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段文是淨諸業障菩薩請問的,佛是從事上講這段文。「善男子。雲何人相 。謂諸衆生心悟證者。」我們知道「悟」和「證」字,師父常常開示我們, 實相本無文字,可是藉由文字來顯示實相,因爲如果沒有名相,就沒有辦法 帶衆生會入甚深的圓覺之理。「謂諸衆生心悟證者」,事實上,在勝義谛中 本無悟與不悟,我們知道,衆生有分別心認爲有所悟,有所證,事實上是迷 惑緣起。迷惑緣起單就一句話講,就是執著法是有的,在修學時就認爲有所 證、有所得。爲什麼有所得?因爲有所住,住于相,有相一定有名,有悟有 證,這就是有所分別。事實上,都落入衆生的遍計執性,簡單講「悟有我者 」,是悟有我證我所的意思,事實上他已經落入有法裏面,落于有所得心。 「不複認我」,這時你沒辦法開悟的,因爲什麼?一切法無生,無生法不可 悟也不可證,你會入無生的道理,你放下有所得心,假名叫開悟,假名叫證 者。如果你會入一切法都是緣生的,緣生都是依他而有,既然依他而有,本 身就是無生,無生之法不可取證。
你體會緣生就是無性,無性就是緣生,二谛就融通,這時候就是如如的理。 你用如如的智慧來會入如如的理,假名叫開悟,或叫證入這個法。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複認我。」也是這個意思。「所悟非我」,以二谛來 講,悟有我者是迷于世俗谛,落入遍計執。「不複認我」,不會第一義的緣 故,所以「所悟非我」,因爲第一義裏沒有我、我所,一切法本無生故。「 悟亦如是」,有我所,悟也如是,皆是落于有法。龍樹菩薩說過一句話,若 人見般若,是人被法縛;若人不見般若,也是被法縛,都是落于有所得心的 緣故。也是迷于緣起的緣故,乃至「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爲人相」,稍落遍 計執,稍落有法都是屬于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殚證理皆名人相。」記 得一句話:「到底悟的是誰?」如果有人從這邊追究下去會有個毛病,因爲 心裏有個想要悟──這個悟者是誰。你一直追究下來,就落入無盡過,沒有 達到究竟的答案。世間法也是一樣,你總是要找到最後一個我,找到一個答 案,這個答案就是有所得。如果悟是無我,就落于無因過。這兩種都是違于 二谛,我們知道無性能隨緣,隨緣而無性。如果你要找一個悟者,或沒有一 個悟者,這本身都是錯誤的。「心存少悟備殚證理皆名人相」,如果在言語 相上繞的時候,本身就落在遍計執裏。
師父:這個能所啊!害人不淺。能所是有相法,有相法非是實相,實相無相,無相 無能無所。我參雜一點淺顯的和大家修學,大家才有味道。現在一般人提觀 想,他完全有我人衆壽相的觀想,「你可以修觀啊!可以觀想,觀佛啊!觀 菩薩啊!」這是取相。我今天告訴大家,什麼是觀想?觀想是令你的清淨心 一絲妄想不起,叫觀想。要有妄想起的話,趕緊放下!我們念佛法門就是念 佛,一點妄想沒有,叫觀想。不是取著于相叫觀想,一般人都是取相爲觀想 ,那正好顛倒說。大家要起觀想的時候,你這麼用功,靜坐閉目善思惟,假 使有一絲妄想起,趕緊念佛號,這就是觀想。妄想是什麼妄想?皆取相來的 ,相是虛妄的,所以這個想是妄想。
現在末法時期,有很多人教人取妄想相,害人不淺啊!所以你們和人家說法 ,千萬不要教人取相觀想,那害衆生。一絲妄想不起,怎麼觀想法呢?沒有 我人衆壽相,沒有貪瞋癡,沒有叁心,那就是大觀想了。
佛本是無,清淨則有,清淨就是一絲一毫妄想沒有,那就是佛,那就是佛的 法身。久久這麼用功,自起報化作用。
你們每個人都提出來,不要著于能所。「悟有我者」,悟有我所,「不複認 我」,慧明提出這個「我」應該是本來面目。所悟非本來面目,「所悟非我 」;「悟亦如是」,能悟也非本來面目。大家繼續發揮!
