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句解卷上

  批注维摩诘经的因缘

  维摩诘经甚深绝妙,经旨渊玄。笔者钝根劣智,虽赞叹有年,自知力所不及,始终未敢作批注想。

  数月前有居士来访,交谈之下,方知他是来请维摩诘经批注的。我说:

  「很抱歉,这部经太深,非我能力所及,所以我没批注──很对不起!」

  他顿时满脸失望的神色,呆了一呆方说:

  「可惜!我特意从南部赶来,就是为了请法师批注的维摩诘经。」

  我心想,奇哉奇哉!真的有人专喜吃臭豆腐干?我安慰他说:

  「这部经注疏本很多,像智者大师,僧肇大师,慧远大师等,都有注疏。同时 (1)都是上上之选。」

  送走了客人,我实过意不去。于是请出维摩诘经,三复阅读。愈诵愈觉经旨精妙,经过一段时间考虑,终于决定从事批注。

  其实古德已有完善的注本,不容再多饶舌。例如僧肇大师,智者大师,慧远大师(隋净影寺慧远,非莲宗初祖),窥基大师等。后贤注疏者,尤不乏人。我今再事注疏,实是多余。不过他那句「我特意从南部赶来,就是为了请法师批注的维摩诘经。」实在令我受宠若惊。

  凡有目者,无不知西施之美,但没听说过东施亦受欢迎。现在竟有人要见东施一面,我焉能不效颦一番?

  不过有话在先,我绝不敢卖臭豆腐干,硬说臭豆腐干香。倒是像我这种霉烂作品,还望读者多多包涵。

  智谕于西莲净苑

  

  维摩诘所说经句解

  维摩诘所说经句解卷上(一名不思议解脱经)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释智谕解

  解经题

  【维摩诘所说经】

  此经以人立题,维摩诘翻净名,玄奘大师译为无垢称。此经为其所说,故名维摩诘所说经。

  维摩诘系法身大士,由妙喜世界来示现娑婆,助释迦牟尼佛弘化。传说维摩诘系金粟如来化身,然无经文可考,故不敢定论。经中佛自说维摩诘系自妙喜国,来化此土。

  此经一名为不思议解脱。若依净影慧远谓,不思议解脱,系十地菩萨所得无量诸解脱中,初解脱门。如此说来,维摩诘应位居十地。十地菩萨,位极因地,德邻妙觉,佛望之名菩萨,菩萨望之称佛。此法身大士,大悲心切愍念众生,来化此土

  。毗耶离示疾,以问疾因缘,方便说此经法。

  此经古有多译,后汉时有清信士严佛调者,计译经七部十卷,其中便有此经,名古维摩诘经二卷。系后汉灵帝世,于雒阳译出。此是初译。

  吴支谦再译此经,名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三卷,系第二译。

  月支国沙门昙摩罗剎,此云法护,于西晋太安二年四月一日再译此经,名维摩诘所说法门经一卷。与前二译大同小异,系第三译。

  现在我们所根据的本子,系鸠摩罗什大师于姚秦弘始八年所译,名维摩诘所说经三卷,由僧肇笔受。属第四译。

  另有沙门支敏度所撰合维摩诘经,系集众译所成者。

  唐玄奘大师再译此经,则名无垢称经,共六卷。

  【经】

  梵语修多罗,译为契经,简称曰经。正译应为綖,即线也。綖有贯穿之功,经有持纬之义,今是圣言,至中至正,故曰经。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史有前秦后秦,前秦苻姓所建,后秦姚姓所建。故姚秦即是后秦。什师于姚秦弘始八年,翻译此经。

  三藏者,通达经律论者名三藏法师,简称三藏。鸠摩罗什译曰童寿,弘始三年 冬,到达长安。秦王姚兴,厚加礼遇,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别馆安置。令什持梵本 ,兴自持旧所译经以相雠校。发现什师所定者,新文异旧,义悉圆通,众皆悦服。

  什师译经九十七部,合有四百二十五卷。

  佛国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

  二千。众所知识。】

  此是证信序,令后世众生闻者生信。置于经首,为一经之端绪。

  如是乃信顺之词,道无信则不受,非顺则不传。后世众生,信顺不违,方能受道传道。

  我闻,若非从佛所闻,即是由我自意而说。此非我自意语,若是我自意语,便有我执法执,既有二执,焉足信顺?佛是断执之人,如是之说,自当信顺。

  一时,是佛说经之时。

  佛,是说法之主。勿论菩萨说、弟子说、天说、化人说,只要合于二谛,皆是佛说。

  在毗耶离庵罗树园,是说经之处。毗耶离亦曰毗舍离,是国名,维摩诘菩萨居此。毗耶离译为广严。庵罗果,似桃非桃。庵罗树园,乃庵罗树女所献。佛灭后一百年,七百贤圣,于此作第二次结集。

