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句解卷上▪P5

  ..续本文上一页量功德智慧生。此是总说,以下分别说。 

  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生,是五分法身。

  从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生。

  从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进禅定解脱三昧多闻智慧诸波罗蜜生。此是六波罗蜜,解脱三昧是禅定别名。

  从方便生。法身无生无灭,故欲证法身,须从方便波罗蜜生。

  从六通生。从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等六神通生也。

  从三明生。三明者,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也。天眼明了达未来世,宿命明了达过去世,漏尽明了达现在世。

  从三十七道品生。三十七道品者,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八道。

  从止观生。止者定道,观者慧道,定慧二道生佛法身。

  从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生。从断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以下易明,不多解释。

  【诸仁者。欲得佛身断一切众生病者。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

  长者维摩诘。为诸问疾者如应说法。令无数千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菩提

  心。】

  最后劝大众发菩提心,于是无数千人,皆发无上菩提心。

  弟子品第三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

  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

  法不孤起,因缘而起,故先明问疾因缘。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

  中宴坐树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夫宴

  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于诸

  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若

  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

  不任诣彼问疾。】

  舍利弗自申不堪任诣彼问疾。唯舍利弗之「唯」字,是发语词,莫作「喂」字解。

  不必是坐,为宴坐也。

  不必是不一定的意思。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以坐习定最为适宜。然执着于坐 ,仍不除身意之相。大乘人修定,于四威仪中,无时不在定中。乃至虽无时不在定中,却是不着定不定相。故维摩诘的意思是,行住坐卧无非是定,不必坐方为宴坐 也。以下正显宴坐之义。

  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声闻乘人,制身而坐,滞空求定,自以为是宴坐 ,不知如此即是于三界现身意。远离人间,独处林间空闲,此即于三界现身意。大乘人知一切法如幻无有自性,有不异空,空不异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非有外空,亦非灭有空,而是有性本空。身心皆如幻,三界如空花,无人间可离,无空闲可处。故不于三界现身意,如此方为宴坐。

  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是为宴坐。

  大乘禅定,无定无不定,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无非是定。故不起灭定,而现四威仪,是为宴坐。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

  非是于道法以外,有凡夫事。亦非于凡夫事以外,另有道法。而是道法随缘,便成凡夫事。凡夫事无性,便是道法。正所谓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故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虽现凡夫事,而不舍道法。维摩诘方便示现居毗耶离,即一例也

  。如此是宴坐。

  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

  此有二解,一者心不住内六根,复不住外六尘,净心无住,是为宴坐也。二者声闻心住内,凡夫心驰外,菩萨不住凡夫生死,不住二乘涅槃,是为宴坐也。

  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

  诸见者,六十二邪见也。六十二种邪见,虚妄不实无有自性。法无自性,即是三十七道品之理,故不必远离诸见,知诸见无性即修三十七品,是为宴坐。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

  烦恼性空即是涅槃,故勿须断烦恼入涅槃也。是为宴坐。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舍利弗言,时我闻说如是法,默然不能作答。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大目犍连。汝行诣维摩诘问疾。目连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

  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入毗耶离大城。于里巷中为诸居士说法。时

  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目连。为白衣居士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夫说

  法者当如法说。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法无寿命离

  生死故。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

  。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法无形相如虚空故。法无戏

  论毕竟空故。法无我所离我所故。法无分别离诸识故。法无有比无相待

  故。法不属因不在缘故。法同法性入诸法故。法随于如无所随故。法住

  实际诸边不动故。法无动摇不依六尘故。法无去来常不住故。法顺空随

  无相应无作。法离好丑。法无增损。法无生灭。法无所归。法过眼耳鼻

  舌身心。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唯大目连。法相如是

  岂可说乎。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

  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当了众生根有利钝。善于知见无所罣碍。以大悲

  心赞于大乘。念报佛恩不断三宝。然后说法。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

  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无此辩。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世尊命大目犍连问疾,大目犍连自述不堪任诣彼问疾。

  为白衣说法,不当如仁者所说。

  维摩诘知此等白衣具大乘根机,不当为彼等说小乘法,是故诃止大目犍连。说法者,当如法说。「如」是不二不异,不二不异者一乘教义。声闻乘说有苦可离,有烦恼业可断,有灭可证,有道可修。大乘知无苦集灭道,以四谛无性故,空故,无生故,不可得故。一切法无性空无生不可得,即诸法如义。

