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句解卷上▪P10

  ..续本文上一页不得一切法 ,即得无上菩提。故不应以过去生未来生现在生得受记也。

  如佛所说,比丘汝今实时亦生亦老亦灭。

  以诸法缘生则无性,无性则无碍。生无性则不碍老灭,老无性则不碍生灭,灭无性则不碍生老。空无性则不碍诸法,诸法无性则不碍空。如人对镜现影,无先后次第。故生老灭一时,何以故?以生老灭无性故。

  若以无生得受记者,无生即是正位,于正位中,亦无受记,亦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正位者,实相也,毕竟空也,无上菩提也。无生即是实相,实相无相,于实相中,无智亦无得。故于实相中,无受记,亦无得无上菩提。

  云何弥勒受一生记乎?为从如生得受记耶?为从如灭得受记耶?

  如者不二不异,诸法无性故不二不异,不二不异谓之如。

  弥勒仁者一生补佛位,为从如生得受记吗?生无性则无生。既然如生即是无生 ,焉得受记?为从如灭得受记吗?灭无性则无灭,既然如灭即是无灭,焉得受记?故曰如无有生,如无有灭。

  

  一切众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众圣贤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

  一切众生,一切法,一切圣贤,乃至弥勒,皆因缘生法无有自性。故众生、法

  、圣贤、弥勒,当体皆如不二不异。

  若弥勒得受记者,一切众生亦应受记。

  既然一切法皆如,皆不二不异,弥勒得受记得无上菩提,一切众生亦应受记得无上菩提。

  一切众生即菩提相。

  毕竟空是菩提相,故曰了达于空义,是名曰菩提。而此空相,即是实相。故菩提相者,实相也。

  众生是因缘生法,其性本空,故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实相无相,即是涅槃即是灭度。故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亦应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 ,不复更取寂灭故。

  所以仁者勿以此法诱诸天子,于毕竟空中,实无发菩提心,亦无退转者。

  【弥勒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

  。不可以心得。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不行是

  菩提无忆念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

  诸愿故。不入是菩提无贪着故。顺是菩提顺于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至是菩提至实际故。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无为

  是菩提无生住灭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无

  取是菩提离攀缘故。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微妙

  是菩提诸法难知故。世尊。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故

  我不任诣彼问疾。】

  当令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

  云何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因为菩提即空义,故无分别,无分别即菩提;菩提无相,故无分别,无分别即菩提;菩提即平等义,故无分别,无分别即菩提;菩提即不可得义,故无分别,无分别即菩提;菩提横遍竖穷,故无分别,无分别即菩提;菩提无性无生,故无分别,无分别即菩提;菩提妙湛总持不动,故无分 别,无分别即菩提。故令诸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即证菩提也。

  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

  凡有所得,即分别见,是故不证菩提。同时身心如幻皆空,所谓五阴皆空,云何得菩提?

  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焉是菩提?

