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上▪P7

  ..續本文上一頁子,起邪見謂不須求解脫,曆經久劫,苦盡自然解脫。猶如轉縷丸于高山,縷盡自止。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著弊衣拔發煙熏,五熱炙身,以爲修道。迦羅鸠馱迦旃延,若人問有耶?則答有

  。問無耶?則答無。尼犍陀若提子,即裸形外道。起邪見謂罪福苦樂,皆前世有定 ,要當須受,非修道所能斷者。此等六師,佛未出世時,盛行于天竺。

  此等六師,是汝之師,因其出家。

  此是言一切法性平等一如,于佛及六師不應生異觀也,若生異觀,即乖平等法性。

  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

  一切法平等,即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中,無有高下,無有升墮。平等性猶如虛空,升之與墮,皆在虛空中,故升墮一際平等也。若如此者,乃可取食。

  入諸邪見,不到彼岸。

  于法性平等中,邪見及到彼岸,無有異相。邪見相及到彼岸相,皆如幻無性也

  。

  住于八難,不得無難。

  八難者,如前解。法性平等,于八難及無難,不應異觀也。故住于八難,非于八難外,另得無難也。

  同于煩惱,離清淨法。

  煩惱無性,即與清淨法等。故同于煩惱性,即清淨法也。非于煩惱外,另有清淨法也。

  汝得無诤叁昧,一切衆生亦得是定。

  無诤叁昧,即是達于法性空,達于法性平等。是故須菩提等,即是一切衆生等 ,無有異相。故汝得無诤叁昧,一切衆生亦得無诤叁昧。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

  一切法性平等,施者種福,與受施者福田,無有異相,故不名福田。

  供養汝者,墮叁惡道。

  于一真法界中,福田與叁惡道同等無異。故生福田中,一于墮叁惡道也。

  爲與衆魔共一手,作諸勞侶。

  法性平等,佛魔不二,成佛作魔,皆隨緣幻現。故汝學佛道,和與衆魔共一手 ,作生死塵勞之侶等也。

  汝與衆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

  示法性平等也。

  于一切衆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于法,不入衆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于一切法無性空平等中,一切怨親亦等,毀謗贊歎亦等。衆數者,僧衆之數也

  。一切法平等,入僧數不入僧數亦等。得滅盡定與不得滅盡定亦等。既然一切法平等,故無怨親則怨親平等,無毀譽則毀譽平等,無入僧數無不入僧數,無滅定無不滅定,則出入平等。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也。

  須菩提言,我聞此語,茫然不知何義,便置缽欲出。(此時須菩提尚未接缽到手,故棄缽欲出。)

  維摩诘言,須菩提!取缽勿懼。因爲言詞美惡,皆緣生無性,汝不可取相生懼

  。譬如如來所作化人,以是事诘問,甯有懼不?須菩提言不也。維摩诘言,一切諸法,皆如幻化相,一切言說亦是幻化相。所以智者不應著言語文字相,不應因爲如幻的言語相生懼也。何以故?因爲文字無性,無性故離于文字相。若離于文字相,這便是解脫。

  解脫相者,則諸法也。

  所謂解脫相者,即是無相。換句話說,無相即是解脫相。經雲,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曰解脫相者,則諸法是也。

  維摩诘說是法時,二百天子證初果須陀洹,得法眼淨。須菩提言,所以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诘問疾。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

  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樹下。爲諸新學比

  丘說法。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

  無以穢食置于寶器。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

  知衆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

  徑。無以大海內于牛迹。無以日光等彼螢火。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

  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

  不能分別一切衆生根之利鈍。時維摩诘即入叁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

  曾于五百佛所植衆德本。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實時豁然還得本心

  。于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诘足。時維摩诘因爲說法。于阿耨多羅叁藐叁

  菩提不複退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富樓那于佛弟子中,說法第一。佛命問疾,彼自言不任詣彼問疾。

  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

  大乘人法身以上者,無時不在定中,故維摩诘直接便知新學比丘之根機。聲聞乘人,入定觀察方知,不入定觀察則不知。同時聲聞人,大阿羅漢最遠知八萬大劫事,八萬大劫以外,則不能知。菩薩則知無量劫。

