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八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 卷第八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花发生。颠

  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

  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

  洗涤其器后贮甘露云何名为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

  。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如是众生十二类生中,各各具有十二颠倒。十二颠倒者,即动颠倒,欲颠倒,趣颠倒,假颠倒,障颠倒,惑颠倒,影颠倒,痴颠倒,伪颠倒,性颠倒,罔颠倒,杀颠倒。

  犹如捏目,乱花发生者,如圆觉经云,空本无花,瞪目发劳,妄见空花相。本是一月,捏目则妄见第二月。此十二颠倒性亦复如是,众生以虚妄无明故,于毕竟无中,见究竟有,乃成十二颠倒。

  以颠倒故,于是颠倒其妙圆真净明心而成无明妄识。具足如上十二种虚妄乱想

  ,成十二类生。

  汝今修佛三摩地,于这些根本原因,根本乱想,应予除灭。立三种方便渐次,方得除灭。

  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以下便分别说明三种渐次。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

  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

  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

  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

  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

  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淫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

  堕无间狱。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段食,即分段食,入腹变坏资益诸根。古译抟食,团饭而食曰抟食。后以浆汤等不可抟,亦是变坏益根,故改译段食。

  触食,六识对六尘而生喜乐,能资益诸根。鬼神触食,但取其气。

  思食,即意思食,第六意识生希望意,而能资益诸根。亦名禅悦食,以禅思为食。

  识食,以第八识执持诸根,如地狱众生,及无色界中识无边处天等,以识为食

  。

  五种辛菜亦名五荤,有辛臭味之菜也。梵网经云,五辛者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兴渠,中国所无。此五种辛菜,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舐其唇吻。其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者,毁犯禁戒也。赞叹淫怒痴,命终后为魔眷属,福尽堕无间狱。

  永断五辛,是第一修习除其助因。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

  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

  者无有是处。常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

  。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

  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

  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

  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崄。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正性者,生死正业之性也。

  生死正性,若观四弃八弃之文,淫杀盗妄皆为生死正业之性。

  淫欲障道最重,故先言之。佛制比丘以火净食,勿啖生气。生气尚且不啖,何况杀生。饮酒乱性,食肉伤生,故皆戒之。

  欲除生死正业之性,应严持戒律。如是清净人修三摩地,以此父母所生肉身,不须得天眼通,便见十方佛。见佛闻法,得大神通,宿命清净。

  是名第二真修刳其正性。刳,音枯,剖破也。刳其正性者,破其生死正业之性也。

  文中常观淫欲犹如毒蛇,应为「当」观淫欲犹如毒蛇。

  【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

  流逸旋元自归。尘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

  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

  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

  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现业者,六根攀缘六尘造诸现业也。

  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

  即第二渐次中所谓「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如是持清净戒人,既已心无贪淫,则内六根于外六尘,不多流逸。不多流逸者,渐趋调伏也。

  因不流逸,旋元自归。

  既然渐趋调伏,六根不流逸六尘,于是六识心旋归于一性。既然归于一性,一性清净,自然不攀缘六尘。这时根不攀缘于尘,则六根无所偶对。六根无所偶对,则六根清净,根清净则尘清净。根尘清净,则六识清净。根尘识既已清净,于是反流逸而归乎一性,故曰反流全一。六用不行者,六根不贪六尘也。

  根尘识清净,则十方国土皎然清净。因为十方国土,犹如空花,缘生无性,清净平等无碍也。譬如琉璃,内悬明月,净琉璃净明月,皆表无碍也。譬如琉璃表身无碍,内悬明月表心无碍,故曰身心快然。

  妙圆平等者,色不碍空,空不碍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不碍无,无不碍有,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故曰妙圆平等。一切无碍,于是获大安隐。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诸法性相,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空即无量,无量即空。一切如来彻证实智,则于无量知空。一切如来彻证权智,则于空知无量。于无量知空曰密,于空知无量曰圆。如是一切如来正遍知海,清净微妙,皆于如是方便渐次中现。

  无生法忍,依仁王经于七八九地得。仁王经云有五忍,伏忍——三贤位。信忍

  ——初二三地。顺忍——四五六地。无生忍——七八九地。寂灭忍——十地至妙觉

  。今云得无生忍者,表示修因已圆也。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若远言之,则是从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若近言之,则单指违其现业言。随如是方便之发行,安立一切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

  慧。慧性明圆莹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

  接。】

  此以圆教明干慧地,干慧地本系通教之名,此处系借通名圆也。以未会菩提,未得中道理水,故名干慧。据此经文,圆教干慧地,以在信位前故,约当五品弟子位。五品弟子位者,外凡也。未登圣位,心居理外,故谓干慧。五品弟子位者,一

  、随喜品,二、读诵品,三、说法品,四、兼行六度品,五、正行六度品。(见法华经)在十信位以前,由干慧地历四十四心,而入地中,乃至等觉。

  欲爱干枯根境不偶者,即第三渐次中之「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残质者,所余之幻驱也。圆觉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今欲爱干枯,心无贪淫,故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执心虚明,纯是智慧。

  分别我执与俱生我执二种执心,已渐虚明。虚明者,二种执心,已渐不生阻碍也。既已执心无碍,故纯是智慧。

  慧性明圆,莹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仅由欲爱初干,执心无碍纯是智慧,而此慧性无碍故,所以莹十方界。不过此种智慧,仅是欲爱初干,尚未得如来法性水,故名干慧地。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

  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以下言由干慧地心,念念妙契中道第一义,而圆满十信。今先言初信。

  中中流入,犹念念流入,以念念不违中道故。圆妙开敷,以中道法性能圆满成就一切法性,故曰圆妙开敷。

  因为圆教初信位,已能圆伏我法二执。于二执中之我执,已能除其分别俱生现行粗分。以分别俱生我执现行粗分不起故,所以从真妙圆之中道法性,发起大用,非起而起,起而非起,故曰重发真妙。

  妙信常住者,如实信乎中道法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于此妙信,深信不移,故曰妙信常住。

  初信位仅在成信,信乎中道,故妄想灭尽。以深信中道纯真,故名信心住。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

  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此是二信位,以真信中道,明了一切法圆通。一切圆通者,一切法无碍也。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不能为碍。因为于初信位中,已能除其分别与俱生我执现行粗分故

  ,所以阴处界不能为碍。

  以现行粗分不起故,于是于过去未来无数劫,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能现前忆念,无有遗忘。如是菩萨,名念心住。

  一切习气,皆能现前忆念者,系忆念其习气,非忆念其事相也。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妙圆纯真者,了达诸法契入法性体,亦即了达诸法合于中道。

  真精发化者,由体起用也。至此无始来无明习气,化归中道性体,故曰通一精明。唯以中道之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此是第三精进心住。精进心住者,以中道精明进趣真净也。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心精现前者,智慧心明了现前也。故纯以智慧,无有迷惑。此是第四慧心住。

  【执此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此是第五定心住。若依贤首宗,五信位,于圆伏二执中,已除分别俱生二种我执现行细分。与小乘三果,大乘始教五地,大乘终教五住,顿教十信齐等。

  慧心住中,已心精现前纯以智慧,故执持此智慧。执持者,明于此智慧尚属有功用行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