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一▪P3

  ..續本文上一頁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府。

  若不對者雲何成見。】

  佛告阿難,如果汝當閉眼見暗即名見內,我問你,當汝見暗時,此暗境界,爲與眼對,爲不對眼?如果與眼相對,則此暗境界實在身外。如果不與眼相對,怎能構成見的條件?是知見暗,仍是見外在境界也。

  若依汝所說見暗即名見內者,那麼居暗室中,無日月燈光,此室暗中,皆汝焦腑。焦者,上中下叁焦也。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爲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若不見面

  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

  若離見外內對所成者,謂構成見的條件,系由內根外塵相對而構成的。根塵不相對,便不能構成見。如果離開內對所成,而成見外,只憑合眼便是見內,開眼便是見外。那麼開眼見明時,何不自見其面?假使不與眼對,便能成見者,汝目與面自不成對,亦應能見也。

  若不能自見其面,便說明自目自面,內對不成。由于內對不成,所以不能成見。

  如果能自見其面者,一定是汝心汝眼與汝面相對。汝了知心及眼根,若與汝面相對,則汝心汝眼應在外界虛空。既在外界虛空,何能成爲在內呢?

  【若在虛空自非汝體即應如來今見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覺。必

  汝執言身眼兩覺應有二知。即汝一身應成兩佛。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

  內者無有是處。】

  汝之心眼若在虛空與汝面相對,當然不是汝之體了。如果你認爲與汝面相對在外界者,仍是汝體。那麼如來現與汝相對,亦應是汝體了。

  如果與汝相對者是汝心眼,那麼外在的心眼已知,則汝身合應非覺。因爲心眼處在虛空,與汝身相對故。

  如果汝一定執著說,身體亦覺知,處在外界的心眼亦覺知,便成身與心眼兩處皆覺。若身眼兩覺,則汝一人應有二知。若汝一人有二知的話,那麼汝一身應成兩佛了。

  最後直诃其誤。是故應知,汝言見暗名見內者,無有是處。

  【阿難言我常聞佛開示四衆。由心生故種種法生。由法生故種種心生。我

  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亦非內外中間叁處。】

  阿難今番複執心是和合有,並引佛語爲證。常聞佛言,心生故種種法生,法生故種種心生,是引佛語也。

  阿難不知佛言心生則法生,法生則心生者,是明一切法無生義也。當知心生則法生,既然法未生時,則心何由而生?若心未生,何得法生?同時法生則心生,既然心未生時,則法何由而生。若法未生,何得心生?故心生則法生,法生則心生,是明一切無生也。一切無生,則諸法無性。無性能隨緣,故假現心生法生。心法假現故如幻,如幻則仍是無性。此所謂無性能隨緣,隨緣不失無性。今阿難誤執心法實有,故仍錯誤。

  我今思惟,即思惟體,實我心性。

  

  若謂思惟即我心性,則此思惟即是無常,因爲非一切時思惟故。若是無常,應非實有,因爲無常僅是生滅,而無住持。若有住持,則非生滅無常。

  所以思惟是緣生法,隨緣無性,無性任緣。不可執著思惟定有,以隨緣無性故。亦不可執著思惟定無,以無性隨緣故。若思惟定無,則心性應無慮知之功。

  隨所合處,心性隨有,亦非內外中間叁處。

  阿難大誤,誤執心性和合而有。若謂和合時有,一定未和合時是無。未合時既無,焉得「無」和合,而成爲「有」呢?故知阿難實誤。

  【佛告阿難汝今說言由法生故種種心生。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

  無所合。若無有體而能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合是義不然。若有體者如

  汝以手自挃其體。汝所知心爲複內出爲從外入。若複內出還見身中。若

  從外來先合見面。】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法生則心生,隨法之和合,心方隨有。汝複言心生則法生,當然心未生時,法則無有。既然無有法生,焉會有心生?故知此心無體。此心無體,焉有和合?若無體而能和合者,則十九界,因七塵和合而有。

  當知所謂第七塵無有實體,猶如龜毛兔角。如果無體者能和合爲有,那麼七塵亦能和合成十九界。說明執著無體和合而成有體者,虛妄也,故曰是義不然。

  以上斥其和合方有心法,心必待法合方有,法必待心合方有,故知心與法皆空無實體,無體故不能和合。今複假定心不待和合而有實體,換句話說,心先有實體而後和合。如果了知之心先有體,那麼汝以手自挃其身體,(挃者觸也),則汝了知之心,爲系身內而出,抑系外挃而來?若由身內而出,汝應先見身內腑髒,不如道理。若汝了知之心,從外而來,與汝面相對。則應先見自面,不如道理。

