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得一切法 ,即得無上菩提。故不應以過去生未來生現在生得受記也。
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實時亦生亦老亦滅。
以諸法緣生則無性,無性則無礙。生無性則不礙老滅,老無性則不礙生滅,滅無性則不礙生老。空無性則不礙諸法,諸法無性則不礙空。如人對鏡現影,無先後次第。故生老滅一時,何以故?以生老滅無性故。
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正位者,實相也,畢竟空也,無上菩提也。無生即是實相,實相無相,于實相中,無智亦無得。故于實相中,無受記,亦無得無上菩提。
雲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爲從如生得受記耶?爲從如滅得受記耶?
如者不二不異,諸法無性故不二不異,不二不異謂之如。
彌勒仁者一生補佛位,爲從如生得受記嗎?生無性則無生。既然如生即是無生 ,焉得受記?爲從如滅得受記嗎?滅無性則無滅,既然如滅即是無滅,焉得受記?故曰如無有生,如無有滅。
一切衆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衆聖賢亦如也,至于彌勒亦如也。
一切衆生,一切法,一切聖賢,乃至彌勒,皆因緣生法無有自性。故衆生、法
、聖賢、彌勒,當體皆如不二不異。
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衆生亦應受記。
既然一切法皆如,皆不二不異,彌勒得受記得無上菩提,一切衆生亦應受記得無上菩提。
一切衆生即菩提相。
畢竟空是菩提相,故曰了達于空義,是名曰菩提。而此空相,即是實相。故菩提相者,實相也。
衆生是因緣生法,其性本空,故一切衆生即菩提相。實相無相,即是涅槃即是滅度。故彌勒得滅度者,一切衆生亦應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衆生畢竟寂滅 ,不複更取寂滅故。
所以仁者勿以此法誘諸天子,于畢竟空中,實無發菩提心,亦無退轉者。
【彌勒當令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
。不可以心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
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舍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
諸願故。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順是菩提順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虛空故。無爲
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衆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如化是菩提無取舍故。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無
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微妙
是菩提諸法難知故。世尊。維摩诘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
我不任詣彼問疾。】
當令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
雲何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因爲菩提即空義,故無分別,無分別即菩提;菩提無相,故無分別,無分別即菩提;菩提即平等義,故無分別,無分別即菩提;菩提即不可得義,故無分別,無分別即菩提;菩提橫遍豎窮,故無分別,無分別即菩提;菩提無性無生,故無分別,無分別即菩提;菩提妙湛總持不動,故無分 別,無分別即菩提。故令諸天子舍于分別菩提之見,即證菩提也。
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凡有所得,即分別見,是故不證菩提。同時身心如幻皆空,所謂五陰皆空,雲何得菩提?
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焉是菩提?
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
有觀即是有分別心,以分別心分別于外緣名觀。所以不觀是菩提。
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
憶念即分別心,由分別憶念乃有行。故不行是菩提。
斷是菩提,舍諸見故。
斷者斷諸分別見也,斷分別見即菩提。
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
分別名相爲妄想,妄想違菩提性。故離妄想是菩提。
障是菩提,障諸願故。
障者遮止義,願者願求也。願求即分別心,故遮止之即菩提。
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
入者,六根六塵十二入也,六根貪著六塵成十二入。若六根清淨不貪六塵,即是菩提,故六根清淨方爲道也。
順是菩提,順于如故。
一切法性空無礙,不二不異,此即菩提。故諸法如如,即菩提也。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住者不違也,不違法性空即是菩提。
至是菩提,至實際故。
實際即是真如,即是實相。至實際者,即到彼岸也。
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
六根分別六塵,無非意分別于法。若離意法之分別,即菩提性也。
等是菩提,等虛空故。
等即無分別義,如虛空般無分別,即菩提義也。
無爲是菩提,無生住滅故。
不生不滅謂之無爲,不于叁世現生住滅,即菩提也。
知是菩提,了衆生心行故。
菩提雖空,不歸斷滅,而是橫遍豎窮,一即無量,無量即一。得菩提智者,于一知無量,于無量知一。故能了知一切衆生之心行。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
會者,和合也。一切法空,故無和合。十二入皆空,故無和合也。
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
根塵識和合,方生煩惱。煩惱有種子與習氣之別,此皆由分別心生。無分別心則無合,無合則離煩惱習。
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
處者塵也。一切法空,無有形色,故無處是菩提。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一切法性空,名一切法者唯是假名。若執假名爲實有者,便成戲論。故金剛經雲,說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如化是菩提,無取舍故。
知諸法如空花,幻有非實,不可取不可舍,即是菩提也。
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
菩提性空寂,故無亂也。
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
性清淨者,諸惡不生也。故善寂者,不善法不生,善法不滅也。
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
一切法唯是一心,無有心外法,能與心爲緣。故無取離攀即菩提。
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
諸法無分別,故無異也。諸法無異故平等。
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
比者比喻,菩提性空,非比喻所能及。
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
微妙者,菩提性無性隨緣,無而不無,不無而無。隨緣無性,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故以有無諸法難知也。
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
彌勒說不退轉法即無生法也,彌勒據因,維摩诘成果,故知二菩薩說法,始終無異也。爲示謙德,彌勒菩薩自屈也。最後彌勒自稱,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诘問疾。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
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诘方入城。我即爲作
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場來。我問道場者何所是。
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
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佛命光嚴童子問疾,光嚴自言不堪任詣彼問疾。光嚴憶昔出毗耶離大城時,遇維摩诘,問言居士從何所來?以光嚴童子慕道場故,維摩诘欲開導之,故言我從道場來。
諸佛成道之處,皆曰道場。尼連河旁,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是釋迦牟尼佛之道場。
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直心者,誠直心也。無上佛道,莫不由誠心始。
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
誠心既始,便應發行,方能成就事功至道場也。
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
深心者無有退轉,直至究竟佛果,所以能增益功德。
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
菩提心者,上求佛道,下度衆生也。以佛道度衆生,故無錯謬。此四者爲總說菩薩行因,以下分別說菩薩行。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場于諸衆生心無
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禅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
法故。】
先講六波羅蜜,波羅蜜譯爲到彼岸,到彼岸者,至道場也。
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
如果布施望報,只是人天福報,不名波羅蜜,不名至道場。
持戒是道場,得願具故。
持戒生好處,報在人天,此不名具足大願,不名至道場。願在究竟佛道,方名具足大願,方名至道場。
忍辱是道場,于諸衆生心無礙故。
菩薩得無生法忍,知一切法畢竟無生,無能忍之我,無惱我之衆生,亦無所忍之法,此時心無罣礙,方名至道場。
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
精進者,深心不退也。對懈退方言精進,既無懈退,何言精進?無懈退無精進 ,清淨心不動,方名大精進,方名至道場也。
禅定是道場,心調柔故。
心如調柔金,無一動念處,方名至道場也。
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
現前見諸法無性隨緣,緣成無性,方名至道場。非有智有得名智慧也。
【慈是道場等衆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喜是道場悅樂法故。舍是道場
憎愛斷故。】
衆生是佛法身,四無量心在度衆生,故四無量心可至道場。慈者令衆生得究竟大樂,悲者令衆生究竟離苦,喜者緣究竟得樂衆生。舍者以平等心度一切衆生。
【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解脫是道場能背舍故。方便是道場教化衆生故
。四攝是道場攝衆生故。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
。叁十七品是道場舍有爲法故。谛是道場不诳世間故。緣起是道場無明
乃至老死皆無盡故。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衆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
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降魔是道場不傾動故。叁界是道場無所趣故。
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叁明是道場無
余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
波羅蜜教…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