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一▪P3

  ..续本文上一页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府。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佛告阿难,如果汝当闭眼见暗即名见内,我问你,当汝见暗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如果与眼相对,则此暗境界实在身外。如果不与眼相对,怎能构成见的条件?是知见暗,仍是见外在境界也。

  若依汝所说见暗即名见内者,那么居暗室中,无日月灯光,此室暗中,皆汝焦腑。焦者,上中下三焦也。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

  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若离见外内对所成者,谓构成见的条件,系由内根外尘相对而构成的。根尘不相对,便不能构成见。如果离开内对所成,而成见外,只凭合眼便是见内,开眼便是见外。那么开眼见明时,何不自见其面?假使不与眼对,便能成见者,汝目与面自不成对,亦应能见也。

  若不能自见其面,便说明自目自面,内对不成。由于内对不成,所以不能成见。

  如果能自见其面者,一定是汝心汝眼与汝面相对。汝了知心及眼根,若与汝面相对,则汝心汝眼应在外界虚空。既在外界虚空,何能成为在内呢?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

  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

  内者无有是处。】

  汝之心眼若在虚空与汝面相对,当然不是汝之体了。如果你认为与汝面相对在外界者,仍是汝体。那么如来现与汝相对,亦应是汝体了。

  如果与汝相对者是汝心眼,那么外在的心眼已知,则汝身合应非觉。因为心眼处在虚空,与汝身相对故。

  如果汝一定执着说,身体亦觉知,处在外界的心眼亦觉知,便成身与心眼两处皆觉。若身眼两觉,则汝一人应有二知。若汝一人有二知的话,那么汝一身应成两佛了。

  最后直诃其误。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

  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阿难今番复执心是和合有,并引佛语为证。常闻佛言,心生故种种法生,法生故种种心生,是引佛语也。

  阿难不知佛言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者,是明一切法无生义也。当知心生则法生,既然法未生时,则心何由而生?若心未生,何得法生?同时法生则心生,既然心未生时,则法何由而生。若法未生,何得心生?故心生则法生,法生则心生,是明一切无生也。一切无生,则诸法无性。无性能随缘,故假现心生法生。心法假现故如幻,如幻则仍是无性。此所谓无性能随缘,随缘不失无性。今阿难误执心法实有,故仍错误。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

  

  若谓思惟即我心性,则此思惟即是无常,因为非一切时思惟故。若是无常,应非实有,因为无常仅是生灭,而无住持。若有住持,则非生灭无常。

  所以思惟是缘生法,随缘无性,无性任缘。不可执着思惟定有,以随缘无性故。亦不可执着思惟定无,以无性随缘故。若思惟定无,则心性应无虑知之功。

  随所合处,心性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阿难大误,误执心性和合而有。若谓和合时有,一定未和合时是无。未合时既无,焉得「无」和合,而成为「有」呢?故知阿难实误。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

  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

  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

  从外来先合见面。】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法生则心生,随法之和合,心方随有。汝复言心生则法生,当然心未生时,法则无有。既然无有法生,焉会有心生?故知此心无体。此心无体,焉有和合?若无体而能和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和合而有。

  当知所谓第七尘无有实体,犹如龟毛兔角。如果无体者能和合为有,那么七尘亦能和合成十九界。说明执着无体和合而成有体者,虚妄也,故曰是义不然。

  以上斥其和合方有心法,心必待法合方有,法必待心合方有,故知心与法皆空无实体,无体故不能和合。今复假定心不待和合而有实体,换句话说,心先有实体而后和合。如果了知之心先有体,那么汝以手自挃其身体,(挃者触也),则汝了知之心,为系身内而出,抑系外挃而来?若由身内而出,汝应先见身内腑脏,不如道理。若汝了知之心,从外而来,与汝面相对。则应先见自面,不如道理。

  当知心由因缘显,因缘显则无性。无性为性系其体,无性随缘有其用。以无性随缘,故非定无。以随缘无性,故非定有。阿难执心为定有定无,所以始终被诃。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阿难表示,在心曰知,在眼曰见,知与见不同,不可以心为见。佛说内出应见腑脏,外来应见其面,是不对的,不可以心知为眼见,其义不合。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

  者云何名死。】

  应知心是灵知,眼是肉体无有灵知。无灵知之眼借灵知之心,方能见也。

  佛以人喻灵知之心,以门喻无灵知之眼。问曰,若汝无灵知之眼为能见者,汝在室中,无灵知的门,能够见否?

  复举譬喻言,譬如死人,已无灵知之心,依然有无灵知之眼。我问你,死人能见否?如果能见,何名死人?

  是知见由心见,而非眼见也。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

  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时。四应觉。若咸觉者挃应

  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

  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

  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如果汝认为觉了能知之心,一定有体者,那么是一体?还是多体?此心在汝身中,为复遍身?为不遍身?

  假设心是一体,则以手触汝一(肢),四肢皆应觉知。因为心是一体故。如果四肢皆觉,何名触汝一肢?是则触应无所在处。触无所在,即是无触。如果触有所在,则汝谓一体者,便不能成立。

  假设是多体,多体应成多人,因为一人不能有多心故。若成多人者,何体为汝阿难?

  假设能知之心,遍汝身者,则同前所触。触汝一肢,四肢应知。既然四肢皆知 ,即是触无所在。触无所在,等于无触。

  假设能知之心,不遍汝身。则触汝头,同时亦触汝足时,头有所觉,足便无知。足有所知,头便无觉。因为能知之心,不遍汝身故。事实上不然,同时触汝头足 ,汝之头足,同时皆知。

  是故应知,汝谓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

  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

  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阿难执着心在内在外不成,今复执在中间,并引佛语为证。谓佛与文殊等诸大菩萨谈实相时,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其实佛意实相无相,法既无相,心须无住,以无住心契无相法,方为第一义。

  今阿难谓不住内不住外,当住中间,仍是心有所住。心有所住,便与实相违背 ,不顺佛旨。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住。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

  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

  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

  混心应杂乱。】

  中必不迷,非无所在者,既谓之中,中一定有所在之方位。若有方位,汝推算看中在何处。我们已经知道,所谓中者,必是不在内之身,亦不在外之处。若在身在处,俱名边不名中。若在身体之中,则同在内,非为中也。

  若在外之处,则此中为有所表示,为无所表示?若无所表示,便是无「中」之方位,故曰同无。如果有表,便是有一定之方位。既有一定的方位,则东看成西,南观成北,其表则无定位。若无定位,则表体混乱,心亦应杂乱。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

  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

  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

  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阿难言,我所谓中者,非是身与处之中间。世尊曾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我谓识为中也,识生其中,为心所在。世尊曾于阿含经中说,缘眼色生眼识,乃至缘意法,生意识。阿难不知佛意,佛之本意谓,识系因缘生法,无自性也。阿难不知佛意,反执以为据。

  佛言,汝谓心在根尘之中间,此心为兼有根尘二者,为不兼有根尘二者?若兼有根尘二者,尘为物,物则非知。心体则有知,故曰物非体知。物非体知者,谓物无知,非如心体有知也。如果心体兼有知与无知二者,便成敌对两立。既成敌对两立,云何为中呢?

  同时我们要知道,以上所论已知内根非心,外尘亦非心,今兼根尘二者,仍是非心,怎可谓心在中间呢? 

  如果兼二不成,则此心体既非有知,亦非无知。若非有知无知,此心则无体性。若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谓心在中间者,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

  *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

  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阿难六番计有不成,第七番复计无。不知一切法相,依缘假现。若会依缘假现 …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