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四▪P3

  ..續本文上一頁爲實,因空花複求空果一般虛妄。而诘問其互相陵滅之義。

  觀性元真,唯妙覺明。

  性者無性無生,畢竟空也。無性隨緣,圓滿成就一切法實性,故曰元真。此即妙覺明心。妙覺明心,即如來藏心,即妙真如性。此妙覺明心無性隨緣,非有而有 ,有而非有。隨緣無性,不無而無,無而不無。無而不無,非有而有,故無不礙有

  。不無而無,有而非有,故有不礙無。妙覺明心者,一心萬法,萬法一心,一切無礙也。

  先非水火者,于妙覺明心中,水火乃因緣生法。因緣生法無性,故曰先非水火

  。雲何複問不兼容呢?

  真妙覺明亦複如是,汝以空明,則有空現……。

  真妙覺明亦複如是者,意即真如隨緣現萬法,萬法無性是真如,此即妙真如性

  。

  汝以空明者,汝以空發明也。汝以空發此真妙覺明,則空隨緣而現。汝以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地水火風各各隨緣而現。如果諸法俱時發明,則一切諸法俱時隨緣而現。雖然諸法俱時隨緣而現,然法隨緣現,悉無自性。諸法無性,即是真如。既然諸法同一真如,雲何互相陵滅互不兼容呢?

  雲何于一真妙覺明,俱時隨緣而現諸法呢?例如一水之中而現日影,若有兩人同觀日影。一人東行,一人西行,則各有日影隨二人去。 

  先無准(准)的者,隨緣而現,法無決定也。所以不應難言,此日是一,雲何分爲西東?既分西東,雲何猶是一日?如是則宛轉虛妄,無可憑據。

  【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于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爲色空周遍法界。是

  故于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衆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佛呼富樓那,汝不識法界緣起,諸法緣起無性,無性本不相礙。竟執色空爲實有,見色則傾奪于空,見空則傾奪于色。不知于如來藏中,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如來藏隨緣現爲色空,色空無性,周遍法界。

  是故于一法界中,妄見風動空澄,日明雲暗。衆生迷悶,背覺合塵。背覺者,違圓成實也。合塵者,起遍計執也。以遍計所執故,致發塵勞,有世間相。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于中一

  爲無量無量爲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

  虛空。于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輪。】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妙明者,如實觀諸法緣起無性,有而非有,非有而有。以緣起無性故,所以不生不滅。

  合如來藏者,合圓成實性也。圓成實性即是無性。無性隨緣,能爲一切法作性

  。故如來藏者,無而不無,不無而無。 

  諸法緣生,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非有者,即是無也。故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

  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

  如來藏者,無性隨緣,周遍法界。故曰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妙覺明者 ,無性隨緣也。

  是故于中,一爲無量,無量爲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一無性,不礙無量;無量無性,不礙于一。此乃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同理可知,小無定性,不礙于大,全小以成大也。大無定性,不礙于小,大即是小也。

  以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小不礙大,大不礙小故。所以不動道場,遍于十方,一身含于十方無盡虛空。猶一月印千江,千江只一月。

  故于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輪。

  寶王者,佛也。寶王剎者,佛國土也。即叁千大千世界。轉大*輪者,弘化十方也。

  【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

  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

  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

  非滅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屍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剌若

  非波羅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羅诃叁耶叁菩。非大涅槃非常

  非樂非我非淨。】

  滅塵合覺者,滅遍計執,合圓成實也。圓成實性,無性爲性,無性隨緣成一切法,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如來藏本妙圓心,以無定性故,所以非一切。非一切者,簡情也。簡別凡情故 ,乃非心非空,非四大,非六根,非六塵,非六識,非十二因緣,非四谛,非智非得,非六度,非怛闼阿竭(如來),非阿羅诃(應供),非叁耶叁菩(正遍知),非大涅槃,非涅槃四德。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

  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屍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剌若即波羅蜜多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羅诃叁耶叁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

  淨。】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以如是俱非一切法故,即是如來藏元明心妙。以隨緣無性故,所以照而常寂。