  大比丘众八千人,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比丘有三义,即乞士,破恶,怖魔。乞士者,上乞法以养慧命,下乞食以养色身。比丘出家不事蓄积,为作众生福田,令众生修施种福,乃乞食清净自活。破恶者,比丘出家破身口七支恶。怖魔者 ,比丘出家,佛眷属增盛,魔眷属损减,故魔恐怖。大者含大多胜三义,所谓大,是等比丘,德腊俱尊,于小乘有学中极。换句话说,是等比丘皆阿罗汉,方称为大

  。多者遍通内外经典。胜者于九十六种外道中,知见最为殊胜。

  众是僧众的意思,四比丘以上乃至百千,方称为僧众。三人以下,不得称僧众

  。如是僧众,八千人俱。

  菩萨具称曰菩提萨埵,简称菩萨。菩提萨埵,译为觉有情。如是菩萨有三万二千。

  众所知识,此等菩萨,为众所钦仰,如日在天也。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

  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

  。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

  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

  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

  心。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名称高远逾于须弥。深信

  坚固犹若金刚。法宝普照而雨甘露。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缘起断诸

  邪见。有无二边无复余习。演法无畏犹师子吼。其所讲说乃如雷震。无

  有量已过量。集众法宝如海导师。了达诸法深妙之义。善知众生往来所

  趣及心所行。近无等等佛自在慧十力无畏十八不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

  。而生五道以现其身。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应病与药令得服行。无量功

  德皆成就。无量佛土皆严净。其见闻者无不蒙益。诸有所作亦不唐捐。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先表其德,后出其名。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大智者,权实智也。实智出权智,空即无量,故能普化十方,成觉他行。权智归实智,无量即空,故能一道真常,成自觉行。故曰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诸佛威神之所建立。

  如是大智本行,皆赖诸佛威神护念,方成建立。

  为护法城,受持正法。

  实相为佛正法城,能御一切邪法。一切邪法者,取相法也,凡取有相无相,皆归邪法。受持实相正法,斯乃维护法城也。

  能师子吼。

  狮子震吼,百兽摄伏。菩萨说法无畏,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故菩萨说法,一切外道摄伏,如狮子吼。再者菩萨证十智,如实知一切法,故说法无畏,曰师子吼。

  名闻十方。

  菩萨说法,众皆悦服,普闻十方,名震遐迩。

  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菩萨行无缘大慈,如慈母之赴婴儿,不待请而自往也。

  绍隆三宝能使不绝。

  菩萨受持正法,彻证实相,究竟成佛,是绍隆佛宝。菩萨受持正法弘扬正法,是绍隆法宝。菩萨以正法度化众生,令僧不绝,是绍隆僧宝。

  隆伏魔怨制诸外道。

  魔者四魔,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菩萨证入实相得无生忍,则无烦恼障,故降伏烦恼魔。菩萨得无生忍即获法身,法身者五阴皆空,故降伏五阴魔。无烦恼魔,则无生死因;无五阴魔,则无生死果,故降伏死魔。既降伏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已,天魔不得其便,故降伏天魔。

  一切外道皆执有所得法。菩萨证入实相,实相无相,故如实知有相不可得,空相亦不可得。不得一切法,即证无分别智,以无分别智,能制一切外道。

  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盖缠者,五盖十缠也。五盖者贪欲盖、瞋恚盖、掉悔盖、睡眠盖、疑盖。十缠者,无惭、无愧、睡、悔、悭、嫉、掉、眠、忿、覆。今菩萨证无生法忍,悉皆永离。

  心常安住无碍解脱。

  不思议解脱即无碍解脱。得此解脱,则于诸法通达无碍。

  念定总持辩才不断。

  念者正念,定者正定,不违实相,谓之正念正定。总持者,持善不失,持恶不生。于法于义于词于乐说,历劫愈明,故曰辩才不断。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及方便力无不具足。

  此是言菩萨行,菩萨行者,六波罗蜜。及方便力无不具足者,言十波罗蜜无不具足。十波罗蜜者,除六波罗蜜外,加方便、愿、力、智四种波罗蜜。方便波罗蜜并归布施持戒忍辱三度,愿波罗蜜并入精进度,力波罗蜜并入禅定度,智波罗蜜并入智慧度,故经中往往只说六波罗蜜。

  逮无所得不起法忍。

  无所得不起法忍,即无生法忍。

  已能随顺转不退轮。

  转者,自得示他也。不退者,于无生法得而无失也。轮者,于无生法,能够流演圆通。不退*轮,唯佛能转。此诸菩萨已受职作佛,故亦能随顺而转。

  善解法相。

  如实知一切法相,缘起性空也。

  知众生根。

  如实知众生之根性欲。

  盖诸大众。

  此等菩萨,功德智慧超出大众。

  得无所畏。

  已得菩萨四无所畏,一能持无所畏,菩萨于一切法闻持不失。二知根无所畏,知一切众生根。三决疑无所畏,能决众生一切难问。四答报无所畏,众生问法,菩萨悉能随意而答。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严身色相第一。

  内具至德,外具相好。

  舍诸世间所有饰好。

  舍世形好也。

  名称高远逾…

《维摩诘所说经句解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