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九▪P3

  ..续本文上一页唯是一心,故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斯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

  然由众生一念无明起,于一切法无我而执有我,于一切法无生而见有生。由执我故,于是我痴我爱我见发生。我见既已生发,于是遍迷毕竟无为究竟有。首先迷毕竟无而有空性,继而化迷不息复见空花相。于是见有世界生。

  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由于遍迷执有,有「有」则有生灭,生灭则是有漏,故曰十方微尘国土非是无漏。而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而建立也

  。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汝等一人

  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当知一法界中本无虚空相,皆由汝觉心一念迷乎理性,以致妄见虚空相,犹如一片云点太清里。太清者,天空也。此即所谓空生大觉中也。

  虚空尚如片云点太清里,何况虚空复见空花,而有诸世界呢?此皆汝妄想所安立也。

  汝等若有一人发明真心归乎觉性,则此十方空尚不存在,况空中所现之空花相

  ,所有国土而不振裂呢?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当处湛然。】

  汝等修禅,欲严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大阿罗汉,应心精通,当处湛然。者青黑色也,玄远也,即谓太清也。心精玄远无碍,湛然不动,即会入三摩地也。

  【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

  无不惊慑。凡夫昏暗不觉迁讹。】

  一切魔王及鬼神,以及诸凡夫天,无不虚妄执有。而十方菩萨及大阿罗汉之定力,心精通,当处湛然,是故感魔宫震动。如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成无上觉时

  ,感得魔宫震动。故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震坼

  。坼者,裂坏也。水陆飞腾,无不惊慑。

  一切魔王乃至凡夫天等,皆得神通,故能见其宫殿崩裂。而凡夫之人,愚痴暗昧,故不觉其迁变错乱也。此是拣除凡夫,不觉震动也。

  【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神鬼

  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彼魔王等,除漏尽通外,已得五神通,故能觉知其宫殿震裂。以彼等贪恋尘劳故,焉能容汝之禅定力摧裂其宫殿?故皆于汝入三昧时,前来恼汝。此段文系明将得大定,感魔的原因。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

  汝如沸浪彼如坚。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

  。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彼魔虽有大怒,但彼在尘劳,汝处妙觉。彼虽欲害汝,但如风吹光,如刀断水

  ,了不相碍。汝如沸浪(汤),彼如坚冰,冰若接近热汤,即便销殒。

  彼等虽恃神力,但为其客,客不能动主也。汝受其破乱者,皆汝心中五阴主人不能作主也。主人若迷,不能作主,客即得其便矣。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

  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敢留扰乱禅定。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

  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

  当行人处禅定中,觉悟无惑一念不动,则群魔能奈汝何?

  如果汝能阴销而入明,彼诸群邪咸受幽气,不能见明。若接近于明,而明能破暗,彼便被破。所以彼等如何敢停留,扰乱禅定呢?

  如果汝不能明悟,被五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虽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秖毁一戒。心清净

  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

  救。】

  摩登伽女,实为眇劣邪念不正,竟以淫欲诱惑于汝。不过彼虽以梵天咒破佛之律仪,于八万细行中,仅毁破与女人身相触一戒。幸汝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当知汝若犯淫,即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遭受籍没。籍没者,将犯罪人全部财产,没收入官也。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

  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

  。此则名为色阴区宇。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

  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此是说明修正定之方便。道场者,乃修定之处也。

  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

  念者,分别心也。销落诸念,即是心不起分别。云何心不起分别?若总说即心无贪瞋痴,若申而言之,即身无杀盗淫,口无恶口妄语绮语两舌。如是十业道清净

  ,便是其念净尽,亦即得无分别心。得无分别心,便能分别一切法。故曰则诸离念一切精明,精者精纯,明者了达一切法。精纯者定也寂也,明者慧也照也。如是定慧等持,寂而照,照而寂,是修正定之方便。

  动静不移,忆忘如一。

  此是说正定之行相,不偏不执,圆融无碍。动静无分,动为静之动,则虽动而不散乱。静为动之静,则虽静而不泥滞。忆者分别明了,忘者无分别不动。忆忘如一,则分别即无分别,虽明了而不动。无分别即分别,虽不动而明了。此是正定之行相也。

  当住此处,入三摩提。

  谓久久用功,方得成就也。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是说明色阴区宇,色阴为碍也。如明目人虽能了达一切

  ,然处大幽暗中,不能明见。故曰虽然精性妙净,然心未发光,不能明见。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若能明见一切,不被幽暗所障,名色阴尽。是人便能超越劫浊。观其所以未得正定的原因,皆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

  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

  邪。】

  以下分别说明,色阴十种境界。

  当在此定中,精研妙明真心。则地水火风四大,不能交织为碍。四大为身,既然四大不能为碍,故少选之间,身能出碍。少选者,很短时间内。说明此种境界,只是暂时的,非是永久的。此名定心之精明,流溢前境所致。非为圣证,如果行人不取着不作圣心,便是善境界。因系入三摩地前之方便境界,故名善境界。如果取着为圣解,便入邪道。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

  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

  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以下皆是诸圣实际修行之境界,非我辈凡夫所能知,故笔者只能照文介绍。

  蛲蛔乃腹内虫。拾出蛲蛔,而身相宛然,无有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这不过于修行路上,暂得如是。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不可取着

  ,以为圣心也。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若为宾主

  。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魂递相离合。成就善

  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魂者精气,魄者形质。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时演说佛法。此名精魂递相离合,亦是修行过程中,暂时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

  于时忽然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

  。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

  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十方遍作阎浮檀金色。阎浮檀金,于赤金色中,泛紫焰也。一切种类,皆化为佛,见毗卢遮那佛,踞天光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是故当知,行人于修行中见佛,亦须一心清净不可执着,应知皆是自心所现也

  。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

  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

  功力踰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忽见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名抑按功力逾分。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合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

  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忽于夜合者,于夜间也。在暗室中,见种种物,如同白昼一般,而暗室中物,依然如故。此是行人心相转细,微密澄彻其见,故能所视洞察幽隐。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

  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

  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心圆入虚融者,行人心相更细也。四肢同于草木般无知觉,火烧刀斫,均无所觉。此名尘法并弃排除四大性,一念入纯也。暂得如此,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

  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

  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

  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行人忽见大地山河皆成佛国,见恒沙佛,下见地狱,上见天宫。此是欣愿与厌离之心,日日凝想,想久化成。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

  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

  受群邪。】

  行人忽于中夜,遥见远方街巷眷属,或闻其语。此是逼迫其心识飞出,故多隔见。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