厭舍于色身而得成就。故曰覺色身爲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空無邊處天。

  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于末那半分微細。

  諸礙者,色法也。既不執色法,故諸礙既銷。無礙者,空法也。空法亦無亦滅

  。色空俱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

  阿賴耶玄奘大師譯爲藏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此識能持染種子,故名能藏

  。此識爲雜染法所熏所依,故名所藏。第七末那執爲內我,故名執藏。

  全于末那半分微細。

  第七第八,更互爲依,故第七末那半分內緣第八細相。同時末那爲第六識所依

  ,故末那半分複托六識緣六塵,取色空諸法粗相。今唯留阿賴耶識,色空已滅,第六粗相不用,故曰全于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識無邊處天。

  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無攸往。

  先來色亡而存空,空存則是有法。繼則空亡而存識,識存仍是有法。有法生滅

  ,緣久生勞,于是取無所有。故曰色、空、識都滅,十方寂然,無攸往。者遠遼曠也。攸,處所也。往,前進也。既然無所有十方寂然,故只覺遠無所有,以爲是究竟境,而再不求前進之境。彼不知取色、空、識,是住心取相,取無所有

  ,仍是住心取相也,故凡夫外道不得解脫。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天。

  識性不動,以滅窮研,于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

  識性者,第八阿賴耶識也。阿賴耶識,梁真谛叁藏,翻爲無沒識。無沒者,不失義,故曰識性不動。凡外不達此理,妄于無沒識中取于無想。忘以滅窮研,于無盡的識性,取其盡相。

  雲何阿賴耶識無沒?因爲阿賴耶淨分,即如來藏。若無如來藏,便無阿賴耶。如來藏乃常住真心,故阿賴耶識淨分無沒。假使阿賴耶有沒,焉能于一切法爲所依

  ?如果有沒,豈不歸入斷滅?

  此無沒識,具二種用,即無性,緣成。以其無性,故能隨緣成法。既然法隨緣成,故定屬無性。以緣成無性,故曰如存不存。以無性緣成,故曰若盡非盡。

  凡外不知,竟取其如存不存爲非想,取其若盡非盡爲非非想。如是一類,名非想非非想處天。

  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

  何故窮空不盡空理?以彼等落于偏空,不得真空義故。真空者,即有而空,即空而有。有無性即是空,空隨緣即是有。此等人有外求空,故不盡空理。

  以其偏空滯寂故,不能從五不還天聖道中,以無漏智慧徑出叁界,反取四空天灰身滅智。如是一類,名不回小向大的鈍根阿羅漢。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若從無想諸外道天,應是廣果無想諸天,因廣果無想二岐途並稱,故僅言無想

