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上▪P2

  ..續本文上一頁于須彌。

  名稱高勝,普聞十方。

  深信堅固猶若金剛。

  深信佛道,不可壞也。

  法寶普照而雨甘露。

  弘法利生也。

  于衆言音微妙第一。

  菩薩言音超勝。

  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複余習。

  達緣起性空,一切法不可得,爲深入緣起。一切邪見皆執有所得。或于有執有 所得,或于無執有所得,菩薩皆斷如是邪見。故于有無二邊,無複殘余習氣。

  演法無畏猶師子吼。

  金剛經雲,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菩薩知法相如幻,法性不動,如是爲人演說,如師子吼。 

  其所講說,乃如雷震。

  正法流潤,猶如雨澤。雷聲驚蟄,萬物複蘇。

  無有量已過量。

  菩薩建水月道場,度如幻衆生,度盡無量無數無邊衆生,而無衆生相,故無有量已過量。

  集衆法寶,如海導師。

  譬如導師引導衆生入海,能采集衆寶。

  了達諸法深妙之義。

  知一切法,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萬法雲興一性常寂,一性常寂萬法雲興。猶一水起千波,千波是一水。此是諸法深妙之義。

  善知衆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

  衆生于六道中,以何因緣往來所趣,以善因緣往來善趣,以惡因緣往來惡趣,其心所行,菩薩皆知。

  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

  實相法甚深,無人智慧能與等者,而佛與等,故曰無等等慧。菩薩近佛而未得究竟,故曰近無等等慧。十力者,一、知覺處非處智力。即知如理不如理智力也。二、知叁世業報智力。叁、知諸禅解脫叁昧智力。四、知諸根勝劣智力。五、知種種解智力。六、知種種界智力。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例如五戒十善可至人天,四谛十二因緣可至無漏,六度可至佛果等。八、知天眼無礙智力。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十、永斷習氣智力。

  無畏者,是佛之四無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佛是一切智者,一切天魔梵所不及。二、漏盡無所畏。佛是真無漏者,不同二乘偏空滯寂。叁、說障道無所畏。佛說一切障道法無所畏也。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能說盡諸苦道之因緣。

  十八不共法。一、身無失。二、口無失。叁、念無失。四、無異想。五、無不定心。六、無不知已舍。七、欲無減。八、精進無減。九、念無減。十、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叁、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十力無畏十八不共,是分別說佛無等等自在慧,唯佛獨具。菩薩鄰極,故曰近也。

  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 

  此諸薩已證無生,爲度衆生,還入五道也。 

  爲大醫王善療衆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 

  佛爲大醫王,知衆生病,知衆生病因,知衆生病對治,知衆生病痊愈。知衆生病者,知苦也。知衆生病因者,斷集也。知衆生病對治者,修道也。知衆生病痊愈者,證滅也。 

  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 

  功德圓滿,莊嚴淨土。

  其見聞者無不蒙益。

  遊行十方,普益一切。

  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諸有所作,無非益物也。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總稱其德。

  以下稱名。

  【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

  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

  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

  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

  。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

  。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

  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

  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

  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

  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叁萬二千人。】

  歎德後,列諸菩薩名以爲上首,其數計叁萬二千。

  【複有萬梵天王屍棄等。從余四天下來詣佛所而聽法。複有萬二千天帝。

  亦從余四天下來在會坐。並余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幹闼婆。阿修

  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羅伽。等悉來會坐。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

  婆夷俱來會坐。】

  屍棄者,梵王名。一佛土有百億四天下,各四天下,皆有釋梵諸天,故曰從余四天下來。其數一萬。

  帝釋天在須彌山頂,系地居天。其數萬二千。

  余列龍神,龍有地龍與虛空龍。

  夜叉,譯捷疾鬼。

  幹闼婆,系帝釋天樂神。

  阿修羅,譯非天,無德,無端。

  迦樓羅,即金翅鳥。

  緊那羅,譯人非人。

  摩羅伽,即大蟒神,亦曰地龍。

  受具足戒之男衆,名比丘,女衆名比丘尼。受五戒之男衆名優婆塞,女衆名優婆夷。爲聞法故,俱來法會而坐。 

  【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于大海。安

  處衆寶師子之座。蔽于一切諸來大衆。】

  爾時佛與大衆說法。須彌山于諸山中最高,故稱山王。佛處衆中,威嚴超絕,如須彌山王。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

