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上

  批注維摩诘經的因緣

  維摩诘經甚深絕妙,經旨淵玄。筆者鈍根劣智,雖贊歎有年,自知力所不及,始終未敢作批注想。

  數月前有居士來訪,交談之下,方知他是來請維摩诘經批注的。我說:

  「很抱歉,這部經太深,非我能力所及,所以我沒批注──很對不起!」

  他頓時滿臉失望的神色,呆了一呆方說:

  「可惜!我特意從南部趕來,就是爲了請法師批注的維摩诘經。」

  我心想,奇哉奇哉!真的有人專喜吃臭豆腐幹?我安慰他說:

  「這部經注疏本很多,像智者大師,僧肇大師,慧遠大師等,都有注疏。同時 (1)都是上上之選。」

  送走了客人,我實過意不去。于是請出維摩诘經,叁複閱讀。愈誦愈覺經旨精妙,經過一段時間考慮,終于決定從事批注。

  其實古德已有完善的注本,不容再多饒舌。例如僧肇大師,智者大師,慧遠大師(隋淨影寺慧遠,非蓮宗初祖),窺基大師等。後賢注疏者,尤不乏人。我今再事注疏,實是多余。不過他那句「我特意從南部趕來,就是爲了請法師批注的維摩诘經。」實在令我受寵若驚。

  凡有目者,無不知西施之美,但沒聽說過東施亦受歡迎。現在竟有人要見東施一面,我焉能不效颦一番?

  不過有話在先,我絕不敢賣臭豆腐幹,硬說臭豆腐幹香。倒是像我這種黴爛作品,還望讀者多多包涵。

  智谕于西蓮淨苑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上(一名不思議解脫經)

  姚秦叁藏鸠摩羅什譯

  釋智谕解

  解經題

  【維摩诘所說經】

  此經以人立題,維摩诘翻淨名,玄奘大師譯爲無垢稱。此經爲其所說,故名維摩诘所說經。

  維摩诘系法身大士,由妙喜世界來示現娑婆,助釋迦牟尼佛弘化。傳說維摩诘系金粟如來化身,然無經文可考,故不敢定論。經中佛自說維摩诘系自妙喜國,來化此土。

  此經一名爲不思議解脫。若依淨影慧遠謂,不思議解脫,系十地菩薩所得無量諸解脫中,初解脫門。如此說來,維摩诘應位居十地。十地菩薩,位極因地,德鄰妙覺,佛望之名菩薩,菩薩望之稱佛。此法身大士,大悲心切愍念衆生,來化此土

  。毗耶離示疾,以問疾因緣,方便說此經法。

  此經古有多譯,後漢時有清信士嚴佛調者,計譯經七部十卷,其中便有此經,名古維摩诘經二卷。系後漢靈帝世,于雒陽譯出。此是初譯。

  吳支謙再譯此經,名維摩诘所說不思議法門經叁卷,系第二譯。

  月支國沙門昙摩羅剎,此雲法護,于西晉太安二年四月一日再譯此經,名維摩诘所說法門經一卷。與前二譯大同小異,系第叁譯。

  現在我們所根據的本子,系鸠摩羅什大師于姚秦弘始八年所譯,名維摩诘所說經叁卷,由僧肇筆受。屬第四譯。

  另有沙門支敏度所撰合維摩诘經,系集衆譯所成者。

  唐玄奘大師再譯此經,則名無垢稱經,共六卷。

  【經】

  梵語修多羅,譯爲契經,簡稱曰經。正譯應爲綖,即線也。綖有貫穿之功,經有持緯之義,今是聖言,至中至正,故曰經。

  【姚秦叁藏鸠摩羅什譯】

  史有前秦後秦,前秦苻姓所建,後秦姚姓所建。故姚秦即是後秦。什師于姚秦弘始八年,翻譯此經。

  叁藏者,通達經律論者名叁藏法師,簡稱叁藏。鸠摩羅什譯曰童壽,弘始叁年 冬,到達長安。秦王姚興,厚加禮遇,請入西明閣及逍遙園別館安置。令什持梵本 ,興自持舊所譯經以相雠校。發現什師所定者,新文異舊,義悉圓通,衆皆悅服。

  什師譯經九十七部,合有四百二十五卷。

  佛國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耶離庵羅樹園。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菩薩叁萬

  二千。衆所知識。】

  此是證信序,令後世衆生聞者生信。置于經首,爲一經之端緒。

  如是乃信順之詞,道無信則不受,非順則不傳。後世衆生,信順不違,方能受道傳道。

  我聞,若非從佛所聞,即是由我自意而說。此非我自意語,若是我自意語,便有我執法執,既有二執,焉足信順?佛是斷執之人,如是之說,自當信順。

  一時,是佛說經之時。

  佛,是說法之主。勿論菩薩說、弟子說、天說、化人說,只要合于二谛,皆是佛說。

  在毗耶離庵羅樹園,是說經之處。毗耶離亦曰毗舍離,是國名,維摩诘菩薩居此。毗耶離譯爲廣嚴。庵羅果,似桃非桃。庵羅樹園,乃庵羅樹女所獻。佛滅後一百年,七百賢聖,于此作第二次結集。