  。從無想天,欣上厭下窮空不歸,而入四空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因用有漏道修

  ,無多聞慧故,八萬大劫報盡還墮,入于輪回。

  【阿難是諸天上各各天人。則是凡夫業果酬答答盡入輪。彼之天王即是菩

  薩。遊叁摩提漸次增進。回向聖倫所修行路。】

  說明是諸天人,則是凡夫,報盡更入輪回。彼之天王,即是菩薩。十地菩薩修因地行,寄生諸天王等報也。

  【阿難是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無業果色。從此逮終名無色界。此皆

  不了妙覺明心。積妄發生妄有叁界。中間妄隨七趣沈溺。補特伽羅各從

  其類。】

  四空天身心滅盡,定性現前,只有定果色,而無業果色。從空處以至非想非非想處,名無色界。

  中間妄隨七趣沈溺,叁界之中間也。七趣者,一地獄趣,二餓鬼趣,叁畜生趣

  ,四人趣,五神仙趣,六天趣,七阿修羅趣。

  補特伽羅,舊譯曰衆生,新譯曰數取趣。取諸趣而輪回也。

  【複次阿難是叁界中複有四種阿修羅類。若于鬼道以護法力成通入空。此

  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若于天中降聽貶墜。其所蔔居鄰于日月。

  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

  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

  羅。生大海心沈水穴口。旦遊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

  攝。】

  叁界中複有四種阿修羅,即鬼趣阿修羅,人趣阿修羅,天趣阿修羅,畜生趣阿修羅。

  四種阿修羅,卵生者鬼趣攝,胎生者人趣攝,化生者天趣攝,濕生者畜生趣攝

  。

  其余易明,不多作解。

  【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諸有爲

  想。妄想受生妄想隨業。于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花元無所有。但一

  虛妄更無根緒。】

  此明七趣,即地獄,餓鬼,畜生,人,神仙,天,修羅。

  前文阿難曾問,衆生爲本來自有,爲是妄習生起?今佛答雲,皆是昏沈于諸有爲想,妄想受生隨業流轉。于妙明無起無作真心中,皆如空花相,但一虛妄,無有根本,亦無端緒。

  【阿難此等衆生。不識本心受此輪回。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

  淫故。反此叁種又則出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

  回性。若得妙發叁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

  不淫。雲何更隨殺盜淫事。】

  此七趣衆生,皆由不識本來真心,不如實知一法界故,墮入生死受此輪回,經無量劫,不得真淨。其原因皆由隨順殺盜淫業故。有的衆生,欲違殺盜淫業,又出生于無殺盜淫業中。

  有殺盜淫業則輪回入于惡道,略說名爲鬼倫。無殺盜淫業則輪回入于善道,略說名爲天趣。如是虛妄輪回,故有七趣衆生。

  此等衆生,若得妙智慧發明叁摩提,則入妙有常寂。于有于無,二者俱空,故曰有無二無。甚至此無二之想亦滅,故曰無二亦滅。此時一塵不染,一切無礙。不殺不盜不淫之善道尚不落,何況隨殺盜淫落于惡道?

  【阿難不斷叁業各各有私。因各各私衆私同分。非無定處自妄發生。生妄

  無因無可尋究。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叁惑。不盡叁惑縱得神通。皆是

  世間有爲功用。習氣不滅落于魔道。雖欲除妄倍加虛僞。如來說爲可哀

  憐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作是說者名爲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叁業各各有私,是別業也。衆同分中,是共業也。以共業關系,故有七趣衆生

  。其受報之所,非無定處。皆由衆生自己之虛妄所發生。既曰虛妄,豈有實體?若有實體,豈名虛妄?故生妄無因,無可尋究。

  汝既勖勉力行,欲得菩提,須除殺盜淫叁惑。不除叁惑,縱得神通,皆世間有爲功用。雖欲除妄,卻是妄上加妄。作是說除殺盜淫者,名爲正說。若他說者,即魔王說。

  【實時如來將罷法座。于師子床攬七寶機。回紫金山再來倚。普告大衆

  及阿難言。汝等有學緣覺聲聞。今日回心趣大菩提無上妙覺。吾今已說

  真修行法。汝猶未識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細魔事。魔境現前汝不能識。

  洗心非正落于邪見。或汝陰魔或複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

  認賊爲子。又複于中得少爲足。如第四禅無聞比丘妄言證聖。天報已畢

  衰相現前。謗阿羅漢身遭後有。墮阿鼻獄。汝應谛聽吾今爲汝子細分別

  。阿難起立並其會中同有學者。歡喜頂禮伏聽慈誨。】

  佛已宣說真修行法,今複欲宣說魔事。

  洗心非正者,洗滌妄心卻未得正法,所謂妄上加妄落于邪見。

  或汝陰魔,或複天魔。

  經雲魔有四種,皆生死道。四魔者,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天魔。四魔之所生,皆由不達五陰空,執著諸法有所致。煩惱魔約生死因上立,陰魔約生死果上說

  ,天魔即生死之緣。此等皆由行人心中不明,動念取相認賊作子也。

  得少爲足者,有的比丘得于禅定,竟認爲證初二叁四果,不複更求上進。報畢衰相現前,反謗阿羅漢亦受後有,于是墮阿鼻地獄。

  當知得禅定與證果位不同,得禅定者,只伏心心所。證果位者,斷煩惱惑,所謂破見思煩惱,得證小果,破無明煩惱得證大果。

  【佛告阿難及諸大衆。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

  與十方佛無二無別。由汝妄想迷理爲咎癡愛發生。生發遍迷故有空性。

  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則此十方微塵國土非無漏者。皆是迷頑妄想安立。】

  十方法界,…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