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自心性。以致惑爲此心,定在色身之內。
不知色身,外泊(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
衆生迷惑,不知內之身心,外及山河虛空大地,唯是一心所造,無實體性。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爲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
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如來說爲可憐愍者。】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而棄之,唯取一浮漚體,執著認爲是全潮。浮漚者,水上泡也。棄大海而不顧,認一水泡爲大海也。全潮者,形容大海也。于此可見譯筆之美妙。
瀛渤,皆海之異名。
最後責之曰,汝等皆是迷背之人。譬如我手無倒正,卻認爲我垂手爲倒。故如來說爲可憐愍者。
【阿難承佛悲救深誨。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雖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
元所圓滿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現說法音。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
未敢認爲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阿難自言,雖承佛開示,從佛言語上解悟真心,知此真心,根本圓滿不動。而我雖解悟佛所說法音,現以六塵緣影心,允所瞻仰。允所瞻仰者,實以緣心瞻仰于佛也。意思是說,雖解悟佛所說法音,但事實上還是以六塵緣影心,從佛言語上解知。徒知言語相,不知真心。
所以徒然了解此真心,但未敢認爲是自己本元心地。願佛哀愍,宣示圓音,拔我疑根,歸無上道。
【佛告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
彼人因指當應看月。若複觀指以爲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
何以故。以所標指爲明月故。豈唯亡指。亦複不識明之與暗。何以故。
即以指體爲月明性。明暗二性無所了故。汝亦如是。】
佛告阿難,汝等還是以六塵緣影心聽法,此法亦成爲所緣矣。既成所緣,便不得法性。
譬如以手指月,意在令汝等見月。汝卻觀指,以爲指是月體。此人不但亡失月體,同時亦亡失其指。因爲誤以指爲月,所以亡失其指。
不但亡失其指,亦複不知明暗。因爲以指爲月,于明暗性無所了故。
汝阿難亦複如是。我以言音示汝真心,汝不悟真心,卻執我言音爲汝真心。豈非如同不因指見月,卻認指爲月嗎?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爲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譬如有客寄
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爲亭主。此亦如是若
真。汝心則無所去。雲何離聲無分別性。斯則豈唯聲分別心。分別我容
離諸色相無分別性。】
佛言汝若以能分別我說法音聲的,爲汝真心,則汝此心,應離所分別之聲塵,別有能分別性。而事實上若離所分別之聲塵,便無能分別之分別性,可見非汝真心了。
譬如以下,舉喻說明。旅亭者,客店也。掌亭人,客店主人也。此喻說明,客去主自留也。
汝阿難亦複如是,分別緣影心若真是汝心,則應無所去。但事實上,若離聲塵 ,便無汝能分別性。豈唯分別聲塵的緣心如此,分別色塵的緣心,亦是離色塵而無分別性也。
由此可知,六塵緣影心,皆是離六塵而無分別性。
【如是乃至分別都無非色非空。拘舍離等昧爲冥谛離諸法緣無分別性。則
汝心性各有所還雲何爲主。】
緣心分別,依六塵而有。此分別性若歸還于六塵,則分別性便無,故曰如是乃至分別性都無。乃至非色非空。若謂其爲色,然緣起之色性空,故曰非色。若謂其爲空,然無性隨緣成色,故曰非空。
拘舍離,外道名。修禅得五神通,前後知八萬劫內事。八萬劫外,昧然不知。故立爲冥谛,以爲萬物之本源。
此分別緣心,離塵都無,拘舍離外道昧爲冥谛。若離諸法塵緣,則汝分別性,應歸色者還于色,應歸聲者還于聲,應歸香味觸法者還于香味觸法。則汝分別心性 ,各有所還,雲何爲主?
【阿難言若我心性各有所還。則如來說妙明元心雲何無還。惟垂哀愍爲我
宣說。】
阿難問言,若我分別緣心各有所還,則如來所說之妙明元心──真心,爲何無還呢?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汝應谛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佛告阿難,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諸法皆依他起,因緣而有。因緣有故,無有自性。即此無性爲性,隨緣能成諸法性相。故此無性之性,稱爲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雖是虛妄,然體即無性,無性爲性即圓成實性。故依他起性雖假,而是有體施設假。
故依他起性,猶第二月。汝阿難見我之見精明元,雖非汝妙精明心,然系由妙精明心所起之用。用不離體,故如第二月。非如水中之月影,水中月影完全無實體也。
汝應留神聽,今當示汝無所還地。
【阿難此大講堂洞開東方。日輪升天則有明耀。中夜黑月雲霧晦暝則複昏
暗。戶牖之隙則複見通。牆宇之間則複觀擁。分別之處則複見緣。頑虛
之中遍是空性。之象則纡昏塵。澄霁斂氛又觀清淨。阿難汝鹹看此
諸變化相。吾今各還本所因處。雲何本因。阿難此諸變化明還日輪。何
以故。無日不明明因屬日。是故還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擁還牆宇。緣
還分別頑虛還空。還塵清明還霁。則諸世間一切所有不出斯類。汝
見八種見精明性當欲誰還。何以故。若還于明。則不明時無複見暗。雖
明暗等種種差別見無差別。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則
知汝心本妙明淨。汝自迷悶喪本受輪。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來名
可憐愍。】
佛舉事例以明,示無所還地。
黑月者,十六日至叁十日爲黑月。初一日至十五日爲白月。
牆宇之間,則複觀擁,應爲壅字。
郁者,塵氣也。
明還于日,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牆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郁還塵 ,清明還霁,則汝見精明性無所還處。
見精明性若還于明,當不見暗;若還于通,當不見壅……。雖然明暗等有種種差別,而汝之見無有差別。諸可還者自然非汝,無所還者非汝而誰?
