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五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
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
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唯愿
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
免轮不落三有。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
上开示。】
第二义门者,即佛所说二决定义中之第二义也。第一义者,应当审观因地发心
,与果地觉,为同为异;第二义者,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阿难虽闻第二义,犹不知云何是结,云何解结。
犹隔日疟,犹未痊愈也。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
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光金手摩阿难顶。实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振动。
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
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
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
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登安乐解脱寂静妙常。
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作将来眼者,欲令未来一切众生,见道得解脱也。
六种振动,应为六种震动。
十方如来,异口同音者,表佛佛道同也。
结解唯在六根,悟六根无自性则解,执六根有自性则结缚。色无自性,不碍即空,空无自性,不碍即色,此是解也。若执定有色定有空,此是结也。本是一法,迷悟不同而已。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
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花。阿
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
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阿难闻法,心犹未明。云何生死轮回,与安乐妙常,同是六根呢?
佛言根尘同源,缚脱无二。
无论根、尘、缚、脱等一切法,唯是一心,故曰根尘同源缚脱无二。以唯是一心故,故生死、妙常,同是六根。所谓一心随缘现六根,六根无性归心源。
识性虚妄,犹如空花者,非实也。
一心现有相分,一心复起见分取着自心所现之相分,以故而有六识心。所以说识性虚妄,犹如空花。
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
既然自心现相,复以自心所现的见分取着,故相见二分,起必依他,无有自性
。见分依相分而有,相分依见分而有。交芦者,犹三枝芦草交叉而立,缺一则倾也
。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知见者,犹觉明也。知见、觉明,即是真性即是一心。如果于法执着为有,便是另立知见,此即无明本。如果于真性一心中,如实知一切法皆悉无性,不执着虚妄法为实有,不别立知见,一念不生,斯即涅槃。
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无漏真净者,一心也。一真法界也。虽云根尘,不过是一心,一真法界也。是中岂容他物?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真性有为空 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 不实如空花】
真性者,一心也,一真法界也。于中圆满清净,不立一法。故有为法无为法俱空。有为法者,缘生无性,无性故空。所以说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花。
无起灭者,无生灭也。无为法无生,无生即无其法。若有无为法,即是有为,不得谓无为。无为法既无,故曰不实如空花。
【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 云何见所见】
说妄者,旨在显诸真也。为显于真,故而说妄。非谓妄是无,真是有也。事实上妄无自性,真亦无自性,同是一真法界,故妄真同二妄。
犹自非「真」「非真」。意谓不是真,亦不是非真。既然不是真,亦不是非真
,云何能见其所见呢?
【中间无实性 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 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 发明便解脱】
中间无实性者,妄无自性,真亦无自性。妄因真得名,真以妄立称。相依而有
,性同交芦。
结与解同是一真法界,圣与凡亦同一真法界,故曰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芦中之性,相依而成立。但此成立之性,非空亦非有。若谓成立之性是空,为何现前眼见芦草相交而立?若谓成立之性是有,为何单独一根芦草不能站立
?故曰空有二俱非。
此中之道理,迷晦者即是无明,发明觉悟者便得解脱。故非是有妄有真,只不过觉迷不同而已。
【解结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 入流成正觉】
法生次第,由深至浅由细至粗。修治次第,由浅至深由粗至细。今解结是修治次第,由浅至深由粗至细,故曰六解一亡。
六者六根,一者一性。法生次第一性生六根,修治次第,解六根复一性。云何一亡?一性者无性也,复一性即是达无性也。六结若解,则眼无见结,耳无闻结,鼻无嗅结,舌无味结,身无触结,意无念结。一性若离见闻嗅味触念,便无自性。经云,色是变坏相,如来如实知为一相,所谓无相;受是领纳相,如来如实知为一相,所谓无相。乃至一切法,如来如实知为一相,所谓无相。故六解一亡者,六根既解,一性亦无也。
于六根中,选择圆通根而修,一旦入法性流,便可成正觉也。菩萨入法性流者
,便是分证成佛位。
【陀那微细识 习气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阿陀那识,阿赖耶识之别名,译曰执持。解深密经云:「阿陀那识甚微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故偈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自心变现相分,复以自心所变现之见分取着之,故曰自心取自心。以致本来非幻之妙觉,成为见相二分之幻法。
不取者,心不住于相也。如果心不住于相,则非幻尚不可得,何况如幻之法?故曰幻法云何立?
【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 此阿毗达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妙莲华,喻一乘佛法也。
金刚王宝觉,喻其智坚固明利也。
如幻三摩提者,如幻三昧也。
弹指超无学,速得成佛也。无学略有三种,约小乘言,三果以前为有学,四果名无学。大乘中约因言,七地以前为有学,八地以上为无学。大乘中约果言,等觉以前均名有学,唯佛一人独称无学。
阿毗达磨,此云无比法。
十方薄伽梵,十方诸佛也。十方诸佛皆以如幻三昧,成无上觉,故曰一路涅槃门。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闻佛如来无上慈诲祇夜伽陀。杂糅精莹妙理清彻。
心目开明叹未曾有。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
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
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祇夜者,译为重颂。伽陀者,译为孤起颂。
杂糅精莹,谓能显之文,深浅并出。妙理清彻,谓所显之理,了义究竟。
心目开明,知见明朗也。
无遮大悲,平等法施也。
阿难犹祈开示,六解一亡之理。
【实时如来于师子座。整涅槃僧敛僧伽梨。览七宝机引手于机。取劫波罗
天所奉花巾。于大众前绾成一结。示阿难言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俱白佛
言此名为结。于是如来绾叠花巾又成一结。重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
众又白佛言此亦名结。如是伦次绾叠花巾。总成六结一一结成。皆取手
中所成之结。持问阿难此名何等。阿难大众亦复如是。次第酬佛此名为
结。】
涅槃僧,僧众所着内衣,即下裙也。僧伽黎,即大衣也。
览七宝机,应为揽七宝机。
劫波罗天,即夜摩天。
一巾六结者,用喻一性六根。根虽为六,性原是一。
【佛告阿难我初绾巾汝名为结。此叠花巾先实一条。第二第三云何汝曹复
名为结。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宝叠花缉绩成巾。虽本一体如我思惟。如
来一绾得一结名。若百绾成终名百结。何况此巾秖有六结。终不至七亦
不停五。云何如来秖许初时。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阿难执着一巾有六结,犹一性结成六根也。
【佛告阿难此宝花巾。汝知此巾元止一条。我六绾时名有六结。汝审观察
巾体是同因结有异。】
用喻元是一性,因六根结缚而有异也。
【于意云何初绾结成名为第一。如是乃至第六结生。吾今欲将第六结名成
第一不。不也世尊。六结若存。斯第六名终非第一。纵我历生尽其明辩
。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此喻六根结缚既成,终成差别。例如眼不能听,耳不能见等。犹一巾成六结,第六终不名第一。
【佛言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则汝六根亦复
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六结是一巾所成,一巾是同,六结是异。犹一性结成六根,一性是同,六根是异。故曰于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佛告阿难汝必嫌此六结另其不成。愿乐一成复云何得。阿难言此结若存
。是非锋起于中自生。此结非彼彼结非此。如来今日若总解除。结若不
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
嫌者嫌恶也,厌弃也。佛言汝若厌恶此六结,欲其不成,愿乐其恢复一巾原状
,如何能得到呢?
阿难答言,欲复一巾,须解六结。此六结若存,彼此是非锋起,此结非彼结,彼结非此结。
既然一巾成六结…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