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遍者緣起,寂湛者性空。緣起不礙性空,性空不礙緣起,故寂妙常凝,名定心住。至此智慧已得定水,所謂智慧雖尊,非定莫深也。
【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以智慧得定水故,所以定光起用而發智慧,智慧明性益法深入。以得定力故,于是唯進無退,名第六信不退心。
【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第七信已除分別俱生我執現行盡,更除分別俱生法執現行。等于小乘四果,始教七地,終教七住,頓教初住。
此時精進心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者,與佛冥通也。是名護法心
。
【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猶如雙鏡光明相對。其中妙影
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此第八信,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
此覺慧增明,保持不失,于是能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心、佛不二,冥合爲一也。心與佛光互攝互入,猶如雙鏡相對,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心光密回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爲。得無遺失名戒心住。】
此圓教九信,圓教九信已伏分別俱生種子粗分。前現行盡,今種子粗分亦伏。與始教妙覺同,終教二行同,頓教七住同。
心光密回者,心佛冥通也。既已心佛冥通,故心佛常凝不動也。于是無上妙淨
,安住于無爲,得無遺失,名戒心住。
【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
此第十信,圓教十信,已伏分別俱生種子細分。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願心住。以下接著明十住。
【阿難是善男子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揮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
住。】
此明圓教初住,圓教初住已能圓斷二執,已除分別俱生種子粗分。前除現行曰伏,今除種子曰斷。圓教初住,與終教初回向齊,與頓教初行齊。
以真方便,發此十心者,以中道法性之真方便,發此信位十種心也。此十心之用,互相涉入圓滿成爲一心,名初住發心住。
【心中發明如淨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此第二住。既已依中道發心,則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無雜染也。
將前中道理性妙心,履者由信而實踐也。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心智境地,互相涉知,即智、理契合俱得明了。遊履十方,隨緣不變,得無留礙,名第叁修行住。
【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
此四住生貴住。既經全性起修,故行與佛同,受佛氣分,生于佛家。如中陰身求父母然,與父母冥然相通,故曰陰信冥通,生如來家,名生貴住。
【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此第五方便具足住。既受佛氣分,遊于道胎,親承覺王胤嗣。如人入胎,六根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容貌心相同佛者,謂心、行同佛也。名第六正心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心行既已同佛,于是身口意叁業清淨,故曰身心合成,日益增長。此名第七不退住。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菩薩修因證果,得圓滿報身,十身者報佛所具。依楞嚴經義疏注經卷十五,十身者,聲聞身,緣覺身,菩薩身,如來身,法身,智身,虛空身,業報身,衆生身
,國土身。又如來身自具十種身,菩提身,願身,化身,力身,莊嚴身,威勢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
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第八童真住。
【形成出胎親爲佛子名法王子住。】
此第九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
名灌頂住。】
此第十灌頂住,灌頂受職也。
于此位中,圓斷二執,已除分別俱生種子細分,並兼伏習氣。依賢首宗,習氣較種子爲細。若依唯識,則曰習氣是種子異名。
圓教灌頂住,與終教四加行齊,與頓教十行齊。
此時表以成人,猶世間國王,可以國事分委太子,灌頂受職矣。
【阿難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無量如來妙德。十方隨順名歡喜行。】
此下明十行,初歡喜行。
初行位,圓斷二執分別俱生,現行及種子,更斷習氣一分。與終教初地齊,頓教初回向齊。
灌頂住已成佛子已,複具足無量如來功德,遊行十方,隨順度化衆生,名歡喜行。
【善能利益一切衆生名饒益行。】
十方隨順,度化衆生,能爲一切衆生作利益,名第二饒益行。