  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

  一切法皆如,于中众生相无性空无生不可得,故法离众生垢。

  法无有我,离我垢故。

  一切法皆如,于中我相无性空无生不可得,故法离我垢。

  法无寿命,离生死故。

  寿命是始终生死相,一切法皆如,于中寿命相无性空无生不可得,故法离生死相。

  法无有人,前后际断故。

  前后际为三世相,是生灭相,于其间乃有人相。然一切法皆如,于中人相无性空无生不可得。故前后际断。

  法常寂然,灭诸相故。

  诸法相缘起幻有,而诸法性无性空无生不可得,故一切法性常寂然,离诸幻相

  。

  法离于相,无所缘故。

  一切法本来毕竟空,无性空无生不可得,无内无外无能无所,无有能缘,复无所缘,故法离于相。

  法无名字,言语断故。

  一切言语,皆是假名,其法性终不可得。例如说火之音声,只是假名而无实义

  。若说火之音声,即火之实义,应该说火时,当烧其口。

  法无有说,离觉观故。

  一切言说,皆由觉观而生。觉观即分别心,粗分别名觉,细分别名观。一切法无性空无生不可得,故无分别离于觉观,既离觉观,故无有言说。

  法无形相,如虚空故。

  一切法如,无性空无生不可得,故如虚空。

  法无戏论,毕竟空故。

  戏论者,有名无实之论。一切名、相,皆是妄想,有名无实,故皆是戏论。因为法性无性空无生不可得,凡一切名相,皆如幻化。故法性毕竟空,无戏论也。

  法无我所,离我所故。

  法相缘起,法性毕竟空,以毕竟空故,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故,是以无有我所。再者一切法无我,我尚不可得,何有我所可得?

  法无分别,离诸识故。

  识是了别义,然一切法无性空无生不可得,故无分别离诸识。

  法无有比,无相待故。

  法不可得,故无比量比类,无彼此相待。

  法不属因,不在缘故。

  诸法因缘而起,亲者为因,疏者为缘,故缘附属于因。然因缘所生法即是空,既然法空,故不在缘。既然无缘亦无法,故法不属因。

  法同法性,入诸法故。

  一切法以无性为性,无性则无碍,无碍则一切法互入。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

  如者无有分别,无分别即是空义,一切法空故无所随也。

  法住实际,诸边不动故。

  实际者亦曰真如,亦曰中道。边者谓常断二边,有无二边。二边者体即虚妄,虚妄则空,空故不动。而真如中道者,离于二边。真如随缘成万法则离无边,万法无性是真如则离有边。不常亦不断是为中道,故中道则离常断二边。

  法无动摇,不依六尘。

  诸法缘生无性,无性故不动摇。六尘之相生灭不停,故法不依六尘。

  法无来去,常不住故。

  诸法性空,故无来去,无有所住。

  法顺空,随无相,应无作。

  诸法缘生无性故空,空故无相,以空无相故,是以无起无作。

  法离好丑。

  以无相故,所以法离好丑。

  法无增损。

  以法性空故,所以无增无损。

  法无生灭,法无所归。

  一切法无性空无生不可得,故无生灭无所归。

  法过眼耳鼻舌身心。

  六根皆生灭法,既然法无生灭,故过眼耳鼻舌身心。

  法无高下,法常住不动,法离一切观行。

  诸法空故,所以无有高下,常住不动,离一切观行。

  既然法相如此,岂可说呢?所以说法者,在明毕竟空义,不可着言语相,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在悟此毕竟空理,所以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能说者如幻,能听者亦如幻,所说之法亦如幻,一切法究竟无性空无生不可得,如是说方为说法也。

  当了众生根有利钝,目犍连当知,此等众生皆大乘根机,不应为其说小法。汝应善于知见众生根机,为说大乘法。大乘法者,无性空无生不可得,如是说者方能无所罣碍。为众生说大乘法,方是发大悲心,赞于大乘。如是方为上报佛恩,不断三宝种也。

  维摩诘说是法时,八百居士发无上菩提心。最后目犍连白佛言,是故我不任诣…

《维摩诘所说经句解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