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五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五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

  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複如是。從無

  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爲出家。猶隔日瘧。唯願

  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雲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衆生。得

  免輪不落叁有。作是語已普及大衆。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伫佛如來無

  上開示。】

  第二義門者,即佛所說二決定義中之第二義也。第一義者,應當審觀因地發心

  ,與果地覺,爲同爲異;第二義者,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

  阿難雖聞第二義,猶不知雲何是結,雲何解結。

  猶隔日瘧,猶未痊愈也。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會中諸有學者。亦爲未來一切衆生。爲出世因

  作將來眼。以閻浮檀紫光金手摩阿難頂。實時十方普佛世界六種振動。

  微塵如來住世界者。各有寶光從其頂出。其光同時于彼世界。來祇陀林

  灌如來頂。是諸大衆得未曾有。于是阿難及諸大衆俱聞十方微塵如來。

  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

  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複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登安樂解脫寂靜妙常。

  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作將來眼者,欲令未來一切衆生,見道得解脫也。

  六種振動,應爲六種震動。

  十方如來,異口同音者,表佛佛道同也。

  結解唯在六根,悟六根無自性則解,執六根有自性則結縛。色無自性,不礙即空,空無自性,不礙即色,此是解也。若執定有色定有空,此是結也。本是一法,迷悟不同而已。

  【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雲何令我生死輪回安樂妙常。同

  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花。阿

  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于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

  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雲何是中更容他物。】

  阿難聞法,心猶未明。雲何生死輪回,與安樂妙常,同是六根呢?

  佛言根塵同源,縛脫無二。

  無論根、塵、縛、脫等一切法,唯是一心,故曰根塵同源縛脫無二。以唯是一心故,故生死、妙常,同是六根。所謂一心隨緣現六根,六根無性歸心源。

  識性虛妄,猶如空花者,非實也。

  一心現有相分,一心複起見分取著自心所現之相分,以故而有六識心。所以說識性虛妄,猶如空花。

  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于交蘆。

  既然自心現相,複以自心所現的見分取著,故相見二分,起必依他,無有自性

  。見分依相分而有,相分依見分而有。交蘆者,猶叁枝蘆草交叉而立,缺一則傾也

  。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知見者,猶覺明也。知見、覺明,即是真性即是一心。如果于法執著爲有,便是另立知見,此即無明本。如果于真性一心中,如實知一切法皆悉無性,不執著虛妄法爲實有,不別立知見,一念不生,斯即涅槃。

  無漏真淨,雲何是中,更容他物?

  無漏真淨者,一心也。一真法界也。雖雲根塵,不過是一心,一真法界也。是中豈容他物?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真性有爲空 緣生故如幻 無爲無起滅 不實如空花】

  真性者,一心也,一真法界也。于中圓滿清淨,不立一法。故有爲法無爲法俱空。有爲法者,緣生無性,無性故空。所以說真性有爲空,緣生故如幻。 

  無爲無起滅,不實如空花。

  無起滅者,無生滅也。無爲法無生,無生即無其法。若有無爲法,即是有爲,不得謂無爲。無爲法既無,故曰不實如空花。

  【言妄顯諸真 妄真同二妄 猶非真非真 雲何見所見】

  說妄者,旨在顯諸真也。爲顯于真,故而說妄。非謂妄是無,真是有也。事實上妄無自性,真亦無自性,同是一真法界,故妄真同二妄。

  猶自非「真」「非真」。意謂不是真,亦不是非真。既然不是真,亦不是非真

  ,雲何能見其所見呢?

  【中間無實性 是故若交蘆 結解同所因 聖凡無二路 

  汝觀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無明 發明便解脫】

  中間無實性者,妄無自性,真亦無自性。妄因真得名,真以妄立稱。相依而有

  ,性同交蘆。

  結與解同是一真法界,聖與凡亦同一真法界,故曰結解同所因,聖凡無二路。

  汝觀交蘆中之性,相依而成立。但此成立之性,非空亦非有。若謂成立之性是空,爲何現前眼見蘆草相交而立?若謂成立之性是有,爲何單獨一根蘆草不能站立

  ?故曰空有二俱非。

  此中之道理,迷晦者即是無明,發明覺悟者便得解脫。故非是有妄有真,只不過覺迷不同而已。

  【解結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選擇圓通 入流成正覺】

  法生次第,由深至淺由細至粗。修治次第,由淺至深由粗至細。今解結是修治次第,由淺至深由粗至細,故曰六解一亡。

  六者六根,一者一性。法生次第一性生六根,修治次第,解六根複一性。雲何一亡?一性者無性也,複一性即是達無性也。六結若解,則眼無見結,耳無聞結,鼻無嗅結,舌無味結,身無觸結,意無念結。一性若離見聞嗅味觸念,便無自性。經雲,色是變壞相,如來如實知爲一相,所謂無相;受是領納相,如來如實知爲一相,所謂無相。乃至一切法,如來如實知爲一相,所謂無相。故六解一亡者,六根既解,一性亦無也。 