  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

  叁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于中現。又此叁千大千世界。諸須

  彌山雪山。目真陀山摩诃目真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

  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

  于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于寶蓋中。爾時一切大衆。佛神

  力歎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顔目不暫舍。】

  長者子寶積,亦法身大士。 

  目真鄰陀,龍王名,山以龍王得名。龍王居于金剛座側池中,其池名目真鄰陀龍池。

  【于是長者子寶積。即于佛前以偈頌曰

  目淨修廣如青蓮 心淨已度諸禅定 久積淨業稱無量 導衆以寂故稽首】

  青蓮花葉修而廣,青白分明以狀其目。心淨已度諸禅定下,表其功德。

  【既見大聖以神變 普現十方無量土 其中諸佛演說法 于是一切悉見聞

  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財施一切 能善分別諸法相 于第一義而不動

  已于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始在佛樹力降魔 得甘露滅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 叁轉*輪于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爲證 叁寶于是現世間】

  既見大聖以神變一偈,贊佛神變于寶蓋中現十方淨土。

  善能分別諸法相,贊佛以世谛說法。于第一義而不動,贊佛雖以世谛說法,然不違第一義,故曰于第一義而不動。

  佛于諸法已得自在,如實知諸法性相,故號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佛說有是因緣有,說無是因緣無。法屬因緣,則無自性。因緣有則有而不有,因緣無則無而不無。故說法不有亦不無,以知是因緣故,號稱法王。

  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一切法無自性,故法無有我,既無有我,故無造罪者,亦無受報者。然無性故能隨緣,隨善緣則有善業報,隨惡緣便有惡業報,故曰善惡之業亦不亡。

  始在佛樹力降魔一偈,贊佛菩提樹下成道。

  叁轉*輪于大千一偈,贊佛初爲五比丘轉四谛*輪。自此以後,佛爲法王出現 世間,四谛爲法寶出現世間,五比丘爲僧寶出現世間。故曰叁寶于是現世間。

  【以斯妙法濟群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醫王 當禮法海德無邊

  毀譽不動如須彌 于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虛空 孰聞人寶不敬承】

  以斯妙法濟群生。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乘法,故稱妙法。四谛法是總說,十二因緣六度是四谛之廣論。聲聞人聞四谛法,只會生滅四谛,不會大乘四谛。若入大乘四谛則入二谛,若入二谛則入一谛,若入一谛則入無谛。一谛者俗谛中道也,無谛者真谛中道也。故佛說四谛,即是密說實相,可惜聲聞人不會耳。

  一受不退常寂然,四谛*輪可令衆生出叁界了生死,故曰一受不退常寂然。 

  毀譽不動如須彌一偈,贊佛功德。

  【今奉世尊此微蓋 于中現我叁千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 幹闼婆等及夜叉

  悉見世間諸所有 十力哀現是化變 衆希有皆歎佛 今我稽首叁界尊

  大聖法王衆所歸 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 稽首已得無所畏 稽首住于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導師

  稽首能斷衆結縛 稽首已到于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 稽首永離生死道

  悉知衆生來去相 善于諸法得解脫 不著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于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罣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

  今奉世尊此微蓋,至今我稽首叁界尊,歎佛神變。十力哀現是化變者,謂哀愍衆生故,現是變化也。

  大聖法王衆所歸下,表敬慕于佛。

  佛以一音演說法下,言佛以一佛乘演說法,聲聞人謂是四谛法,得聲聞果。緣覺人謂是十二因緣法,得辟支佛果。菩薩謂是六度法,得菩薩道。此皆佛神力不共法也。

  佛以一音演說法,或有恐畏者,知苦也。或歡喜者,證滅也。或生厭離者,斷集也。或斷疑者,修道也。斯皆佛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下,贊歎…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