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句解卷上▪P7

  ..续本文上一页子,起邪见谓不须求解脱,历经久劫,苦尽自然解脱。犹如转缕丸于高山,缕尽自止。阿耆多翅舍钦婆罗 ,着弊衣拔发烟熏,五热炙身,以为修道。迦罗鸠驮迦旃延,若人问有耶?则答有

  。问无耶?则答无。尼犍陀若提子,即裸形外道。起邪见谓罪福苦乐,皆前世有定 ,要当须受,非修道所能断者。此等六师,佛未出世时,盛行于天竺。

  此等六师,是汝之师,因其出家。

  此是言一切法性平等一如,于佛及六师不应生异观也,若生异观,即乖平等法性。

  彼师所堕,汝亦随堕,乃可取食。

  一切法平等,即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中,无有高下,无有升堕。平等性犹如虚空,升之与堕,皆在虚空中,故升堕一际平等也。若如此者,乃可取食。

  入诸邪见,不到彼岸。

  于法性平等中,邪见及到彼岸,无有异相。邪见相及到彼岸相,皆如幻无性也

  。

  住于八难,不得无难。

  八难者,如前解。法性平等,于八难及无难,不应异观也。故住于八难,非于八难外,另得无难也。

  同于烦恼,离清净法。

  烦恼无性,即与清净法等。故同于烦恼性,即清净法也。非于烦恼外,另有清净法也。

  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是定。

  无诤三昧,即是达于法性空,达于法性平等。是故须菩提等,即是一切众生等 ,无有异相。故汝得无诤三昧,一切众生亦得无诤三昧。

  其施汝者,不名福田。

  一切法性平等,施者种福,与受施者福田,无有异相,故不名福田。

  供养汝者,堕三恶道。

  于一真法界中,福田与三恶道同等无异。故生福田中,一于堕三恶道也。

  为与众魔共一手,作诸劳侣。

  法性平等,佛魔不二,成佛作魔,皆随缘幻现。故汝学佛道,和与众魔共一手 ,作生死尘劳之侣等也。

  汝与众魔,及诸尘劳,等无有异。

  示法性平等也。

  于一切众生而有怨心,谤诸佛毁于法,不入众数,终不得灭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于一切法无性空平等中,一切怨亲亦等,毁谤赞叹亦等。众数者,僧众之数也

  。一切法平等,入僧数不入僧数亦等。得灭尽定与不得灭尽定亦等。既然一切法平等,故无怨亲则怨亲平等,无毁誉则毁誉平等,无入僧数无不入僧数,无灭定无不灭定,则出入平等。汝若如是,乃可取食也。

  须菩提言,我闻此语,茫然不知何义,便置钵欲出。(此时须菩提尚未接钵到手,故弃钵欲出。)

  维摩诘言,须菩提!取钵勿惧。因为言词美恶,皆缘生无性,汝不可取相生惧

  。譬如如来所作化人,以是事诘问,宁有惧不?须菩提言不也。维摩诘言,一切诸法,皆如幻化相,一切言说亦是幻化相。所以智者不应着言语文字相,不应因为如幻的言语相生惧也。何以故?因为文字无性,无性故离于文字相。若离于文字相,这便是解脱。

  解脱相者,则诸法也。

  所谓解脱相者,即是无相。换句话说,无相即是解脱相。经云,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曰解脱相者,则诸法是也。

  维摩诘说是法时,二百天子证初果须陀洹,得法眼净。须菩提言,所以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富楼那白佛言。世尊。我

  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林中在一树下。为诸新学比

  丘说法。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富楼那。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

  无以秽食置于宝器。当知是比丘心之所念。无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

  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

  径。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富楼那。此比丘久发大乘

  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导之。我观小乘智慧微浅犹如盲人。

  不能分别一切众生根之利钝。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识宿命。

  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时豁然还得本心

  。于是诸比丘稽首礼维摩诘足。时维摩诘因为说法。于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不复退转。我念声闻不观人根不应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富楼那于佛弟子中,说法第一。佛命问疾,彼自言不任诣彼问疾。

  先当入定观此人心,然后说法。

  大乘人法身以上者,无时不在定中,故维摩诘直接便知新学比丘之根机。声闻乘人,入定观察方知,不入定观察则不知。同时声闻人,大阿罗汉最远知八万大劫事,八万大劫以外,则不能知。菩萨则知无量劫。

