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上▪P6

  ..續本文上一頁彼問疾。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诘問疾。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

  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于貧裏而行乞。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大迦葉

  。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從貧乞。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爲

  不食故應行乞食。爲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爲不受故應受彼食。以空聚

  想入于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

  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迦葉。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

  諸佛及衆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

  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爲益不爲損。是

  爲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爲不空食人之施也。時我世尊。

  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薩深起敬心。複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

  智慧乃能如是。其誰聞此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從是來不複勸

  人以聲聞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命大迦葉問疾,大迦葉自言不堪任詣彼問疾。大迦葉于佛弟子中,頭陀第一 ,先佛而出家。昔曾從山中出,形體垢穢,衣著粗弊,諸比丘見之,多起輕慢意。佛爲除比丘衆之輕慢心,故意贊言,善來迦葉!同時分半座與迦葉坐。迦葉辭曰,佛爲大師,我爲弟子,豈敢共坐?佛言,我禅定解脫叁昧大慈大悲教化衆生,汝亦如是,有何差別?當時諸比丘聞之,于大迦葉皆起敬心。

  迦葉常學佛慈悲濟世,因念貧苦之人,皆因前世少行布施所致。爲令貧人種福故,于是乞食時,舍富乞貧。

  有慈悲心而不普,舍豪富從貧乞。

  大慈大悲心,平等普施一切。今大迦葉舍富乞貧,心有所偏,故曰有慈悲心而不普。

  住平等法,應次行乞。

  平等法者,無分別法也,實相也,法性也,涅槃也。無分別故平等,實相無相故平等,法性無性故平等,涅槃不生不滅故平等。住平等法者,應次第行乞,不應舍富乞貧。

  爲不食故,應行乞食。

  法身不生不滅,不須飲食資生,爲證法身,應行乞食也。

  爲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

  和合相者,五陰身心也,壞五陰身,即得法身。揣食者,捏飯成團而食。系四食中之一種,四食者揣食觸食意思食識食。爲壞五陰身求證法身,應取揣食也。

  爲不受故,應受彼食。

  業報身須受後有,故五陰又稱五受陰。法身則不受後有,爲法身故,應受彼食也。

  以空聚想,入于聚落。

  聚落者村落也。空聚者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命相也。以不取相心不擇貧富心入于聚落。

  所見色與盲等。

  「盲」譬不見,非謂無目人也。見貧富之色相,不生分別,猶如不見。故曰所見色,等同于盲也。

  所聞聲與響等。

  響者因緣幻有非實,如擊鼓有響,而響無所從來,鼓歇響息,雖息而響無所去 ,來去幻化非實。聞聲亦複如是,不可生分別心,等同于響也。

  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

  。

  香味觸法等塵,一皆幻化非實,無自性無他性如虛空,所以六根雖分別六塵,但莫作分別想也。故不應舍富而乞貧。

  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此是以火爲譬喻,然是然燒,本不然燒,今何有滅?譬喻一切法本無生,今何有滅?故不應妄生分別心,分別貧富也。

  若能不舍八邪,入八解脫。

  既然一切法本來無生,故無分別。起分別者,乃衆生心自生分別。若衆生心不生分別,則八邪無性,即是八解脫。

  以邪相入正法。

  理同于上。一切法無自性無他性,故一切法無非佛法也。

  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衆賢聖,然後可食。

  既然法無自性無他性無有分別,是則一即一切。故以一食施一切,以一食供養一切諸佛,一切賢聖。有如此智慧心量,方可受食。汝迦葉豈可舍富乞貧呢?

  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

  如是食者,是大乘菩薩,非二乘人可比。有煩惱者,生死也,離煩惱者,取涅 盤也。此是呵責聲聞人,畏于生死,樂于涅槃。

  非入定意,非出定意。

  聲聞人解脫于六道,取滅盡定。大乘菩薩知六道虛妄無實,當體即是大禅定。故雖常六道,而常法身,無出定入定相。

  非住世間,非住涅槃。

  世間無性,涅槃亦無性,菩薩以無住心契無性法,故不住世間不住涅槃。

  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爲益不爲損,是爲正入佛道,不依聲聞。

  一切法無自性不可得,雲何有大福小福、益損之分別?當知一切法無自性不可得,即無上佛道。非如汝聲聞人,分別貧富、大福小福、益損也。

  維摩诘言,迦葉!若如是食,方不空食人之施也。

  迦葉白佛言,我聞是語,得未曾有,即于一切菩薩起深敬心。暗暗贊歎維摩诘之辯才智慧。所謂發菩提心,是發大乘心也。我從此以後,再不勸人修小乘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诘問疾。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