  不观是菩提,离诸缘故。

  有观即是有分别心,以分别心分别于外缘名观。所以不观是菩提。

  不行是菩提,无忆念故。

  忆念即分别心,由分别忆念乃有行。故不行是菩提。

  断是菩提,舍诸见故。

  断者断诸分别见也,断分别见即菩提。

  离是菩提,离诸妄想故。

  分别名相为妄想,妄想违菩提性。故离妄想是菩提。

  障是菩提,障诸愿故。

  障者遮止义,愿者愿求也。愿求即分别心,故遮止之即菩提。

  不入是菩提,无贪着故。

  入者,六根六尘十二入也,六根贪着六尘成十二入。若六根清净不贪六尘,即是菩提,故六根清净方为道也。

  顺是菩提,顺于如故。

  一切法性空无碍,不二不异,此即菩提。故诸法如如,即菩提也。

  住是菩提,住法性故。

  住者不违也,不违法性空即是菩提。

  至是菩提,至实际故。

  实际即是真如,即是实相。至实际者,即到彼岸也。

  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

  六根分别六尘,无非意分别于法。若离意法之分别,即菩提性也。

  等是菩提,等虚空故。

  等即无分别义,如虚空般无分别,即菩提义也。

  无为是菩提,无生住灭故。

  不生不灭谓之无为,不于三世现生住灭,即菩提也。

  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

  菩提虽空,不归断灭,而是横遍竖穷,一即无量,无量即一。得菩提智者,于一知无量,于无量知一。故能了知一切众生之心行。

  不会是菩提,诸入不会故。

  会者,和合也。一切法空,故无和合。十二入皆空,故无和合也。

  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

  根尘识和合,方生烦恼。烦恼有种子与习气之别,此皆由分别心生。无分别心则无合,无合则离烦恼习。

  无处是菩提,无形色故。

  处者尘也。一切法空,无有形色,故无处是菩提。

  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

  一切法性空,名一切法者唯是假名。若执假名为实有者,便成戏论。故金刚经云,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

  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

  知诸法如空花,幻有非实,不可取不可舍,即是菩提也。

  无乱是菩提,常自静故。

  菩提性空寂,故无乱也。

  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

  性清净者,诸恶不生也。故善寂者,不善法不生,善法不灭也。

  无取是菩提,离攀缘故。

  一切法唯是一心,无有心外法,能与心为缘。故无取离攀即菩提。

  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

  诸法无分别,故无异也。诸法无异故平等。

  无比是菩提,无可喻故。

  比者比喻,菩提性空,非比喻所能及。

  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微妙者,菩提性无性随缘,无而不无,不无而无。随缘无性,有而非有,非有而有。故以有无诸法难知也。

  说是法时,二百天子得无生法忍。

  弥勒说不退转法即无生法也,弥勒据因,维摩诘成果,故知二菩萨说法,始终无异也。为示谦德,弥勒菩萨自屈也。最后弥勒自称,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光严童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光严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

  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出毗耶离大城。时维摩诘方入城。我即为作

  礼而问言。居士从何所来。答我言。吾从道场来。我问道场者何所是。

  答曰。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深心是道场增益功

  德故。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

  佛命光严童子问疾,光严自言不堪任诣彼问疾。光严忆昔出毗耶离大城时,遇维摩诘,问言居士从何所来?以光严童子慕道场故,维摩诘欲开导之,故言我从道场来。

  诸佛成道之处,皆曰道场。尼连河旁,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是释迦牟尼佛之道场。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直心者,诚直心也。无上佛道,莫不由诚心始。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

  诚心既始,便应发行,方能成就事功至道场也。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

  深心者无有退转,直至究竟佛果,所以能增益功德。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

  菩提心者,上求佛道,下度众生也。以佛道度众生,故无错谬。此四者为总说菩萨行因,以下分别说菩萨行。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

  碍故。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智慧是道场现见诸

  法故。】

  先讲六波罗蜜,波罗蜜译为到彼岸,到彼岸者,至道场也。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如果布施望报,只是人天福报,不名波罗蜜,不名至道场。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持戒生好处,报在人天,此不名具足大愿,不名至道场。愿在究竟佛道,方名具足大愿,方名至道场。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

  菩萨得无生法忍,知一切法毕竟无生,无能忍之我,无恼我之众生,亦无所忍之法,此时心无罣碍,方名至道场。

  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

  精进者,深心不退也。对懈退方言精进,既无懈退,何言精进?无懈退无精进 ,清净心不动,方名大精进,方名至道场也。

  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

  心如调柔金,无一动念处,方名至道场也。

  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

  现前见诸法无性随缘,缘成无性,方名至道场。非有智有得名智慧也。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悲是道场忍疲苦故。喜是道场悦乐法故。舍是道场

  憎爱断故。】

  众生是佛法身,四无量心在度众生,故四无量心可至道场。慈者令众生得究竟大乐,悲者令众生究竟离苦,喜者缘究竟得乐众生。舍者以平等心度一切众生。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

  。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缘起是道场无明

  乃至老死皆无尽故。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一

  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

  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三明是道场无

  余碍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萨若应诸

  波罗蜜教…

《维摩诘所说经句解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