  大比丘衆八千人,菩薩叁萬二千,衆所知識。比丘有叁義,即乞士,破惡,怖魔。乞士者,上乞法以養慧命,下乞食以養色身。比丘出家不事蓄積,爲作衆生福田,令衆生修施種福,乃乞食清淨自活。破惡者,比丘出家破身口七支惡。怖魔者 ,比丘出家,佛眷屬增盛,魔眷屬損減,故魔恐怖。大者含大多勝叁義,所謂大,是等比丘,德臘俱尊,于小乘有學中極。換句話說,是等比丘皆阿羅漢,方稱爲大

  。多者遍通內外經典。勝者于九十六種外道中,知見最爲殊勝。

  衆是僧衆的意思,四比丘以上乃至百千,方稱爲僧衆。叁人以下,不得稱僧衆

  。如是僧衆,八千人俱。

  菩薩具稱曰菩提薩埵,簡稱菩薩。菩提薩埵,譯爲覺有情。如是菩薩有叁萬二千。

  衆所知識,此等菩薩,爲衆所欽仰,如日在天也。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爲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

  名聞十方。衆人不請友而安之。紹隆叁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製諸外道

  。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布施持

  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

  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衆生根。蓋諸大衆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

  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舍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逾于須彌。深信

  堅固猶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于衆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斷諸

  邪見。有無二邊無複余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

  有量已過量。集衆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衆生往來所

  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

  。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爲大醫王善療衆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

  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先表其德,後出其名。

  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大智者,權實智也。實智出權智,空即無量,故能普化十方,成覺他行。權智歸實智,無量即空,故能一道真常,成自覺行。故曰大智本行,皆悉成就。

  諸佛威神之所建立。

  如是大智本行,皆賴諸佛威神護念,方成建立。

  爲護法城,受持正法。

  實相爲佛正法城,能禦一切邪法。一切邪法者,取相法也,凡取有相無相,皆歸邪法。受持實相正法,斯乃維護法城也。

  能師子吼。

  獅子震吼,百獸攝伏。菩薩說法無畏,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诳語者。故菩薩說法,一切外道攝伏,如獅子吼。再者菩薩證十智,如實知一切法,故說法無畏,曰師子吼。

  名聞十方。

  菩薩說法,衆皆悅服,普聞十方,名震遐迩。

  衆人不請友而安之。

  菩薩行無緣大慈,如慈母之赴嬰兒,不待請而自往也。

  紹隆叁寶能使不絕。

  菩薩受持正法,徹證實相,究竟成佛,是紹隆佛寶。菩薩受持正法弘揚正法,是紹隆法寶。菩薩以正法度化衆生,令僧不絕,是紹隆僧寶。

  隆伏魔怨製諸外道。

  魔者四魔,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天魔。菩薩證入實相得無生忍,則無煩惱障,故降伏煩惱魔。菩薩得無生忍即獲法身,法身者五陰皆空,故降伏五陰魔。無煩惱魔,則無生死因;無五陰魔,則無生死果,故降伏死魔。既降伏煩惱魔五陰魔死魔已,天魔不得其便,故降伏天魔。

  一切外道皆執有所得法。菩薩證入實相,實相無相,故如實知有相不可得,空相亦不可得。不得一切法,即證無分別智,以無分別智,能製一切外道。

  悉已清淨永離蓋纏。

  蓋纏者,五蓋十纏也。五蓋者貪欲蓋、瞋恚蓋、掉悔蓋、睡眠蓋、疑蓋。十纏者,無慚、無愧、睡、悔、悭、嫉、掉、眠、忿、覆。今菩薩證無生法忍,悉皆永離。

  心常安住無礙解脫。

  不思議解脫即無礙解脫。得此解脫,則于諸法通達無礙。

  念定總持辯才不斷。

  念者正念,定者正定,不違實相,謂之正念正定。總持者,持善不失,持惡不生。于法于義于詞于樂說,曆劫愈明,故曰辯才不斷。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

  此是言菩薩行,菩薩行者,六波羅蜜。及方便力無不具足者,言十波羅蜜無不具足。十波羅蜜者,除六波羅蜜外,加方便、願、力、智四種波羅蜜。方便波羅蜜並歸布施持戒忍辱叁度,願波羅蜜並入精進度,力波羅蜜並入禅定度,智波羅蜜並入智慧度,故經中往往只說六波羅蜜。

  逮無所得不起法忍。

  無所得不起法忍,即無生法忍。

  已能隨順轉不退輪。

  轉者,自得示他也。不退者,于無生法得而無失也。輪者,于無生法,能夠流演圓通。不退*輪,唯佛能轉。此諸菩薩已受職作佛,故亦能隨順而轉。

  善解法相。

  如實知一切法相,緣起性空也。

  知衆生根。

  如實知衆生之根性欲。

  蓋諸大衆。

  此等菩薩,功德智慧超出大衆。

  得無所畏。

  已得菩薩四無所畏,一能持無所畏,菩薩于一切法聞持不失。二知根無所畏,知一切衆生根。叁決疑無所畏,能決衆生一切難問。四答報無所畏,衆生問法,菩薩悉能隨意而答。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相第一。

  內具至德,外具相好。

  舍諸世間所有飾好。

  舍世形好也。

  名稱高遠逾…

《維摩诘所說經句解卷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