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自心性。以致惑为此心,定在色身之内。
不知色身,外泊(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众生迷惑,不知内之身心,外及山河虚空大地,唯是一心所造,无实体性。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
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而弃之,唯取一浮沤体,执着认为是全潮。浮沤者,水上泡也。弃大海而不顾,认一水泡为大海也。全潮者,形容大海也。于此可见译笔之美妙。
瀛渤,皆海之异名。
最后责之曰,汝等皆是迷背之人。譬如我手无倒正,却认为我垂手为倒。故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
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
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阿难自言,虽承佛开示,从佛言语上解悟真心,知此真心,根本圆满不动。而我虽解悟佛所说法音,现以六尘缘影心,允所瞻仰。允所瞻仰者,实以缘心瞻仰于佛也。意思是说,虽解悟佛所说法音,但事实上还是以六尘缘影心,从佛言语上解知。徒知言语相,不知真心。
所以徒然了解此真心,但未敢认为是自己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
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
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佛告阿难,汝等还是以六尘缘影心听法,此法亦成为所缘矣。既成所缘,便不得法性。
譬如以手指月,意在令汝等见月。汝却观指,以为指是月体。此人不但亡失月体,同时亦亡失其指。因为误以指为月,所以亡失其指。
不但亡失其指,亦复不知明暗。因为以指为月,于明暗性无所了故。
汝阿难亦复如是。我以言音示汝真心,汝不悟真心,却执我言音为汝真心。岂非如同不因指见月,却认指为月吗?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
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
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
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佛言汝若以能分别我说法音声的,为汝真心,则汝此心,应离所分别之声尘,别有能分别性。而事实上若离所分别之声尘,便无能分别之分别性,可见非汝真心了。
譬如以下,举喻说明。旅亭者,客店也。掌亭人,客店主人也。此喻说明,客去主自留也。
汝阿难亦复如是,分别缘影心若真是汝心,则应无所去。但事实上,若离声尘 ,便无汝能分别性。岂唯分别声尘的缘心如此,分别色尘的缘心,亦是离色尘而无分别性也。
由此可知,六尘缘影心,皆是离六尘而无分别性。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
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缘心分别,依六尘而有。此分别性若归还于六尘,则分别性便无,故曰如是乃至分别性都无。乃至非色非空。若谓其为色,然缘起之色性空,故曰非色。若谓其为空,然无性随缘成色,故曰非空。
拘舍离,外道名。修禅得五神通,前后知八万劫内事。八万劫外,昧然不知。故立为冥谛,以为万物之本源。
此分别缘心,离尘都无,拘舍离外道昧为冥谛。若离诸法尘缘,则汝分别性,应归色者还于色,应归声者还于声,应归香味触法者还于香味触法。则汝分别心性 ,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
宣说。】
阿难问言,若我分别缘心各有所还,则如来所说之妙明元心──真心,为何无还呢?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诸法皆依他起,因缘而有。因缘有故,无有自性。即此无性为性,随缘能成诸法性相。故此无性之性,称为圆成实性。依他起性虽是虚妄,然体即无性,无性为性即圆成实性。故依他起性虽假,而是有体施设假。
故依他起性,犹第二月。汝阿难见我之见精明元,虽非汝妙精明心,然系由妙精明心所起之用。用不离体,故如第二月。非如水中之月影,水中月影完全无实体也。
汝应留神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耀。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
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拥。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
之中遍是空性。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
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
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拥还墙宇。缘
还分别顽虚还空。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
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
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
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
可怜愍。】
佛举事例以明,示无所还地。
黑月者,十六日至三十日为黑月。初一日至十五日为白月。
墙宇之间,则复观拥,应为壅字。
郁者,尘气也。
明还于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还尘 ,清明还霁,则汝见精明性无所还处。
见精明性若还于明,当不见暗;若还于通,当不见壅……。虽然明暗等有种种差别,而汝之见无有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无所还者非汝而谁?
所以汝之真心本净,汝妄自迷闷,丧失本元真心,受诸轮回。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难虽闻佛开示,犹未彻底领会。故问云何得知此无还的见性,是我真性?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
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
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
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
碍。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阿难
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
。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佛以凡所见相,皆是物非我的道理,举例说明。
佛告阿难,汝见初禅,阿那律见阎浮提,诸菩萨见百千世界,十方如来见微尘清净国土,众生见分寸之地。乃至阿难,我与汝同见四王天宫殿。以及中间所见水陆空行等,无非前尘分别留碍之缘相。此已指出所见一切,皆是物非真心了。
阿难!汝应于此分别自他物我。当知极汝所见,从日月宫起,皆是物非汝。乃至七金山,亦是物非汝。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林山川,草芥人畜等,皆是物非汝。这不是将物、我,分辨得很清楚吗?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
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
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佛明见非是物,物非是我的道理。
远近诸物虽有差别,同为汝见所见,是知汝见无有差别也。
若见是「物」,亦当被汝所见。或者汝言,汝与我同见于物,所以于物便可见我之见。因为我见既缘于物,故汝见物时,便是见我见。那么我不见时,汝何不见我之不见呢?因为汝既认我之见是物,被汝所见。即应我之不见亦是物,亦应被汝所见也。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汝若能见我之不见,我之不见既被汝所见,自然非是不见之相。若汝不能见我之不见,自然亦不能见我之见。如此说来,见自然非物。非物即汝,云何非汝呢?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
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
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此是纵破,假使见即是物的话,则汝见物时,物亦能见汝。本来人能见物,物不能见人。若物亦能见人,则物与人,体性纷杂。势必物与人体性不分,如果那样 ,则汝与我,并诸世间皆不成安立,以体性纷杂故。
阿难当知,当汝见时,是汝见非是我见。汝之见性,周遍于一切物,非汝而谁
?事实显然,云何自疑不是汝之真性?
性汝不真,取我求实者,谓汝竟不承认见是汝真性,反取着我的言语求实呢?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
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
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
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腹,日月宫亦在须弥山腹,故曰观四天王宝殿,居日月宫。
此见由远而近,退归精舍,只见伽蓝。再退而观之,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今在室中,唯见一室。
世尊!此见有远有近,是此见缩大为小呢?抑为墙宇夹断呢?
【佛告阿难一切世…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