你們要知道,無量劫修行這個法,才成佛啊!這個法就是你們時常提到,觀 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入流亡所,就是那個意思了。有很多迷惑人,修觀音 法門教人聽聲音,既不離能,也不離所,那怎麼會自性呢?慧明提出本來面 目,和那自性有什麼關系?大家想一想?我們是不是可以這麼說,「悟有我 者」就是悟有我所;不複認自性,「不複認我」。是不是也可以這麼說啊? 大家各人發揮自己的。
策師:「謂諸衆生心悟證者」,因爲一切法本來寂靜不可得,衆生因爲心存有悟者 ,有悟就有我。本來法是寂靜清淨,沒有能所,他墮入生死,墮入人相,有 人相就有我相,我相就有一切法。佛就說「悟有我者不複認我」,真的悟到 法身,法身它是一切衆生平等,一切衆生清淨,那就是我,不複更有一個我 ,「不複認我」。這個我就是顛倒了,「所悟非我」,所悟就不是法身了, 能悟所悟都是落入遍計執,落入生死。再講「悟已超過一切證者」,認爲證 到很高的境界,那也是我相。因爲法身本來沒有四相,本來寂靜。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這也可以講二乘證入涅槃,有有 余涅槃可得,也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殚證理」,乃至一點點契入,還是全 部證入,都是有人相。
師父:這裏面有個字,大家看一看,「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應該「悟己」還是「 悟已」?按照書上這個字應該是「己」。我們動動腦筋,這個字是「己」? 是「已」啊?大家說應該是「己」?應該是「已」?如果是「己」的話,容 易講了。「悟己」,自己是我相,是能啊!「超過一切證者」,一切證者是 所啊!大家說,這個應該是「已」?應該是「己」啊?我們集中大家的智慧 來解這個問題。「己」的話,悟己超過一切所證,都是人相。假定啊!取相 是能所,能所是取相,取相皆是人相。雲何人相?謂諸衆生分別心,所悟所 證者,取相!是不是?能所。
「善男子。悟有我者。」這個「悟有我者」,我們假定是「悟有我所」,我 者就是我所。「不複認我」,不複認法性,不複認本來面目,你們也都說了 。
「所悟非我」,非本來面目,所悟的非本來面目。「悟亦如是」,能悟的也 非本來面目。「悟己超過一切證者」,己是能,一切證者是理,是境,是所 嘛!這個也是能所,這「悉爲人相」,都是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俱是我所。其心是能悟,「圓悟 涅槃」,涅槃是所悟,這個都是我者,都是我所。大家仔細會會這個意思, 是不是這個樣。「心存少悟」,就是能所,存少悟就是能悟、所悟嘛!「備 殚證理」,完全證悟入到涅槃理,皆是人相。這段文是不是這樣子?大家發 揮!
甫師:這邊是說所證的境不可得。「善男子。雲何人相。謂諸衆生心悟證者。」這 句話是總說,什麼叫做人相?衆生認爲心所悟證的相,都落入人相。如果認 爲有所證,都是增上慢人,因爲一切法本來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既然性相常 住,有能證所證就是有所得心,這樣就是人相,有所對待。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複認我。」假如有悟我所,就是所證的,就是違背實 相的道理,因爲實相法沒有對待。「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所悟、能悟都不 是實相。「悟己超過一切證者」,悟到自己是超過所證的,這樣也是落入人 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殚證, 理皆名人相。」其 實心性本來就是緣起無性,無性緣起,如果自己認爲會到了圓悟涅槃,就是 落入有法。「心存少悟」,所證的階段,都是名相,有所取相,皆是人相。
師父:大家知道,我不知道各位得益不得益?我和大家一起修學,如果我寫那本圓 覺經啊!修學過以後再寫,可能說得更明白一點。因爲大家的智慧,培養了 我。這個法小乘人會不到,大乘始教──相宗、空宗也會不到,按照華嚴家 判的,終教、頓教、圓教可能會到了,它是性宗。剛才慧明提出本來面目, 就是性。
聞師:師父!我要講最後一句。「心存少悟備殚證理皆名人相」,今天我們提到的 重點是無能無所,我們可以從俗谛銷融到第一義谛,從相會入性,事實上都 是遣相會入性。我們知道一切法都是緣起,緣起不異第一義谛,第一義谛不 異緣起,能所當下就是無性義,即能所而非能所,並不是離能所的緣起而有 甚深的第一義谛。
般若經講,法法不相知,因爲法法都是無能所,法法都是緣起。因爲如果有 知就有能知、所知,落入能所,就法法相知。因爲能見,就有所見,所以二 谛不能融通,不是昧于緣起,就是昧于真谛,因爲有所執著的緣故。無有一 法至一法,沒有一法從現在到未來,或過去到現在,沒有這種情形。事實上 ,不能從緣起會到甚深的第一義谛,這也是我們衆生可憐愍的地方,因爲法 法本來就是這樣的清淨自在。我們衆生無始劫來無明不能會到如如之理,所 謂如如理要無分別的如如智才能契入,契合如如理就是圓滿法身,圓滿法身 除惑、斷集,修邊講叫圓滿報身。爲什麼法法皆如如理?因爲法法都是實相 的緣故,當下就是緣起,緣起就是諸法,諸法就是實相,實相就是諸法。
師父講法華經,就是講實相諸法,諸法實相,可是我覺得就是這句話最受用 了。因爲我們常常想找甚深的道理,這樣就有能證、所證,也就是我們常常 離開日用諸法想要會到甚深的第一義,那是緣木求魚。你離開現前的一念心 ,現前的種種緣起,那裏有第一義谛可得?也就是能所宛然,事實上能所也 就是第一義谛,師父常告訴我們的,實相諸法,諸法實相,所以沒有一法能 到一法,沒有能證與所證,能證所證本身就是第一義。華嚴宗說一即一切, 在這個法裏你沒有辦法去分別,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因爲一無性能入 一切,一切無性不礙一。你講一,講…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淨諸業障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