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上▪P5

  ..續本文上一頁量功德智慧生。此是總說,以下分別說。 

  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是五分法身。

  從慈悲喜舍四種無量心生。

  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禅定解脫叁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此是六波羅蜜,解脫叁昧是禅定別名。

  從方便生。法身無生無滅,故欲證法身,須從方便波羅蜜生。

  從六通生。從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盡等六神通生也。

  從叁明生。叁明者,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也。天眼明了達未來世,宿命明了達過去世,漏盡明了達現在世。

  從叁十七道品生。叁十七道品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

  從止觀生。止者定道,觀者慧道,定慧二道生佛法身。

  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以下易明,不多解釋。

  【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衆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如是

  長者維摩诘。爲諸問疾者如應說法。令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叁藐菩提

  心。】

  最後勸大衆發菩提心,于是無數千人,皆發無上菩提心。

  弟子品第叁

  【爾時長者維摩诘自念。寢疾于床。世尊大慈甯不垂愍。佛知其意。即告

  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诘問疾。】

  法不孤起,因緣而起,故先明問疾因緣。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于林

  中宴坐樹下。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爲宴坐也。夫宴

  坐者。不于叁界現身意。是爲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爲宴坐。

  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爲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爲宴坐。于諸

  見不動而修行叁十七品。是爲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爲宴坐。若

  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時我世尊。聞說是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

  不任詣彼問疾。】

  舍利弗自申不堪任詣彼問疾。唯舍利弗之「唯」字,是發語詞,莫作「喂」字解。

  不必是坐,爲宴坐也。

  不必是不一定的意思。于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以坐習定最爲適宜。然執著于坐 ,仍不除身意之相。大乘人修定,于四威儀中,無時不在定中。乃至雖無時不在定中,卻是不著定不定相。故維摩诘的意思是,行住坐臥無非是定,不必坐方爲宴坐 也。以下正顯宴坐之義。

  不于叁界現身意,是爲宴坐。聲聞乘人,製身而坐,滯空求定,自以爲是宴坐 ,不知如此即是于叁界現身意。遠離人間,獨處林間空閑,此即于叁界現身意。大乘人知一切法如幻無有自性,有不異空,空不異有,有即是空,空即是有。非有外空,亦非滅有空,而是有性本空。身心皆如幻,叁界如空花,無人間可離,無空閑可處。故不于叁界現身意,如此方爲宴坐。

  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爲宴坐。

  大乘禅定,無定無不定,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無非是定。故不起滅定,而現四威儀,是爲宴坐。

  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爲宴坐。

  非是于道法以外,有凡夫事。亦非于凡夫事以外,另有道法。而是道法隨緣,便成凡夫事。凡夫事無性,便是道法。正所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故不舍道法,而現凡夫事,雖現凡夫事,而不舍道法。維摩诘方便示現居毗耶離,即一例也

  。如此是宴坐。

  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爲宴坐。

  此有二解,一者心不住內六根,複不住外六塵,淨心無住,是爲宴坐也。二者聲聞心住內,凡夫心馳外,菩薩不住凡夫生死,不住二乘涅槃,是爲宴坐也。

  于諸見不動,而修行叁十七品,是爲宴坐。

  諸見者,六十二邪見也。六十二種邪見,虛妄不實無有自性。法無自性,即是叁十七道品之理,故不必遠離諸見,知諸見無性即修叁十七品,是爲宴坐。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爲宴坐。

  煩惱性空即是涅槃,故勿須斷煩惱入涅槃也。是爲宴坐。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舍利弗言,時我聞說如是法,默然不能作答。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诘問疾。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

  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毗耶離大城。于裏巷中爲諸居士說法。時

  維摩诘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爲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夫說

  法者當如法說。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

  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于相無所緣故

  。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

  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

  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于如無所隨故。法住

  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順空隨

  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

  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唯大目連。法相如是

  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爲幻人說

  法當建是意而爲說法。當了衆生根有利鈍。善于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

  心贊于大乘。念報佛恩不斷叁寶。然後說法。維摩诘說是法時。八百居

  士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世尊命大目犍連問疾,大目犍連自述不堪任詣彼問疾。

  爲白衣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

  維摩诘知此等白衣具大乘根機,不當爲彼等說小乘法,是故诃止大目犍連。說法者,當如法說。「如」是不二不異,不二不異者一乘教義。聲聞乘說有苦可離,有煩惱業可斷,有滅可證,有道可修。大乘知無苦集滅道,以四谛無性故,空故,無生故,不可得故。一切法無性空無生不可得,即諸法如義。

