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
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爲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覺
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第二月者,虛妄無體,故不可言是月非月。因爲但有一月是真的,第二月是虛妄的,非爲實有。故不可言是月,亦不可言非月。
第二月是譬說,是以汝今觀見與塵下,是法說。見性與塵相,本是一心所現,皆一心所變。故見性與塵相,不可發明分別。若作種種發明分別,皆名妄想。所以不可于一法界中,出于是、非是二見。
進一步說,由此精真妙覺明性──一心,故能令汝出指、非指。指者,以爲是也。非指者,以爲非是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滅。與
先梵志娑毗迦羅所談冥谛。及投灰等諸外道種。說有真我遍滿十方。有
何差別。世尊亦曾于楞伽山。爲大慧等敷演斯義。彼外道等常說自然。
我說因緣非彼境界。我今觀此覺性自然非生非滅。遠離一切虛妄顛倒。
似非因緣與彼自然。雲何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實心妙覺明性。】
阿難聞真心不生不滅,惑爲自然。
誠如法王所說,覺緣遍十方界。
謂如佛上來所說,此覺性遍緣十方界。此覺性湛然常住,非生非滅。
如此看來,此覺性與往昔梵志迦毗娑羅所談的冥谛,及投灰等外道所說真我──神我,有何不同?因爲彼等所說冥谛及神我,亦是遍滿十方不生不滅的。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與大慧菩薩等說楞伽經,彼時敷演斯義。爲破外道自然義 ,故說因緣。但是我今觀此覺性自然不生不滅,似乎不是因緣。那麼與彼外道所說的自然,有何不同?請佛開示,不入群邪,獲真心妙覺明性。
當知佛說因緣,旨在明無性之理。法由因緣成,當無自性,無自性便是性空。性空即無自性,無自性便不礙緣成。因緣無性,便非因緣。性空無性,便非性空。
是知因緣即性空,因緣者,性空之因緣,若非性空之因緣,此因緣便是定性有
。同時性空即因緣,性空者,因緣之性空,若非因緣之性空,此性空便是斷滅空。
故會無性理者,則知非因緣非自然矣。
【佛告阿難我今如是開示方便。真實告汝。汝猶未悟惑爲自然。阿難若必
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爲自。此見爲複以明
爲自以暗爲自。以空爲自以塞爲自。阿難若明爲自應不見暗。若複以空
爲自體者應不見塞。如是乃至諸暗等相以爲自者。則于明時見性斷滅雲
何見明。】
世尊先責不悟,然後以問爲答。
阿難!若必自然,自須甄明有自然體。
謂若一定有自然者,此自然當有其體性。
汝且觀此妙明見中,以何爲自?
汝觀察此妙明見精之中,以何爲自體性?此見是以明爲自體性?抑以暗爲自體性?以空爲自體性?抑以塞爲自體性?
若以明爲自體性,自性既明,應不見暗。若以空爲自體性,自性既空,應不見塞。如是以暗爲自體性,明時其體性便應斷滅。見性既已斷滅,當不複見明矣。
故阿難惑爲自然,是執自然是自性有。若執自然有自性,便與外道無異了。
佛說一切法無生,皆因緣幻有。以無生故,說一切法無性爲性。
【阿難言必此妙見性非自然。我今發明是因緣性。心猶未明咨詢如來。是
義雲何合因緣性。】
阿難聞佛斥非自然,便轉計見性是因緣。然若是因緣,必有生滅,若有生滅,必然不遍。若不遍者,豈是見性?
故心猶未明,期佛開示。
不知佛說因緣,旨在明無性之理。因緣無性,則事不礙理。無性隨緣,則理不礙事。如是方得事理圓融,一切無礙。既然因緣無性,焉可定執爲因緣?
【佛言汝言因緣吾複問汝。汝今同見見性現前。此見爲複因明有見因暗有
見。因空有見因塞有見。阿難若因明有應不見暗。如因暗有應不見明。
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汝今同(因)見,見性現前。
佛言汝舍自然,複執因緣。汝今因見,見性方得現前。例如因見明,則見性現前。因見暗,則見性現前。因見空見塞,故見性現前。汝應思惟,此見系因明的因緣而有見,抑系因暗的因緣而有見?系因空的因緣而有見,抑系因塞的因緣而有見
?
