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上▪P8

  ..續本文上一頁手中持庵摩勒果 ,庵摩勒果,此土無有。于是言我觀世尊之叁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之庵摩勒果。

  阿那律之天眼,見起止生滅,遠近精粗等相。不知相由緣生,緣生無性,無性空寂,空寂則無相。故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阿那律執相而求,落虛妄中,是故被呵。

  阿那律!天眼所見爲作相耶?無作相耶?

  作相者,起止生滅,近遠精粗等分別相。分別相者,緣起幻現也。無作相者,空寂無爲,空寂無爲則不可見。阿那律落虛妄法中,以致受诘。

  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

  外道不知緣起諸相,虛妄不實如幻如化。妄執幻相爲實有,以致乖于法性。若天眼所見爲作相者,亦乖法性,故與外道五通等同。

  若無作相,即是無爲,不應有見。

  無作相者,無性無生,無相無爲,故不可見。

  世尊!我時默然。

  阿那律執相而見,乖于法性,以致進退失據,故默然無語。

  諸梵問維摩诘,誰有真天眼?維摩诘言,有佛世尊具真天眼。

  真天眼者,見真如隨緣成萬法,萬法無性是真如。真天眼者,見諸法無性隨緣 ,隨緣無性。以無性隨緣故,乃能于空見無量;以隨緣無性故,乃能于無量見空。以無性隨緣故,乃能于無相見相;以隨緣無性故,乃能于相見無相。以無性隨緣故 ,乃能見無作相即是作相;以隨緣無性故,乃能見作相即是無作相。

  常在叁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

  叁昧者定也,悉見諸佛國者,從叁昧起也。入叁昧者,隨緣無性也;從叁昧起者,無性隨緣也。故常在叁昧者,隨緣無性也;悉見諸佛國者,無性隨緣也。換句話說,常在叁昧者,作相即無作相也;悉見諸佛國者,無作相即作相也。入叁昧出叁昧,作與無作,不以二相也。

  故真天眼者,于心無所住,于法無所有,以無所住心契無所有法,是真天眼也

  。

  嚴淨梵王,及五百梵天,聞法皆發無上菩提心。阿那律言,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诘問疾。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

  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爲恥。不敢問佛。來問

  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爲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

  我即爲其如法解說。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

  。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

  所說。心垢故衆生垢。心淨故衆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

  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于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

  。甯有垢不。我言。不也。維摩诘言。一切衆生心相無垢亦複如是。唯

  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

  取我是淨。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

  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炎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

  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于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

  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我即答言。自舍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製其樂

  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爲若此也。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

  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衆生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于佛弟子中,優波離持律第一。佛命問疾,優波離自言不任詣彼問疾。

  有二比丘犯律自恥,不敢問佛,來問優波離。優波離不了隨緣無性義,以致被呵。

  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罪業系因緣生法,罪法由因緣生,故其性本空。經雲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故除罪直須滅其虛妄心。滅虛妄心之法,要在令比丘洞達實相,悟法性本空。達實相無相,則心無執著,心無執著則不生貪瞋癡,無貪瞋癡則不造十惡業 ,不造十惡業則罪性本空。

  優波離不達實相無相,竟執緣起幻相爲實有,以爲有罪可造,有罪可滅。以致于比丘虛妄心上,重增虛妄。于比丘虛妄罪上,重增虛妄罪。故維摩诘令優波離教比丘直接悟達實相隨緣幻有罪相,罪相無性還歸實相。若以有法相告,便擾亂其心了。

  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內者六根,外者六塵,中間者六識。內六根無罪性,若六根中有罪性,應是不待因緣和合,不待造業,根中常有罪性。若不待造業根中常有罪性,應是不待造惡業,亦應常落叁塗。事實上造惡業方落叁塗,故知罪性不在內根。

  外六塵亦無罪性,若外六塵有罪性,罪在外六塵,與我無關,不應彼有罪而我受報。故知罪性亦不在外。

  內外根塵和合有中六識,既然內外根塵中無罪性,無罪性和合變成有罪性,不應道理。故知罪者因緣和合而有,其性本空,故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

  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于如。

  心者性空,無有定處,猶如虛空。然無性能隨緣,普現于一切,猶如虛空橫遍 豎窮。故此心性空無有定處即是橫遍豎窮,橫遍豎窮即是性空無有定處。是故無性隨緣,非有而有,有而非有;隨緣無性,有而非有,非有而有。