  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

  一切法皆如,于中衆生相無性空無生不可得,故法離衆生垢。

  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一切法皆如,于中我相無性空無生不可得,故法離我垢。

  法無壽命,離生死故。

  壽命是始終生死相,一切法皆如,于中壽命相無性空無生不可得,故法離生死相。

  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

  前後際爲叁世相,是生滅相,于其間乃有人相。然一切法皆如,于中人相無性空無生不可得。故前後際斷。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

  諸法相緣起幻有,而諸法性無性空無生不可得,故一切法性常寂然,離諸幻相

  。

  法離于相,無所緣故。

  一切法本來畢竟空,無性空無生不可得,無內無外無能無所,無有能緣,複無所緣,故法離于相。

  法無名字,言語斷故。

  一切言語,皆是假名,其法性終不可得。例如說火之音聲,只是假名而無實義

  。若說火之音聲,即火之實義,應該說火時,當燒其口。

  法無有說,離覺觀故。

  一切言說,皆由覺觀而生。覺觀即分別心,粗分別名覺,細分別名觀。一切法無性空無生不可得,故無分別離于覺觀,既離覺觀,故無有言說。

  法無形相,如虛空故。

  一切法如,無性空無生不可得,故如虛空。

  法無戲論,畢竟空故。

  戲論者,有名無實之論。一切名、相,皆是妄想,有名無實,故皆是戲論。因爲法性無性空無生不可得,凡一切名相,皆如幻化。故法性畢竟空,無戲論也。

  法無我所,離我所故。

  法相緣起,法性畢竟空,以畢竟空故,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故,是以無有我所。再者一切法無我,我尚不可得,何有我所可得?

  法無分別,離諸識故。

  識是了別義,然一切法無性空無生不可得,故無分別離諸識。

  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法不可得,故無比量比類,無彼此相待。

  法不屬因,不在緣故。

  諸法因緣而起,親者爲因,疏者爲緣,故緣附屬于因。然因緣所生法即是空,既然法空,故不在緣。既然無緣亦無法,故法不屬因。

  法同法性,入諸法故。

  一切法以無性爲性,無性則無礙,無礙則一切法互入。

  法隨于如,無所隨故。

  如者無有分別,無分別即是空義,一切法空故無所隨也。

  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

  實際者亦曰真如,亦曰中道。邊者謂常斷二邊,有無二邊。二邊者體即虛妄,虛妄則空,空故不動。而真如中道者,離于二邊。真如隨緣成萬法則離無邊,萬法無性是真如則離有邊。不常亦不斷是爲中道,故中道則離常斷二邊。

  法無動搖,不依六塵。

  諸法緣生無性,無性故不動搖。六塵之相生滅不停,故法不依六塵。

  法無來去,常不住故。

  諸法性空,故無來去,無有所住。

  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

  諸法緣生無性故空,空故無相,以空無相故,是以無起無作。

  法離好醜。

  以無相故,所以法離好醜。

  法無增損。

  以法性空故,所以無增無損。

  法無生滅,法無所歸。

  一切法無性空無生不可得,故無生滅無所歸。

  法過眼耳鼻舌身心。

  六根皆生滅法,既然法無生滅,故過眼耳鼻舌身心。

  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

  諸法空故,所以無有高下,常住不動,離一切觀行。

  既然法相如此,豈可說呢?所以說法者,在明畢竟空義,不可著言語相,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在悟此畢竟空理,所以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爲幻人說法,能說者如幻,能聽者亦如幻,所說之法亦如幻,一切法究竟無性空無生不可得,如是說方爲說法也。

  當了衆生根有利鈍,目犍連當知,此等衆生皆大乘根機,不應爲其說小法。汝應善于知見衆生根機,爲說大乘法。大乘法者,無性空無生不可得,如是說者方能無所罣礙。爲衆生說大乘法,方是發大悲心,贊于大乘。如是方爲上報佛恩,不斷叁寶種也。

  維摩诘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無上菩提心。最後目犍連白佛言,是故我不任詣…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