  照而常寂,即是寂而常照,以常照故常寂,以常寂故常照。圓成實隨緣,即依他起,依他起無性,即圓成實。

  所以非一切,便是即一切。非一切在乎簡情,即一切在乎顯正。

  所以即心即空,即四大,即六根,即六塵,即六識,即十二因緣,即四谛,即智即得,即六度,即如來應供正遍知,即大涅槃,即涅槃四德。

  【以是即俱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以是即俱世出世故,應爲以是「俱即」世出世故。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上文言「以是俱非世出世故」是如來藏中一法不立。今言「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是如來藏中一法不舍。

  非一切法是真谛,即一切法是俗谛。離即離非,是如來藏中雙遮真俗二谛。是即非即,是如來藏中雙照真俗二谛。是即非即,應作是即是非即解,便易明了。

  【如何世間叁有衆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

  用世語言入佛知見。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叁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叁界也。叁界內爲世間,出叁界爲出世間。聲聞緣覺不生叁界內,故曰出世間。

  爲何凡夫小乘,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所知心者,有所得心也。畢竟空無所有不可住不可得,爲如來無上菩提。凡夫二乘,皆以有所得心測度于佛也。

  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世語言者,取相有住也。佛具足一切智共二乘,具道種智共菩薩,具一切種智不共叁乘,是爲佛知。佛具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是爲佛見。故佛知見者,圓融無礙也。以世語言取相住著,欲入佛圓融無礙知見,不可得也。

  譬如琴瑟下,是譬喻雖有妙法,須妙智能方能契合也。

  【汝與衆生亦複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

  塵勞先起。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爲足。】

  汝與衆生之寶覺真心,各皆圓滿與佛無異。只爲汝等以有所得心自爲障礙,致寶覺真心,不能圓顯。

  海印發光,謂海印叁昧也,亦即首楞嚴叁昧。佛于空知無量,曰海印叁昧。佛于無量知空,曰華嚴叁昧。

  汝暫舉心下,佛責富樓那不發無上菩提心也。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

  在輪回。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敢問如來一

  切衆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富樓那先行自責,然後求佛開示。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余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複問汝汝豈不聞

  。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于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

  頭不見面目。以爲魑魅無狀狂走。于意雲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佛以事實說明。當時有演若達多者,見鏡中頭眉目可見。以眼不見眼故,離鏡則不能自見其頭,是故驚怪。此譬喻說明,富樓那雖不能見寶覺真心,而寶覺真心未曾失也。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爲妄雲何有

  因。若有所因雲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曆塵劫雖佛發

  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爲

  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富樓那回答說,演若達多,心狂虛妄不實所致,更無他因。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

  此妙覺真心,本來明圓,本來圓明。明圓者,常照常寂也。圓明者,常寂常照也。常照常寂,遍滿十方不動當處。常寂常照,不動當處遍滿十方。 

  既稱爲妄,雲何有因?

  汝言以無始妄想,久在輪回,問我一切衆生何因有妄。須知妄則非爲實有,實有則不名爲妄。既然妄非實有,雲何有因?若有所因,雲何名妄?

  汝等系因妄想,虛妄展轉相因也。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

  這種虛妄迷惑之因,因爲虛妄迷惑而有,非是真實。如果識知此迷純屬虛妄而無因,便知虛妄無有所依了。此虛妄迷惑,尚無有生,雲何有滅?于是可知,若人起心滅妄便是妄也。

  得菩提者,猶如覺醒之人說夢中事。佛雖說虛妄,非謂虛妄實有也。縱聰明人 ,欲何因緣能取得夢中之物?

  【況複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

  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爲在。汝但不隨分

  別世間。業果衆生叁種相續。叁緣斷故叁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

  今複引演若達多喻,意謂妄本無生無因,縱迷而真心不失也。

  若能不隨分別執著世間相續,衆生相續,業果相續,則狂妄自歇,妄息即覺。勝淨明心,本來周遍法界湛寂…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