  维摩诘知此诸比丘,皆大乘根机,不应以小法教之,故令富楼那入定观察。

  无以秽食置于宝器。

  勿以小乘法,教大乘根机人也。

  无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众生根源,无得发起以小乘法。彼自无疮,勿伤之也。

  喻义与上同。

  欲行大道,莫示小径。

  大乘龙象威步,岂可以兔径导之。

  无以大海,内于牛迹。无以日光,等彼萤火。

  皆谓勿以小法,导大乘机也。

  富楼那!此等比丘久发大心,未得无生忍前,中途忘失。汝不可以小乘法教导之。以小乘智慧微浅,不知众生根之利钝。

  维摩诘即入三昧,以定力令此比丘自识宿命。曾于五百佛所植众德本,种善根也。此诸比丘豁然还得本心,于是礼维摩诘足。维摩诘为之说法,此诸比丘于无上菩提得不退转。

  富楼那言,声闻人不观人根机,不能应机说法,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摩诃迦旃延。汝行诣维摩诘问疾。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

  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

  义。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迦旃延。

  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迦旃延。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五受

  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于我无我而不二

  。是无我义。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

  脱。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迦旃延于佛弟子中,论议第一。佛命问疾,自言不任诣彼问疾。

  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我即于后敷演其义。

  敷者开敷,演者演绎。佛所说法,迦旃延能深解义趣,能于后演绎其义,故称论议第一,亦称解义第一。

  佛略说法要者,谓一切法略说有二种,即有为法无为法。有为法有四义,即无常苦空无我。无为法者,即寂灭不动义。然佛是密说实相,于实相法方便说有为无为。实相无相,故说寂灭,寂灭者随缘无性也。实相无不相,故说无常苦空无我。无常苦空无我者,无性随缘也。一以第一义谛说,一以世俗谛说。以第一义谛说时 ,乃无所住而生心也。以世俗谛说时,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故虽说无常苦空无 我,虽说寂灭不动,然总是一真法界。故说有为是实,说无为亦是实。

  迦旃延则不同,迦旃延闻佛说无常苦空无我,闻佛说寂灭涅槃,即取相作解,故遭讥呵。

  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

  凡有相法,皆缘生如幻,生灭无常。迦旃延虽然亦说寂灭,但是以取寂灭相故 ,以致寂灭相还成生灭。故维摩诘云,勿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生灭心,迷惑也,生灭行,造作也。

  诸法毕竟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若取相言,有生有灭则是无常。然生灭者缘起事相,法由缘起,便无自性,以无自性,方能随缘而起现有生灭。但是无自性则不生不灭,故诸法不生不灭,是无常义。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

  有漏五阴,为五受阴。漏者约因言,则为烦恼,约果言则为生死。烦恼是世间因,生死为世间果,受世间因果者,为五受阴。

  然五受阴者,乃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则空,空则无烦恼无生死,无烦恼无生死则无苦。如是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也。

  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诸法者,缘起法也。缘起法究竟,则是性空。故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

  于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

  若取着于相,皆违法性。若谓有我,固是取相。若谓无我,仍是取着于无我相

  。须知无我随缘,当体即是我。我缘生而无性,当体即是无我。非是于我以外另有无我,亦非于无我外另有我。若于我以外另有无我,则其无我便是断边。若于无我外另有我,则其我便是常边。落于常断二边,则不契中道。是知「我」缘起无性,故我即无我。「无我」无性能随缘,故无我即我。所以说于我无我不二,是无我义

  。

  法本不然,今则无灭,是寂灭义。

  譬喻于火,本未然烧,故今则无灭。一切法本来无性无生,故今何有灭?此讥声闻人离生死取涅槃,灭有为取无为。不知有为法缘生如幻无有实性,既无实性,是无「有为」。对有为而说无为,既无「有为」,焉有无为?既无有为亦无无为,何得灭有为取无为?

  说是法时,彼诸比丘心得解脱。心得解脱,是证入四果。迦旃延言,故我不任诣彼问疾。

  【佛告阿那律。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

  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一处经行。时有梵王名曰严净。与万梵俱

  放净光明来诣我所。稽首作礼问我言。几何阿那律天眼所见。我即答言

  。仁者。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勒果。时维

  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见为作相耶。无作相耶。假使作相则

  与外道五通等。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世尊。我时默然。彼诸梵

  闻其言得未曾有。即为作礼而问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维摩诘言。有佛

  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见诸佛国不以二相。于是严净梵王及其眷属

  五百梵天。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礼维摩诘足已忽然不现。故我

  不任诣彼问疾。】

  阿那律于佛弟子中,天眼第一。佛命问疾,自言不堪任诣彼问疾。

  梵王严净与诸梵来至阿那律所,问彼天眼能见几何?时阿那律…

《维摩诘所说经句解卷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