  當知心由因緣顯,因緣顯則無性。無性爲性系其體,無性隨緣有其用。以無性隨緣,故非定無。以隨緣無性,故非定有。阿難執心爲定有定無,所以始終被诃。

  【阿難言見是其眼心知非眼爲見非義。】

  阿難表示,在心曰知,在眼曰見,知與見不同,不可以心爲見。佛說內出應見腑髒,外來應見其面,是不對的,不可以心知爲眼見,其義不合。

  【佛言若眼能見汝在室中門能見不。則諸已死尚有眼存應皆見物。若見物

  者雲何名死。】

  應知心是靈知,眼是肉體無有靈知。無靈知之眼借靈知之心,方能見也。

  佛以人喻靈知之心,以門喻無靈知之眼。問曰,若汝無靈知之眼爲能見者,汝在室中,無靈知的門,能夠見否?

  複舉譬喻言,譬如死人,已無靈知之心,依然有無靈知之眼。我問你,死人能見否?如果能見,何名死人?

  是知見由心見,而非眼見也。

  【阿難又汝覺了能知之心若必有體。爲複一體爲有多體。今在汝身爲複遍

  體爲不遍體。若一體者。則汝以手挃一時。四應覺。若鹹覺者挃應

  無在。若挃有所則汝一體自不能成。若多體者則成多人何體爲汝。若遍

  體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當汝觸頭亦觸其足。頭有所覺足應無知。今汝

  不然。是故應知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如果汝認爲覺了能知之心,一定有體者,那麼是一體?還是多體?此心在汝身中,爲複遍身?爲不遍身?

  假設心是一體,則以手觸汝一(肢),四肢皆應覺知。因爲心是一體故。如果四肢皆覺,何名觸汝一肢?是則觸應無所在處。觸無所在,即是無觸。如果觸有所在,則汝謂一體者,便不能成立。

  假設是多體,多體應成多人,因爲一人不能有多心故。若成多人者,何體爲汝阿難?

  假設能知之心,遍汝身者,則同前所觸。觸汝一肢,四肢應知。既然四肢皆知 ,即是觸無所在。觸無所在,等于無觸。

  假設能知之心,不遍汝身。則觸汝頭,同時亦觸汝足時,頭有所覺,足便無知。足有所知,頭便無覺。因爲能知之心,不遍汝身故。事實上不然,同時觸汝頭足 ,汝之頭足,同時皆知。

  是故應知,汝謂隨所合處,心則隨有,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

  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

  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複內無見當在中間。】

  阿難執著心在內在外不成,今複執在中間,並引佛語爲證。謂佛與文殊等諸大菩薩談實相時,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其實佛意實相無相,法既無相,心須無住,以無住心契無相法,方爲第一義。

  今阿難謂不住內不住外,當住中間,仍是心有所住。心有所住,便與實相違背 ,不順佛旨。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住。今汝推中中何爲在。爲複在處爲當

  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爲有所表爲無所表。無表

  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爲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

  混心應雜亂。】

  中必不迷,非無所在者,既謂之中,中一定有所在之方位。若有方位,汝推算看中在何處。我們已經知道,所謂中者,必是不在內之身,亦不在外之處。若在身在處,俱名邊不名中。若在身體之中,則同在內,非爲中也。

  若在外之處,則此中爲有所表示,爲無所表示?若無所表示,便是無「中」之方位,故曰同無。如果有表,便是有一定之方位。既有一定的方位,則東看成西,南觀成北,其表則無定位。若無定位,則表體混亂,心亦應雜亂。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爲緣生于眼識。眼有分別色塵

  無知。識生其中則爲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爲複兼二

  爲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雲何爲中。兼二不成

  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爲相。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阿難言,我所謂中者,非是身與處之中間。世尊曾言眼色爲緣,生于眼識。我謂識爲中也,識生其中,爲心所在。世尊曾于阿含經中說,緣眼色生眼識,乃至緣意法,生意識。阿難不知佛意,佛之本意謂,識系因緣生法,無自性也。阿難不知佛意,反執以爲據。

  佛言,汝謂心在根塵之中間,此心爲兼有根塵二者,爲不兼有根塵二者?若兼有根塵二者,塵爲物,物則非知。心體則有知,故曰物非體知。物非體知者,謂物無知,非如心體有知也。如果心體兼有知與無知二者,便成敵對兩立。既成敵對兩立,雲何爲中呢?

  同時我們要知道,以上所論已知內根非心,外塵亦非心,今兼根塵二者,仍是非心,怎可謂心在中間呢? 

  如果兼二不成,則此心體既非有知,亦非無知。若非有知無知,此心則無體性。若無體性,中何爲相?是故應知,謂心在中間者,無有是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

  *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

  切無著名之爲心。則我無著名爲心不。】

  阿難六番計有不成,第七番複計無。不知一切法相,依緣假現。若會依緣假現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拾遺卷第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