  維摩诘知此諸比丘,皆大乘根機,不應以小法教之,故令富樓那入定觀察。

  無以穢食置于寶器。

  勿以小乘法,教大乘根機人也。

  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衆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喻義與上同。

  欲行大道,莫示小徑。

  大乘龍象威步,豈可以兔徑導之。

  無以大海,內于牛迹。無以日光,等彼螢火。

  皆謂勿以小法,導大乘機也。

  富樓那!此等比丘久發大心,未得無生忍前,中途忘失。汝不可以小乘法教導之。以小乘智慧微淺,不知衆生根之利鈍。

  維摩诘即入叁昧,以定力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衆德本,種善根也。此諸比丘豁然還得本心,于是禮維摩诘足。維摩诘爲之說法,此諸比丘于無上菩提得不退轉。

  富樓那言,聲聞人不觀人根機,不能應機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诘問疾。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

  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爲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于後敷演其

  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迦旃延。

  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

  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于我無我而不二

  。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

  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迦旃延于佛弟子中,論議第一。佛命問疾,自言不任詣彼問疾。

  佛爲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于後敷演其義。

  敷者開敷,演者演繹。佛所說法,迦旃延能深解義趣,能于後演繹其義,故稱論議第一,亦稱解義第一。

  佛略說法要者,謂一切法略說有二種,即有爲法無爲法。有爲法有四義,即無常苦空無我。無爲法者,即寂滅不動義。然佛是密說實相,于實相法方便說有爲無爲。實相無相,故說寂滅,寂滅者隨緣無性也。實相無不相,故說無常苦空無我。無常苦空無我者,無性隨緣也。一以第一義谛說,一以世俗谛說。以第一義谛說時 ,乃無所住而生心也。以世俗谛說時,乃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也。故雖說無常苦空無 我,雖說寂滅不動,然總是一真法界。故說有爲是實,說無爲亦是實。

  迦旃延則不同,迦旃延聞佛說無常苦空無我,聞佛說寂滅涅槃,即取相作解,故遭譏呵。

  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凡有相法,皆緣生如幻,生滅無常。迦旃延雖然亦說寂滅,但是以取寂滅相故 ,以致寂滅相還成生滅。故維摩诘雲,勿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生滅心,迷惑也,生滅行,造作也。

  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若取相言,有生有滅則是無常。然生滅者緣起事相,法由緣起,便無自性,以無自性,方能隨緣而起現有生滅。但是無自性則不生不滅,故諸法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

  有漏五陰,爲五受陰。漏者約因言,則爲煩惱,約果言則爲生死。煩惱是世間因,生死爲世間果,受世間因果者,爲五受陰。

  然五受陰者,乃因緣所生法,因緣所生法則空,空則無煩惱無生死,無煩惱無生死則無苦。如是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也。

  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諸法者,緣起法也。緣起法究竟,則是性空。故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

  于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

  若取著于相,皆違法性。若謂有我,固是取相。若謂無我,仍是取著于無我相

  。須知無我隨緣,當體即是我。我緣生而無性,當體即是無我。非是于我以外另有無我,亦非于無我外另有我。若于我以外另有無我,則其無我便是斷邊。若于無我外另有我,則其我便是常邊。落于常斷二邊,則不契中道。是知「我」緣起無性,故我即無我。「無我」無性能隨緣,故無我即我。所以說于我無我不二,是無我義

  。

  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譬喻于火,本未然燒,故今則無滅。一切法本來無性無生,故今何有滅?此譏聲聞人離生死取涅槃,滅有爲取無爲。不知有爲法緣生如幻無有實性,既無實性,是無「有爲」。對有爲而說無爲,既無「有爲」,焉有無爲?既無有爲亦無無爲,何得滅有爲取無爲?

  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心得解脫,是證入四果。迦旃延言,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诘問疾。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

  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于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萬梵俱

  放淨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我即答言

  。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叁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庵摩勒果。時維

  摩诘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爲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

  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爲不應有見。世尊。我時默然。彼諸梵

  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爲作禮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維摩诘言。有佛

  世尊得真天眼。常在叁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于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

  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禮維摩诘足已忽然不現。故我

  不任詣彼問疾。】

  阿那律于佛弟子中,天眼第一。佛命問疾,自言不堪任詣彼問疾。

  梵王嚴淨與諸梵來至阿那律所,問彼天眼能見幾何?時阿那律…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