  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時維摩诘取我盛滿飯。謂

  我言。唯須菩提。若能于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

  乞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不壞于身而隨一相。不

  滅癡愛起于明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不見四谛非不見谛

  。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切

  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

  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阇夜毗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

  羅鸠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

  墮。乃可取食。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于八難不得無難。同

  于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诤叁昧。一切衆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

  田。供養汝者墮叁惡道。爲與衆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衆魔及諸塵勞

  等無有異。于一切衆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于法不入衆數。終不得滅度

  。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時我世尊。聞此語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

  。便置欲出其舍。維摩诘言。唯須菩提取勿懼。于意雲何。如來所

  作化人。若以是事诘。甯有懼不。我言。不也。維摩诘言。一切諸法如

  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于智者

  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

  則諸法也。維摩诘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須菩提佛弟子中,解空第一。維摩诘機辯難當,無敢踵其門乞食者。須菩提自恃解空入法,徑至其第乞食。且須菩提雖解空理,然未得平等之旨,以致受呵。 

  維摩诘取我缽盛滿飯。

  維摩诘現在家居士身,若未施飯即呵,有吝惜之嫌,故先取缽盛滿飯。

  若能于食等者,諸法亦等。

  萬法歸一,故一切法平等。其所以平等者,以一切法無性,無性則無礙,無礙則平等。平等而不失一切法,雖有一切法而一切法平等。有無性不礙空,空無性不礙有。萬法無性不礙爲一,一無性不礙萬法。故一切法平等。所以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以平等心乞食,乃可取食也。旨在呵須菩提未獲諸法平等義也。

  不斷淫怒癡,亦不與俱。

  淫怒癡無性,故不須斷。無性即空,故亦不與俱。

  不壞于身,而隨一相。

  身者五陰也,一相者空也。不壞五陰,五陰即空,故隨一相。

  不滅癡愛,起于明脫。

  癡愛者暗昧也,明脫者破無明證解脫也。癡愛無性,明脫亦無性,平等一際,故不滅癡愛,起于明脫。

  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

  五逆罪相本空,一切唯心所造。心若不造,罪相本空,空則與解脫平等一際。既然一切法無性,一切法空,一切法平等一際,故無解亦無縛。聲聞人以生死爲縛 ,涅槃爲解,不知生死即涅槃,平等一際故。聲聞人不如實知一際之理,于空急急取證。菩薩如實知一法界故,所以行空而不取證。

  不見四谛,非不見谛。

  過不在見四谛,亦不在不見四谛,而過在有所得心。若以有所得心見四谛爲有過,若以有所得心不見四谛,亦爲有過。若以無所得心,不見四谛無過,故曰不見四谛。見四谛亦無過,故曰非不見谛。

  非得果,非不得果。

  理同于上。若以無所得心,不得果是如法性,得果依然是如法性。

  非凡夫,非離凡夫法。

  聲聞人謂凡夫者是能染,凡夫法者是所染。然能染所染,皆無性皆空,凡夫不可得,凡夫法亦不可得。故約法性言,非凡夫,非離凡夫法。

  非聖人,非不聖人。

  聖人者,緣起性空。以性空故,是以非聖人,非不聖人。

  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

  一切法以因緣而得成就。法以因緣成,故無自性,若有自性,不應待因緣成。法無自性,故離一切法相。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能了達法性平等者,乃可取食也。

  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是汝之師。

  佛法者,知自性爲無性也。外道者,妄執無性爲定有自性也。佛與法乃至外道六師,皆無自性,故不見佛不聞法,亦不見彼外道六師,外道六師與佛,性本不二也。

  是故當知,信位菩薩無定性,方可至住位。若信位菩薩有定性,當永不成就住位。例此可知,住位菩薩無定性,方可成就行位。行位無定性,方可成就向位。向位無定性,方可成就地位。地位無定性,方可成佛。乃至一切凡夫外道皆無定性,是以皆可成佛。

  外道六師者,富蘭那迦葉。起邪見謂一切法斷滅空。末伽梨拘賒梨子,起邪見謂衆生苦樂,無因無緣不因行得,自然而得。刪阇夜毗羅胝…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