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 卷第九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
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
天。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
一类名梵辅天。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
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
。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今明色界梵天,色界四禅,未修真无漏,未得真禅那,未出三界仍在世间,故曰世间一切修心人。
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
未得真无漏定,只是持戒制身,修世间有漏禅定,故曰不假借禅那。无有无漏智慧,若得无漏智慧,即出三界。
如是等人,不但制身不行淫欲,甚至若行若坐,淫欲念俱无,爱染不生,则不留欲界生于色界。如是一类,名梵众天,为梵天民也。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
欲习既除者,淫欲心已伏也。离淫欲之定心不移,于戒起爱乐随顺心。是人能行梵德,名梵辅天。为大梵王之辅臣也。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
身心妙圆者,禅观转胜。戒德益精,故曰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者,戒与慧相应也。是人能统梵众,为大梵王。
如是梵众梵辅大梵三胜流,不为一切苦逼,以离欲故。虽非修习正定,但清净持戒心中,欲界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
光天。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阿难此三
胜流。一切忧愁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漏已伏名为
二禅。】
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清净梵行。二禅定生喜乐,故曰澄心不动,寂湛生光
。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璃。
此天定力转胜,光相益明,故曰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境随光净,于是遍成璃。净光无涯,名无量光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
吸持无量净光,化为言诠,互传心意,故曰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以光为音,名光音天。
此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胜流,得喜离忧。清净心中,虽未得无漏,然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
净天。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
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
圆光成音者,蹑前光音天。披音露妙者,披发言诠教体,显露妙理。发成精妙之行,灭前喜相,而生寂灭净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
此天定力转胜,不着迹相,心境清净且空。净空无涯,故曰引发无际。此时了无罣碍,故身心无累而得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
前天净空现前,祇在身心,未得谓之遍。此天定力转深,内自身心,外及世界一切圆满清净。清净定力圆净故,于是净德成就。胜托者,即此净德也。身心依托于一切圆净之乐,故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此上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三胜流,具大随顺,随顺胜定之乐也。以随顺胜定乐故,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未得正定,但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阿难次复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
顿舍。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
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
。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若于先
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
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
一类名无想天。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
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此下言四禅,四禅修于舍念。
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
,净福性生。
初禅离苦,二禅离忧,故曰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但乐非常住,犹是坏苦,故苦乐二心俱应舍离。苦乐二心舍已,粗重相方灭,净福性方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
舍一切苦乐,舍念益深,得无罣碍,故曰舍心圆融。舍念圆融,于此决定忍可
,不为境动,故胜解清净。于舍念清净中,心无遮止限量,所以福报亦无遮止限量
,乃生爱乐随顺,穷未来际。穷未来际者,尽其寿命也。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从此福爱天,有二岐路,一入广果天,一入无想天。广果天入于佛道,无想天入于外道。
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
若于先修禅定心中,无量净光,净德自持,光能被物,即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也
。如是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
,经五百劫。
若于先修禅定心中,厌苦乐而修舍,至福爱天得圆穷舍道。所谓修忘我者,即此类也。此时身心俱灭心虑灰凝,只知着空,无一字功德。入于无想定,寿命可五百大劫。
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
此人只暂伏第六意识现行,未侵种子习气,所谓以石压草者,即此辈也,故不能发明不生灭性。生于此天,最初半劫入无想定,身心俱灭心虑灰凝,故曰初半劫灭。最后半劫渐渐退失定力,异熟识渐生,果报渐现,故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此福生福爱广果无想四胜流,一切世间苦乐所不能动,以舍念清净故。但皆以有所得心,久修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当知无所得心,方入般若妙智慧。凡有所得心,皆世间生灭法也。故四禅八定
,皆世间有漏禅。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
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阿难苦乐两灭心不交。如是一类名
无烦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十方世界妙见圆澄。
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
名善现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五不还天,系三果圣人所居。以其断尽欲界九品思惑,再不来欲界受生,曰不来果。以不还欲界故,所以名五不还天。此唯是圣人所居之天,不同色界余天。其余诸天,初二果圣人,凡夫外道皆有。
于下界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者,于欲界九品思惑灭尽也。苦乐双亡下无卜居者,于初二三禅苦乐亦尽,故于初二三禅天亦无卜居,于是寄居四禅五不还天,继续进修而断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取证四果阿罗汉。
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四禅皆修舍心,三果圣人寄居其中,故曰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此总述五不还天之性质,以下别论诸天。
苦乐两灭,心不交。
已不受苦乐境转,粗重热恼已无,求乐避苦之心,已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
机者动机也,括者,矢之末端曰括。故机喻心行之始,括喻心行之终。机括之心,始终之行已无,唯一舍念独行。此时根不着境,于违顺、好恶无一动念处,故曰研交无地。轻微热恼亦无,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
舍念既净,外无尘象之障碍,内无沉垢之污染,唯一净念照了微妙,故妙见圆澄。妙见圆澄者,不取十方世界有为相也。如是一类名善见天,善见者,不取有为相也。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
精见者,六根清净,不取六尘之有为相。现前者,六根清净现前也。陶铸者,镕冶也。根清净则尘清净,尘清净则一切无碍,故曰善现。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
究竟者,研穷也。研穷于群色之几微,几微者,色形未现之际。穷色性性,性有二种,一者一切法自体性,即法之差别性也。例如地性坚,水性湿等。二者一切法因缘有,皆以无性为性。差别性是分别说,无性为性是总说。穷色性性者,前一性字,即色法自体性。后一性字,即言无性为性之义,穷色法体性,归于无性也。既然色性归于无性,无性则无碍,所以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虽然如此,色究竟天犹在三界内,故知其穷色性无性,犹未究竟。只可说已穷色性几微,着于色法有无之间也。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
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人所不能见。阿难是十八天
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五不还天,系三果圣人所居,亦名净居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者,即福生、福爱、广果、无想四禅天,及其天王也。此四天王系有漏凡夫,而三果圣人,虽权居有漏,而已具无漏之德。故彼四位天王,独有敬闻,不能知见。
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以下,是以譬喻言。譬如阿罗汉所居深山道场,世人所不能见。
自梵众天至色究竟天,此十八天,清净梵行,独处无偶,故曰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者,以色性本空,不待灭色求空。例如心经云,五阴皆空,即谓色性本空,既非灭色求空,亦非色外有空,而…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