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佛。
悉知衆生來去相,知衆生以何因緣輪轉六道。知衆生以修何法善得解脫。
贊佛不著世間,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雖出現世間卻不染世間,常在定中入于空寂行。最後表達敬意,稽首如空無所依也。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
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爲諸菩薩問于如來淨土之行。谛聽谛聽善思念之
。當爲汝說。于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寶積言,此五百長者子,皆已發無上菩提心,然猶未聞清淨佛土行相,請佛爲說。佛允爲說,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佛言。寶積。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衆生而取佛
土。隨所調伏衆生而取佛土。隨諸衆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
諸衆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于淨國。皆爲饒
益諸衆生故。】
經雲菩薩淨佛國土者,自不爲粗業,複令衆生不爲粗業也。衆生心穢則佛土穢 ,衆生心淨則佛土淨,故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所以者何下,分別解說。菩薩隨所化衆生多少,而取佛土廣狹。隨所調伏衆生 ,而取佛土。衆生行施,則菩薩佛土七寶具足。衆生持戒,則菩薩佛土平正如掌。隨諸衆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觀察衆生之願望,求生何種佛土,而成就佛道,菩薩便取何種佛土。例如衆生願求離苦得樂,阿彌陀佛便建立極樂世界。隨諸衆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菩薩根者,六度萬行也。衆生于施戒忍進 定慧中,以何法起菩薩根,菩薩便取何種佛土。例如衆生以布施起菩薩根,菩薩便取七寶莊嚴佛土。衆生以持戒起菩薩根,菩薩便取清淨莊嚴佛土。
何以故?菩薩取于淨國,皆爲饒益衆生故。換句話說,諸佛以衆生爲本也。
【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于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
爲成就衆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于空也。】
譬如于空地上造屋始成,若于虛空中,憑空不能造屋。言衆生爲成佛之根基。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谄衆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
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衆生來生其國。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
成佛時大乘衆生來生其國。】
此叁心──直心深心菩提心,是總說清淨心。直心者,是誠直無谄曲心,故不谄衆生來生其國。
深心者,上求佛道,修功積德,直至成佛無有退轉也。故具足功德衆生,來生其國。
菩提心者,兼善化他也。菩薩自致佛道,起大悲心不舍衆生,期與一切衆生,同證菩提,是發大乘心。以大乘心攝彼衆生,故大乘衆生來生其國。
其上直心爲始,深心則深廣,究極佛道淵底,菩提心則兼善化他普度一切。
【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舍衆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衆生來生其國。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
時叁十二相莊嚴衆生來生其國。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
功德衆生來生其國。禅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衆生來生其
國。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衆生來生其國。】
以上講過叁心爲總,以下散爲六度萬行。
菩薩成佛時,修布施能舍衆生來生其國。戒有多種,總說十善爲一切戒根本,故十善道滿願衆生來生其國。忍辱對治瞋恚,無瞋是叁十二相因行,故叁十二相莊嚴衆生來生其國。清淨心是功德本,修清淨心爲真精進,故勤修一切功德衆生來生其國。禅定即攝心不亂,故攝心不亂衆生來生其國。得般若智慧,于叁聚(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中,正定聚攝,故正定衆生來生其國。
【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舍衆生來生其國。】
四無量心者,即慈悲喜舍四種,皆度衆生之行。慈緣無樂衆生,悲緣有苦衆生 ,喜緣得樂衆生,舍緣究竟解脫衆生。
【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衆生來生其國。】
四攝者,一布施攝二愛語攝叁利行攝四同事攝。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法,攝衆生心向道,名攝法。
【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于一切法方便無礙衆生來生其國。】
方便者,善巧方便也。菩薩雖然行空,不違度生之緣。隨緣度化衆生,而不失性空之理。如是則隨緣不變,不變而能隨緣矣。
【叁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衆生來生其
國。】
叁十七道品者,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