【自覺覺他得無違拒名無嗔恨行。】
既能利益衆生,進而自覺覺他,導衆生于佛道。于惡性衆生,無有違拒,名第叁無瞋恨行。
【種類出生窮未來際。叁世平等十方通達名無盡行。】
隨衆生之種類出生而行度化。窮未來際,豎窮也,故曰叁世平等。十方通達者
,橫遍也。橫遍豎窮者,菩薩宏願,無量劫度衆生也。是名第四無盡行。
【一切合同種種法門。得無差誤名離癡亂行。】
合同于一切種種法門,不離佛道,故得無差誤。是第五離癡亂行。
【則于同中顯現群異。一一異相各各見同名善現行。】
同中現異者,由體起用也。一一異相各各見同者,用全歸體也。是名第六善現行。
【如是乃至十方虛空滿足微塵。一一塵中現十方界。現塵現界不相留礙名
無著行。】
全體起用,用全歸體,則一切法無性無礙。虛空無性,不礙微塵。微塵無性,不礙虛空。一塵無性,不礙遍十方,十方無性,不礙在一微塵。如是不相留礙,名第七無著行。
【種種現前鹹是第一波羅蜜多名尊重行。】
如是修于無著行,種種法現前,鹹是第一無礙波羅蜜。是名第八尊重行。
【如是圓融能成十方諸佛軌則名善法行。】
如是圓融無礙,能成十方諸佛軌則,軌則者法也。是名第九善法行。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無爲性本然故名真實行。】
第十真實行。圓教十行位,圓斷習氣十分,與終教十地同,頓教十回向齊。
一一皆是清淨無漏,一真法界而無爲,因爲性本無性故,名第十真實行。
【阿難。是善男子滿足神通成佛事已。純潔精真遠諸留患。當度衆生滅除
度相。回無爲心向涅槃路。名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以下明十回向,初救護一切衆生,離衆生相回向。圓教于此位中,斷習氣十一分,與終教等覺齊,頓教初地齊。
菩薩于此回向位中,度盡無量無數無邊衆生,而不取衆生相,此乃回事向理也
。
【壞其可壞遠離諸離名不壞回向。】
二向者不壞回向,圓教二向,圓斷習氣十二分。與終教妙覺齊,頓教二地齊。
壞者除滅也,除心不除法,故曰壞其可壞。遠離諸離者,一真法界不可分別,可分別者皆是如幻。凡有所離,皆是分別。至無所離,方是一真法界,故遠離諸離
。
一真法界不可壞,不除于法,遠離諸離,皆是回向一真法界,故名不壞回向。
【本覺湛然覺齊佛覺。名等一切佛回向。】
本覺圓滿不動,佛證之而不增,衆生失之而不減。不增不減,故曰湛然。此是第叁等一切佛回向。
【精真發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處回向。】
精真發明者,中道發明也。地如佛地者,始覺如本覺也。既契本覺,則如究竟覺,能盡佛境界,名第四至一切處回向。
【世界如來互相涉入得無罣礙。名無盡功德藏回向。】
世界者法界,如來者法身。換句話說,正報依報互相涉入,同爲一真法界,得無罣礙。名第五無盡功德藏回向。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淨因。依因發揮取涅槃道。名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
同佛地者,同一中道理地也。地中各各生清淨因,謂菩薩萬行雖事有不同,然一道清淨,契于如來密因。依如來密因發揮,取涅槃道。名第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
。
【真根既成十方衆生皆我本性。性圓成就不失衆生。名隨順等觀一切衆生
回向。】
一切衆生是佛法身,故十方衆生皆我本性。何故衆生是佛法身?以衆生無性故
。以故中道法性圓成,不失衆生。名第七隨順等觀一切衆生回向。
【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唯即與離二無所著。名如相回向。】
諸法實相無相,故即一切法,離一切相。然實相無相,無相亦無,故即離二邊無所著。所謂中道者,離邊不住中也。
名第八如相回向(應爲名真如相回向),因爲真如隨緣現諸相,諸相無相是真如也。
【真得所如十方無礙。名無縛解脫回向。】
此第九回向。
中道無二,一真法界無二,真如無二,爲真得所如。無二則無礙,故十方無礙
。名無縛解脫回向。
【性德圓成法界量滅。名法界無量回向。】
此第十回向,圓教于此回向位,圓斷習氣二十分。與頓教十地齊。此時性德圓成,法界無界。以無界故,故曰法界量滅。是名法界無量回向。
【阿難是善男子盡是清淨四十一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
自幹慧地起,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是盡此清淨四十一心,成四種加行。
【即以佛覺用爲己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然其木名爲暖地。】
圓教四加行位,于信住行向位時,已盡地前習氣。今更伏初地習氣。
以佛覺用爲己因心,此大用將出未出。猶如鑽木取火,熱相已現,此火將出未出,欲燃其木。此時名爲暖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虛空下有微礙。名爲頂地
。】
以己因心,踐佛所履。然佛心無住,猶如虛空,故曰若依非依。如登高山,雖身入虛空,然下有微礙。此時名爲頂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爲忍地。】
因心果佛二同,同乎于中道。然此時尚須加功用行,故曰如忍事人,非懷非出
。名爲忍地。
【數量銷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地。】
數量者分別心也,數量銷滅者,即無分別心也。對于迷乎中道,覺乎中道,亦不生分別,故曰二無所目。是名世第一地。
以上自初信以來,終四加行止,名四十四…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