所以汝之真心本淨,汝妄自迷悶,喪失本元真心,受諸輪回。
【阿難言我雖識此見性無還。雲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難雖聞佛開示,猶未徹底領會。故問雲何得知此無還的見性,是我真性?
【佛告阿難吾今問汝。今汝未得無漏清淨。承佛神力見于初禅得無障礙。
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
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衆生洞視不過分寸。阿難且吾與汝觀四天
王所住宮殿。中間遍覽水陸空行。雖有昏明種種形像。無非前塵分別留
礙。汝應于此分別自他。今吾將汝擇于見中。誰是我體誰爲物象。阿難
極汝見源。從日月宮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觀。雖種種光亦物非汝
。漸漸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木山川。草芥人畜鹹物非汝。】
佛以凡所見相,皆是物非我的道理,舉例說明。
佛告阿難,汝見初禅,阿那律見閻浮提,諸菩薩見百千世界,十方如來見微塵清淨國土,衆生見分寸之地。乃至阿難,我與汝同見四王天宮殿。以及中間所見水陸空行等,無非前塵分別留礙之緣相。此已指出所見一切,皆是物非真心了。
阿難!汝應于此分別自他物我。當知極汝所見,從日月宮起,皆是物非汝。乃至七金山,亦是物非汝。更觀雲騰鳥飛,風動塵起,樹林山川,草芥人畜等,皆是物非汝。這不是將物、我,分辨得很清楚嗎?
【阿難是諸近遠諸有物性。雖複差殊同汝見精清淨所矚。則諸物類自有差
別見性無殊。此精妙明誠汝見性。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若同見
者名爲見吾。吾不見時何不見吾不見之處。】
佛明見非是物,物非是我的道理。
遠近諸物雖有差別,同爲汝見所見,是知汝見無有差別也。
若見是「物」,亦當被汝所見。或者汝言,汝與我同見于物,所以于物便可見我之見。因爲我見既緣于物,故汝見物時,便是見我見。那麼我不見時,汝何不見我之不見呢?因爲汝既認我之見是物,被汝所見。即應我之不見亦是物,亦應被汝所見也。
【若見不見自然非彼不見之相。若不見吾不見之地。自然非物雲何非汝。】
汝若能見我之不見,我之不見既被汝所見,自然非是不見之相。若汝不能見我之不見,自然亦不能見我之見。如此說來,見自然非物。非物即汝,雲何非汝呢?
【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體性紛雜則汝與我。並諸世間
不成安立。阿難若汝見時是汝非我。見性周遍非汝而誰。雲何自疑汝之
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實。】
此是縱破,假使見即是物的話,則汝見物時,物亦能見汝。本來人能見物,物不能見人。若物亦能見人,則物與人,體性紛雜。勢必物與人體性不分,如果那樣 ,則汝與我,並諸世間皆不成安立,以體性紛雜故。
阿難當知,當汝見時,是汝見非是我見。汝之見性,周遍于一切物,非汝而誰
?事實顯然,雲何自疑不是汝之真性?
性汝不真,取我求實者,謂汝竟不承認見是汝真性,反取著我的言語求實呢?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性必我非余。我與如來觀四天王勝藏寶殿居日
月宮。此見周圓遍娑婆國。退歸精舍只見伽藍。清心戶堂但瞻檐庑。世
尊此見如是。其體本來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滿一室。爲複此見縮大爲
小。爲當牆宇夾令斷絕。我今不知斯義所在。願垂弘慈爲我敷演。】
四天王天在須彌山腹,日月宮亦在須彌山腹,故曰觀四天王寶殿,居日月宮。
此見由遠而近,退歸精舍,只見伽藍。再退而觀之,清心戶堂,但瞻檐庑。今在室中,唯見一室。
世尊!此見有遠有近,是此見縮大爲小呢?抑爲牆宇夾斷呢?
【佛告阿難一切世…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