【回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回向心者,回向于無上菩提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回向無上菩提,方能具足一切功德。
【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叁惡八難。】
八難者,叁惡道爲叁,北郁單越第四,長壽天第五,盲聾喑啞第六,世智辯聰第七,佛前佛後第八。叁惡者,即鬼畜生地獄。
【自守戒行不譏彼阙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
菩薩持戒,自守戒行,不譏彼阙。若譏他人犯戒,亦是犯戒。
【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
十善具足,福報甚大,命不中夭是不殺報。以下說十善中其余諸報。
【大富梵行所言誠谛。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诤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
正見衆生來生其國。】
大富是不盜報,梵行是不淫報,所言誠谛是不妄語報,常以軟語是不惡口報,眷屬不離善和诤訟是不兩舌報,言必饒益是不绮語報,不嫉不恚正見,是意業清淨也。合而言之,修行十善叁業清淨衆生來生其國。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
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回向。隨其回向則有方便。
隨其方便則成就衆生。隨成就衆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
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以上說淨國土諸行,今說行之次第。直心是誠信之心,系萬行之根本,故隨其直心則能發行。
直心者誠信于無上佛道,既發行後,能漸于佛道中,至于深廣,故得深心。
既深入佛道,當能除惡向善自淨其意,故隨其深心則意調伏。
既能除惡向善自淨其意,當能信受佛語依教奉行,故意調伏則如說行。
隨如說行則回向者,回向無上佛道也。
無上佛道,在乎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隨其回向,則有度生之方便。
無有方便,則不能成就功德,功德者度化無量無邊衆生也。故隨其方便,則能成就衆生。
菩薩爲諸衆生,取佛淨土。故隨成就衆生,則佛土淨。
佛土淨者,由于菩薩自心淨與衆生心淨所致。自他心淨,自然說法淨。
說法清淨,自然智慧清淨。故隨說法淨,則智慧淨。
智慧爲用,其心爲體,故智慧淨則心淨。
一心生萬法,故隨其心淨,一切功德淨。
最後結論,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而直心者,爲淨心之本也。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爲菩
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雲何。日
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
弗。衆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淨。非如來咎。】
佛恐在會小機,執著事相,于佛說心淨則佛土淨,心生疑惑。于是以神力令舍利弗生疑惑,俾借機以卻衆疑。
舍利弗懷疑,既然心淨則菩薩取淨佛土,今此娑婆不淨如此,難道由于佛心不淨,方現此不淨國土嗎?
佛知其意,便問言,日月豈不淨嗎?而盲者不見其淨。舍利弗回答說,是盲者之過,非是日月不淨。佛言舍利弗!是衆生罪故,不見如來清淨國土,非如來之過也。
當知十法界唯心所現,本是一真法界,衆生心量不同,所現法界亦各各不同。例如虛空本無分別,然衆生欲至東方者,則見東方虛空。欲至南西北方者,則見南西北方虛空。
故本是一真法界,菩薩見一真法界是菩薩法界,緣覺見是緣覺法界,聲聞見是聲聞法界,天人阿修羅鬼畜生地獄見是天人阿修羅鬼畜生地獄法界。故本是一真法界,以衆生罪故不見耳。
【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
佛土以爲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舍
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王
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爲不淨耳。】
佛告舍利弗,我此佛土嚴淨,汝爲罪所障,不見而已。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汝莫作此念,我見此土清淨,如自在天宮。梵王是菩薩,故見娑婆國土如自在天宮。其實梵王所見,仍是應其根機所應見者,而非佛之實報土。佛之真實報土,何止同于自在天宮哉?
舍利弗所見,丘陵坑坎荊棘沙礫,亦是應心所現。故梵王言,仁者心不平等,不依佛慧,乃見此土不淨耳。
【舍利弗。菩薩于一切衆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
土清淨。】
舍利弗!菩薩于一切衆生心平等故,深心清淨故,依佛智慧故,則見此土清淨
。佛之智慧,如實知一切法緣起無性,不生我見,故見佛土清淨。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實時叁千大千世界若幹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
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衆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
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
。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佛以神變現佛淨土者…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