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二▪P3

  ..續本文上一頁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

  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複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爲複定方爲不定方。

  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應不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

  義所在。義性如是雲何爲在。】

  一切世間大小內外,遠近長短等相,皆前塵隨緣而現。相隨緣現,無性皆空,雲何可說定有所在?

  所以佛告阿難,一切世間大小內外等事業,各屬前塵。並舉譬喻說明,譬喻觀文自明,勿須解釋。

  既然一切法義性如是,隨緣無性,無性隨緣,雲何定有所在呢?是知見性無性 ,無性隨緣。隨緣見遠近大小內外,而隨緣無性,非定有所在。

  【阿難若複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虛空方相所

  在。若如汝問入室之時。縮見令小仰觀日時。汝豈挽見齊于日面。若築

  牆宇能夾見斷。穿爲小窦甯無窦。是義不然。】

  佛示阿難,只要除去塵相,自然空性圓融也。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性。若著于塵相,即失法性。

  例如除去器具之方,空體無性,本來無方。不應說言器方既除,更除去虛空方相所在。虛空者,無性隨緣而現相,隨緣現相而無性也。汝見亦如是,隨緣見大小內外而無性也。

  若如汝所說,入室則縮見令小,仰觀日時,豈是汝挽引汝見齊于日面嗎?若牆宇夾斷汝見,如果穿小窦穴,豈是將已斷之見,更加接續嗎?當知汝見之體,隨緣無性,汝見之用,無性隨緣所致也。

  甯無窦,應爲甯無「續」。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迷己爲物。失于本心爲物所轉。故于是中觀大觀小。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一切衆生迷己爲物者,執相失性也。故失于本心,爲物所轉。若能不迷,便能轉物。所謂覺時人轉法,迷時法轉人。

  若能轉物,則覺與佛同。便能身心圓明,不動道場,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雲何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因爲一毛端之虛空,與十方國土之虛空,同是一虛空也。如來徹證徹覺,故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此見精必我妙性。令此妙性現在我前。見必我真。

  我今身心複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若實我心

  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惟垂大慈開

  發未悟。】

  「令」此妙性,現在我前。應爲「今」此妙性,現在我前。

  阿難言,今此見精,既然可遠可近可大可小,自然現在我前。若此現前的見精 ,必爲真我的話,那麼我今身心複爲何物?

  而今身心,分別有實,彼見無別分辨我身。

  我之身心,現在實有能分別之用,故曰分別有實。彼現在我前之見精,卻不能分辨我身。

  若實我心,令我今見,見性實我,而身非我。何殊如來先所難言,物能見我?

  如果現在我面前的見精,實是我之真心,而此見精既現在我前,令我今見。若此令我所見的見精,實是我的話,那麼現在的身,便不是我了。如此說來,豈非和如來先所責備我言「物能見我」何異呢?

  惟垂大慈,開發未悟。

  【佛告阿難今汝所言。見在汝前是義非實。若實汝前汝實見者。則此見精

  既有方所非無指示。且今與汝坐祇陀林。遍觀林渠及與殿堂。上至日月

  前對恒河。汝今于我師子座前。舉手指陳是種種相。陰者是林明者是日

  。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樹纖毫大小雖殊。但可有形無不指著

  。若必有見現在汝前。汝應以手確實指陳何者是見。阿難當知若空是見

  。既已成見何者是空。若物是見。既已是見何者爲物。汝可微細披剝萬

  象。析出精明淨妙見元指陳示我。同彼諸物分明無惑。】

  佛告阿難,汝謂見精現在汝前,是義非實。因爲凡現在汝前者,汝皆可指陳其所在。若「見」現在汝前,當然汝亦應指陳其所在。

  且今與汝坐祇陀林下,是舉例說明。凡林渠殿堂,日月恒河等,凡現在前者,皆能指示其處所。若此見亦現在汝前,汝亦應確實指出,何者是見。 

  凡能指陳者,皆物非見。汝可據理微細披剝分析萬象,析出精明淨妙之見性,指陳令我得見。亦如指陳現前之諸物相一樣,分明而不迷惑。

  【阿難言我今于此重閣講堂。遠洎恒河上觀日月。舉手所指縱目所觀。指

  皆是物無是見者。世尊如佛所說。況我有漏初學聲聞。乃至菩薩亦不能

  于萬物象前剖出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阿難言,我今于此重閣講堂,遠及恒河乃至日月,凡所指示凡所見者,無不是物,而無有是見。此明即一切物,非見也。