  其心如此,罪垢如此,一切法無不如此。不出于「如」,如者不二不異也。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謂之如。不二而二者,非有而有也。二而不二者,有而非有也。故諸法如義者,無性隨緣,隨緣無性也。

  維摩诘問言,如汝優波離,汝以心相得解脫時,甯有垢不?當知顯心清淨,是謂解脫,故心相得解脫時,無有垢也。所以優波離答言不也。維摩诘言,一切衆生 心清淨無垢,亦複如是。至于罪相者,皆虛妄造業,虛妄受報,虛妄落入生死。是故汝當直顯實相,除滅其罪,不應重增其罪。

  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

  取虛妄相生想,是謂妄想,此即名垢,非實有垢也。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便無妄想,此即是淨。

  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

  諸法緣起性空,無所有不可得。若人不知諸法性空緣起如幻,虛妄執爲實有,便是顛倒,斯則爲垢。若人如實知緣起性空,性空緣成,便無顛倒,斯則爲淨。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

  諸法無自性,法無自性故無我。迷人執著法有自性,便是取我,斯爲垢。若知法無自性不取于我,斯爲淨。

  維摩诘言,一切法生滅不住無有實性,其相皆是緣生假有,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何以故?若諸法相待,便實有諸法。執實有諸法者,便成顛倒。故諸法性空 ,不相待也。以諸法性空,緣起如幻故,所以一念不住。以諸法如幻如化故,所以見諸法時,皆是妄見。如夢如陽炎如水中月如鏡中像,皆由妄想而生。若知一切罪 相幻有,覺性本來清淨不動者,是名持律也,是名善解律也。

  二比丘贊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我即答言,此上人者,除佛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製其樂說無礙之辯也。

  時二比丘即發無上菩提心,並作願言,願一切衆生皆得此樂說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羅羅。汝行詣維摩诘問疾。羅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

  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毗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

  。唯羅羅。汝佛之子。舍轉輪王位出家爲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

  即如法爲說出家功德之利。時維摩诘來謂我言。唯羅羅。不應說出家

  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爲出家。有爲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

  。夫出家者爲無爲法。無爲法中無利無功德。羅羅。出家者無彼無此

  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于涅槃。智者所受聖所行處。降伏衆魔度五道

  。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于彼。離衆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

  泥。無系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禅定離衆過。若

  能如是是真出家。于是維摩诘語諸長者子。汝等于正法中宜共出家。所

  以者何。佛世難值。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維摩诘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爾時叁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羅羅是佛之子,于佛弟子中,密行第一。佛命問疾,自言不堪任詣彼問疾。

  諸長者子問,汝佛之子,舍轉輪王位出家,出家有何等利?佛舍金輪王位出家 ,羅羅舍鐵輪王位出家。金輪王掌四部洲,鐵輪王掌一部洲。

  出家利益無量無限不可說,羅羅以有量有限說于出家功德,是故遭受譏呵。

  無利無功德是爲出家。

  無利無功德者,不是說出家沒有利益沒有功德,而是說出家功德無量,不可言說。例如虛空無所不在,不可言定有在處也。

  有爲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爲無爲法,無爲法中無利無功德。

  有爲法有生住滅叁相,無爲法無相,離生住滅。故有爲法有量有邊,無爲法無量無邊。有爲法有量有邊,故可說有利有功德,無爲法無量無邊,故無利無功德。

  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

  有人謂此者生死邊,彼者涅槃邊,生死與涅槃二邊而有中間。今觀下文六十二見,六十二見者系由五陰身我開出,以身及神我爲本。既然如此,故以六根解釋此 ,以六塵解釋彼,以六識解釋中間(僅供讀者參考)。出家者不著六根,不著六塵 ,不著六識,有何功德可言?離根塵識即是法身,法身無爲而無不爲,無不爲而無爲。故生滅即無生滅,無生滅即生滅,是名涅槃。故下文言離六十二見,處于涅槃

  。

  離六十二見,處于涅槃。

  六十二見者,若依般若經,于過去世計五陰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四五成二十句。于現在計五陰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四五成二十句。于未來計五陰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四五成二十句,共有六十句。加上身與神一或異二句,成六十二邪見。

  若依天臺嘉祥等師所立,即五陰有我,離五陰有我…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