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妄想妄见也。阿难取相生妄,故佛一面怜愍,一面直接呵破其病根。
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酬者答也,汝以直心答我所问。十方如来一道清净,同以直心出离生死。
直心者,至诚心也,无疑悔心也,精进心也。观无量寿佛经云,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至诚心,即直心也。直心正向真如法故,所以十方如来皆以直心出离生死,直心则无委曲。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
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
愿舍生死。】
佛问阿难,既缘如来三十二相,以何所见,以甚么爱乐呢?一开始佛便点出,阿难虚妄所见所爱者,皆见思惑,非常住真心。以见思惑故,落入生死轮回。
阿难迷惑,竟回答说以目而见,以心而爱。不知十法界中唯一真心,无能见所见能爱所爱。若分能所,即落虚妄。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
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
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佛告阿难,若当真爱乐因于心目,汝应指出心目所在。如王讨贼,应知贼之所在。
我们要知道,所谓法界唯心,即说明真心横遍竖穷无所不在。无所不在,即是无所在。若有所在,便有所不在,若有所不在,便非横遍竖穷。非横遍竖穷,便非真心。故知阿难七处所执,皆虚心也。以心虚妄故,堕入轮回。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
莲花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秖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十二类生,约其大数曰十种异生。十二类生者,卵、湿、胎、化、有色、无色
、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浮根者,是有形于外的,例如眼根如葡萄朵等。四尘者,此浮根由地水火风四尘所成也。圆瑛大师谓色香味触四者,为浮根四尘。
阿难执着识心在内,眼根在外。
如来青莲花眼者,佛目青白分明,犹如青莲花。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
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
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
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心是其名,知是其实,心在即是知在。若心在身内,当然应先知身内。佛无所知,故无所不知。佛无所见,故无所不见。此乃佛之知见。今阿难执着心在身内,佛以此事诘问。
先以事例证明,阿难自己承认身在堂内,先观如来,次见大众,然后由户牖开豁,方见园林。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
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
难顶礼伏受慈旨。】
圆瑛大师将此段经文,移在前面。
世尊摩阿难顶者,示安慰之也。三摩提即三味,译曰定、等持,心离掉散也。此是十方如来因地法行,十方如来,皆由此一门,过尽德圆,达于清净果海。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
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
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
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
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佛告阿难,汝身在讲堂之中,先见如来,后瞩林园。是否有的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反能见堂外一切呢?阿难答曰,这是不可能的。
世尊先确定大前提以后,于是喻明阿难。大前提者,心在身内,必应先知身内
。阿难!如果汝能明了之心,实在身内的话,应该先见身内,后见外界的事物。是否众生先见身内一切,后见外界事物呢?纵不能见心肝脾胃,但是爪生发长筋转脉摇等现象,亦应明了,为何众生不知身内事呢?如果不知内,云何能知外呢?所以汝谓心在身内,无有是处。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
。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
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
。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我们已经知道,法界唯心,此心横遍竖穷无所不在。以无所不在,故无所在。以无所在,故无所不在。当知此心无有决定,因为在是因缘在,不在是因缘不在。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在无自性,故即无在,无在无自性,故即是在。
阿难执心定有所在,最后复执定无所在,故七番执着,皆被诃责。
云何因缘生法,无有自性?以法属因缘所生,故无自性。若有自性,便不待因缘生了。所以「在」无自性,便是无在。「无在」无自性,便是无所不在。
阿难复执心在身外,犹如灯光居在室外,所以不能照室内。他自己以为是义必明,与佛所说了义经相同无妄。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
。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
。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
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
世尊此问,谓如果心在身外,则身心无关,身外之事,心何能知?如果心在身外,应是他人乞食,我即能饱。乞食是比丘日常之事,故佛就近取喻。
佛告阿难,如果身心相外,必是心之所知,身不能觉。身之所觉,心不能知。眼目属身,那么说来,目之所见,心便不能分别。因为身心相外,不相干涉故。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
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兜罗绵是一种柔软的花絮,用以形容佛手柔软。
佛告阿难,汝眼见我兜罗绵手时,汝心分别否?阿难答言,如是世尊,当我眼见时,心即知之。
佛言既然眼见时,心即知之,云何身心相外呢?是故当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 ,住在身外,无有是处。阿难执心在身外,仍被佛诃。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
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
而能见外。如我思忖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璃合其两眼。虽有物合
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
。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根内故。】
阿难两番执着,均被佛诃。今番复执着能知之心,藏在根里。以在根里故,所以不能见内。但五根接触五尘,既然能知之心藏在根里,所以能知外面的尘境。同时眼见外尘时,心随即能分别。潜伏根里者,即藏在根里也。
璃,即现代的眼镜。眼镜虽然笼住眼睛,却无障碍。所以阿难认为,能知之心一定潜藏在根里。与璃一样,虽有物合,而不留碍。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根内者犹如璃。彼人当以璃笼眼。当见山河
见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璃笼眼实见璃。】
佛告阿难,汝谓能知之心潜在根内,如璃合眼。那么彼人当见山河时,见璃不?换句话说,带眼镜者见山河时,见眼镜不?当然亦见眼镜。因为山河在外,眼镜亦在外。既能见山河,当然亦能见眼镜,因为俱相外故。所以阿难答,如是世尊!是人当见山河时,实见璃。
阿难执着能知之心潜在根内,犯了两种错误。一者如果心与根为一,则失目人亦应无心。二者如果心与根异,则仍是相外,与执心在身外无异。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
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在根内如璃合。是故应知
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伏根里如璃合。无有是处。】
佛于问中,先确定大前提,在彼此相对的条件下,方构成见的功用。例如山河与璃均与心相对,所以心能见山河,亦能见璃。今能知之心,既然潜在眼根里,当然与眼根为二,与眼为二自然相对,相对亦应相见。是故难问曰,汝心若同璃合而不留碍者,当见山河时,何不见眼?
继而于见眼不见眼,均予破斥。若见眼者,眼即与境界相同,既与境界相同,便与心各不相知,焉能随眼根见时,心随即能分别呢?故不得成随。
若心不能见眼,怎能说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璃合呢?
如此难问,令阿难进退失据,更无辩词。最后断言,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璃合,无有是处。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府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
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
云何。】
阿难三度被诃,于是又作思惟,双计内外。以为此了知心,见暗即是见内,借诸窍穴见明即是见外。如此双计,自以为内外俱见,可无过矣。
腑脏在中,以无光故,所以见暗即是见内。窍穴居外以有明故,所以复能见外
。并举事例证明,例如我今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
虽如是思惟,但三番被诃,未敢言其必是,故曰是义云何?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
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拾遗卷第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