  接著又說,但是,不僅我初果人不能于萬物前剖析出精見,甚至諸菩薩亦不能于萬物前分析出精見。因爲此見,非是離一切物別有自性。此明離一切物,非見也

  。佛印可曰,如是如是,此見非即物有,亦非離物有。

  何故此見非即物有,非離物有?因爲見以無性爲性,以無性故,所以非即物有 ,亦非離物有。「見」與「物」,皆因緣有,而非自性有。因緣即無性,無性隨緣

  。是故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有而非有,是隨緣無性。非有而有,是無性隨緣。一切物相,隨緣無相是爲實相。見性隨緣無住方爲真心。以無住心契無相法,是爲一真法界。

  【佛複告阿難。如汝所言無有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是物之

  中無是見者。】

  佛複告阿難,既然無精見離一切物,別有自性。則汝所指者皆是物,而此物中 ,無有是「見」者。言物中無見也。

  【今複告汝汝與如來。坐祇陀林更觀林苑。乃至日月種種象殊。必無見精

  受汝所指。汝又發明此諸物中何者非見。阿難言我實遍見此祇陀林。不

  知是中何者非見何以故若樹非見雲何見樹。若樹即見複雲何樹。如是乃

  至若空非見。雲何爲空。若空即見複雲何空。我又思惟是萬象中。微細

  發明無非見者。佛言如是如是。】

  此言物中無非見也。佛言汝既知一切物中,無有見精受汝指示。汝再試言,此諸物中,何處是非見?

  阿難答言,如我思惟,萬象之中,無非見。如果樹是非見,雲何我能見樹?如果樹即是見,樹既成見,雲何爲樹?據理而言,如果空是非見,雲何我能見空?如果空即是見,空既成見,雲何名空?所以見之與物,不即不離。佛印可曰,如是如是。

  文中「若空非見,雲何爲空?」應爲雲何「見」空。

  何故見之與物,不即不離?因爲一法界故,第一義中無分別故。

  【于是大衆非無學者。聞佛此言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

  非無學者,指有學人也。此處無學,泛指叁乘無學言。叁乘有學,以不知一法界不見一法界故,聞佛說此見性于諸法,即亦不得,離亦不得,于是茫然不知是義終始。一時惶悚失其所守者,心失憑依也。

  【如來知其魂慮變懾心生憐愍。安慰阿難及諸大衆。諸善男子無上法王是

  真實語。如所如說不诳不妄。非末伽梨四種不死矯亂論議。汝谛思惟無

  忝哀慕。】

  佛知大衆心失憑依,魂慮變懾,于是安慰阿難及諸大衆。

  如來具五語,真語、實語、如語、不異語、不诳語。如所如說,即如語也。如者不二不別也,如來凡有所說,皆諸法如義。諸法如義者,一法界義也。

  末伽梨四種不死矯亂論議,後文當說。

  汝阿難應谛實思惟,無忝哀慕。哀者言佛哀憐,慕者言弟子仰慕于佛。謂莫辜負師資緣合也。

  【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愍諸四衆。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世尊。此諸大衆。不悟如來發明二種精見色空是非是義。世

  尊若此前緣色空等象。若是見者應有所指。若非見者應無所矚。而今不

  知是義所歸故有驚怖。非是疇昔善根輕。唯願如來大慈發明此諸物象

  。于此見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間無是非是。】

  文殊師利法王子,愍念四衆故,向佛請法。

  色空等象者,前緣也。前緣諸象,與此見精,根本是何物?爲何佛謂此見,非是物,亦非不是物?

  【佛告文殊及諸大衆。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于其自住叁摩地中。見與見緣

  並所想相。如虛空花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雲何于中

  有是非是。】

  十方如來及大菩薩,大菩薩者指地上菩薩言。地上菩薩分見法性,故于其自住叁摩地中,見與所見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花,本無所有。

  于其自住叁摩地中,此處叁摩地,即首楞嚴定也。

  取相爲想相,並所想相,即取空花緣相,而成虛妄想相也。

  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

  見即見分也,緣即所緣之相分也。見分相分,根本就是唯心所變造,故曰元是菩提妙淨明體。凡夫不如實知不如實見,竟執見分爲我相,執相分爲法相。 

  既然見及所緣,皆唯心造,雲何于一心中,有是有非是之分別呢?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爲無文殊。如是世尊我真

  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于中實無

  是非二相。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複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

  真心。妄爲色空及與聞見。】

  佛問文殊,例如汝文殊,本是一位文殊。是否可說有文殊,和無文殊之分別嗎

  ?文殊菩薩言,我真文殊,于一人中,更不可言「是」文殊。若有「是」文殊,定然有「非」文殊,那樣豈不成爲二個文殊嗎?

  是知「見」與「緣」,同是一心。既然同是一心,故不可言即緣有見,或離緣有見。

  本是一位文殊,于中無「是」「非」二相。

  佛言此見與空塵,亦是這種道理,此見與緣,本同是無上菩提真心,而衆生妄分爲色空,與聞見而已。

  當知妄本空,非有非無。真本具,不增不減也。

  【如第二月誰爲是月又誰非月。文…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