此見如果因明的因緣而有,暗時即應無見,無見應不見暗。于是可知,如果因暗而有,應不見明。因空而有,應不見塞,因塞而有,應不見空。
【複次阿難此見又複緣明有見緣暗有見。緣空有見緣塞有見。阿難若緣空
有應不見塞。若緣塞有應不見空。如是乃至緣明緣暗同于空塞當。知如
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
相即一切法。】
親者曰因,疏者爲緣。上文已破因明暗空塞而有見性,今複破緣明暗空塞而有見性。總成見非因緣有也。因爲緣明有見,應不見暗。緣暗有見,應不見明。緣空有見,應不見塞。緣塞有見,應不見空‧
當知如是精覺妙明,非因非緣,亦非自然,非不自然。
總說即爲非因緣,非自然,非不因緣,非不自然。以下無非不非,無是非是,應有八句。即無非因緣,無非自然,無不非因緣,無不非自然,無是因緣,無是自然,無非是因緣,無非是自然。何故有如是八句?因爲一真法界,無分別而分別,分別而無分別。所以無非不非,無是非是。
離一切相者,離四句也,離四句者,簡凡情也。即一切法者,即四句也,即四句者,顯正義也。
離四句者,離因緣,離自然,離亦因緣亦自然,離非因緣非自然。即四句者,說因緣一切因緣,說自然一切自然,說亦因緣亦自然一切亦因緣亦自然,說非因緣非自然一切非因緣非自然。如是方成非因緣非不因緣,非自然非不自然義。
【汝今雲何于中措心。以諸世間戲論名相而得分別。如以手掌撮摩虛空。
只益自勞。虛空雲何隨汝執捉。】
措心者,作意起分別也。汝爲何于見性中,以世間戲論名相而起作意分別呢?如此作爲,好象以手撮摩虛空,只益自勞,虛空雲何隨汝執捉?
戲論名相,有名無實之論。
【阿難白佛言世尊。必妙覺性非因非緣。世尊雲何常與比丘。宣說見性具
四種緣。所謂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義雲何。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
非第一義。】
若此妙覺性非是因緣,世尊爲何說見性因空因明因心因眼而有呢?佛言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第一義者,畢竟空。因緣所生法,虛僞假現,生滅無常是世間相。然因緣無性 ,無性則空,此空即第一義。若執因緣所生法爲實有,便成有名無實的遍計執了。
【阿難吾複問汝。諸世間人說我能見。雲何名見雲何不見。阿難言世人因
于日月燈光。見種種相名之爲見。若複無此叁種光明則不能見。】
佛問阿難,世間人雲何名見,雲何不見?阿難回答說,世間人因日月燈光名見 ,無日月燈叁光則不能見。
如是回答,顯然錯誤。因爲日月燈明是物,非是見性。當知見非物見,乃見性能見。故下文佛斥其非。
【阿難若無明時名不見者。應不見暗。若必見暗此但無明雲何無見。阿難
若在暗時不見明故名爲不見。今在明時不見暗相還名不見。如是二相俱
名不見。若複二相自相奪。非汝見性于中暫無。如是則知二俱名見。
雲何不見。是故阿難汝今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
。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四義成就。】
佛語阿難,如果無明時名爲不見,應不見暗。所以能見暗時,亦名爲見。
如果在暗時不見明便名不見,汝今在明時不見于暗,亦應名不見。如是則明暗二相,俱名不見。故此但無明無暗二相而已,雲何無見?
當知明暗二相自相(陵)奪,非是汝之見性,于中暫無。故知汝謂因日月燈光能見者,誤矣。
如是則知,明時暗時俱名爲見,雲何名不見?所以阿難當知,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見塞之時,見非是塞。
四義成就。
四義成就者,譯文簡略也。意思是說,明暗空塞四義,系見性之所成就。若無見性,則明暗空塞四義,便不得成就也。
【汝複應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雲何複說因緣自然
及和合相。汝等聲聞狹劣無識。不能通達清淨實相。吾今誨汝當善思惟
。無得疲怠妙菩提路。】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此句古德解釋,多有不同。茲循上文之意,別作解釋如下。
上文之意,見明之時,見非是明。見暗之時,見非是暗。見空之時,見非是空
。見塞之時,見非是塞。今雲見見之時,見非是見。如是觀之,文勢一貫。
「見」見之時之「見」字,即妙覺真性。第二個見字,是指六塵緣影心之見,亦即見分之見。此見無性,系塵相緣生,體即虛妄。妙覺之照,照而常寂,寂而常照。非是六塵緣影心之妄見。故曰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前言見明見暗見空見塞,是妙覺性覺照相分之謂。今見見者,系妙覺性覺照見分之謂。見分恒取相分爲心所,故見分者我執也,相分者法執也。相分是假立,見分依然是假立。故曰見(覺照)見(見分)之時,覺照之見,非是見分之見。此猶上文,見明暗空塞之時,見非明暗空塞之意。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覺照之見,猶離見分之見,爲見分之所不能及,何況明暗空塞等相分,更不待言矣。
雲何複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外道執一切法有,執一切法生。有謂一切法是因緣生,有謂一切法自然生。無論因緣生,抑自然生,凡生者皆和合相。故曰複說因緣自然及和合相。
我們要知道,和合生是錯誤的。因爲說和合時有生,當然未和合時即無生。如果「無生」和合而成爲生,這是不合道理的。…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