  于六根中,選擇圓通根而修,一旦入法性流,便可成正覺也。菩薩入法性流者

  ,便是分證成佛位。

  【陀那微細識 習氣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開演】 

  阿陀那識,阿賴耶識之別名,譯曰執持。解深密經雲:「阿陀那識甚微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故偈雲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雲何立】

  自心變現相分,複以自心所變現之見分取著之,故曰自心取自心。以致本來非幻之妙覺,成爲見相二分之幻法。

  不取者,心不住于相也。如果心不住于相,則非幻尚不可得,何況如幻之法?故曰幻法雲何立?

  【是名妙蓮華 金剛王寶覺 如幻叁摩提 彈指超無學 此阿毗達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門】

  妙蓮華,喻一乘佛法也。

  金剛王寶覺,喻其智堅固明利也。

  如幻叁摩提者,如幻叁昧也。

  彈指超無學,速得成佛也。無學略有叁種,約小乘言,叁果以前爲有學,四果名無學。大乘中約因言,七地以前爲有學,八地以上爲無學。大乘中約果言,等覺以前均名有學,唯佛一人獨稱無學。

  阿毗達磨,此雲無比法。

  十方薄伽梵,十方諸佛也。十方諸佛皆以如幻叁昧,成無上覺,故曰一路涅槃門。

  【于是阿難及諸大衆。聞佛如來無上慈誨祇夜伽陀。雜糅精瑩妙理清徹。

  心目開明歎未曾有。阿難合掌頂禮白佛。我今聞佛無遮大悲。性淨妙常

  真實法句。心猶未達六解一亡舒結倫次。惟垂大慈再愍斯會及與將來。

  施以法音洗滌沈垢。】

  祇夜者,譯爲重頌。伽陀者,譯爲孤起頌。

  雜糅精瑩,謂能顯之文,深淺並出。妙理清徹,謂所顯之理,了義究竟。

  心目開明,知見明朗也。

  無遮大悲,平等法施也。

  阿難猶祈開示,六解一亡之理。

  【實時如來于師子座。整涅槃僧斂僧伽梨。覽七寶機引手于機。取劫波羅

  天所奉花巾。于大衆前绾成一結。示阿難言此名何等。阿難大衆俱白佛

  言此名爲結。于是如來绾疊花巾又成一結。重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

  衆又白佛言此亦名結。如是倫次绾疊花巾。總成六結一一結成。皆取手

  中所成之結。持問阿難此名何等。阿難大衆亦複如是。次第酬佛此名爲

  結。】

  涅槃僧,僧衆所著內衣,即下裙也。僧伽黎,即大衣也。

  覽七寶機,應爲攬七寶機。

  劫波羅天,即夜摩天。

  一巾六結者,用喻一性六根。根雖爲六,性原是一。

  【佛告阿難我初绾巾汝名爲結。此疊花巾先實一條。第二第叁雲何汝曹複

  名爲結。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寶疊花緝績成巾。雖本一體如我思惟。如

  來一绾得一結名。若百绾成終名百結。何況此巾秖有六結。終不至七亦

  不停五。雲何如來秖許初時。第二第叁不名爲結。】

  阿難執著一巾有六結,猶一性結成六根也。

  【佛告阿難此寶花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條。我六绾時名有六結。汝審觀察

  巾體是同因結有異。】

  用喻元是一性,因六根結縛而有異也。

  【于意雲何初绾結成名爲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結生。吾今欲將第六結名成

  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結若存。斯第六名終非第一。縱我曆生盡其明辯

  。如何令是六結亂名。】

  此喻六根結縛既成,終成差別。例如眼不能聽,耳不能見等。猶一巾成六結,第六終不名第一。

  【佛言六結不同。循顧本因一巾所造。令其雜亂終不得成。則汝六根亦複

  如是。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六結是一巾所成,一巾是同,六結是異。猶一性結成六根,一性是同,六根是異。故曰于畢竟同中,生畢竟異。

  【佛告阿難汝必嫌此六結另其不成。願樂一成複雲何得。阿難言此結若存

  。是非鋒起于中自生。此結非彼彼結非此。如來今日若總解除。結若不

  生則無彼此。尚不名一六雲何成。】

  嫌者嫌惡也,厭棄也。佛言汝若厭惡此六結,欲其不成,願樂其恢複一巾原狀

  ,如何能得到呢?

  阿難答言,欲複一巾,須解六結。此六結若存,彼此是非鋒起,此結非彼結,彼結非此結。

  既然一巾成六結…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