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段文是净诸业障菩萨请问的,佛是从事上讲这段文。「善男子。云何人相 。谓诸众生心悟证者。」我们知道「悟」和「证」字,师父常常开示我们, 实相本无文字,可是藉由文字来显示实相,因为如果没有名相,就没有办法 带众生会入甚深的圆觉之理。「谓诸众生心悟证者」,事实上,在胜义谛中 本无悟与不悟,我们知道,众生有分别心认为有所悟,有所证,事实上是迷 惑缘起。迷惑缘起单就一句话讲,就是执着法是有的,在修学时就认为有所 证、有所得。为什么有所得?因为有所住,住于相,有相一定有名,有悟有 证,这就是有所分别。事实上,都落入众生的遍计执性,简单讲「悟有我者 」,是悟有我证我所的意思,事实上他已经落入有法里面,落于有所得心。 「不复认我」,这时你没办法开悟的,因为什么?一切法无生,无生法不可 悟也不可证,你会入无生的道理,你放下有所得心,假名叫开悟,假名叫证 者。如果你会入一切法都是缘生的,缘生都是依他而有,既然依他而有,本 身就是无生,无生之法不可取证。
你体会缘生就是无性,无性就是缘生,二谛就融通,这时候就是如如的理。 你用如如的智慧来会入如如的理,假名叫开悟,或叫证入这个法。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也是这个意思。「所悟非我」,以二谛来 讲,悟有我者是迷于世俗谛,落入遍计执。「不复认我」,不会第一义的缘 故,所以「所悟非我」,因为第一义里没有我、我所,一切法本无生故。「 悟亦如是」,有我所,悟也如是,皆是落于有法。龙树菩萨说过一句话,若 人见般若,是人被法缚;若人不见般若,也是被法缚,都是落于有所得心的 缘故。也是迷于缘起的缘故,乃至「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稍落遍 计执,稍落有法都是属于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记 得一句话:「到底悟的是谁?」如果有人从这边追究下去会有个毛病,因为 心里有个想要悟──这个悟者是谁。你一直追究下来,就落入无尽过,没有 达到究竟的答案。世间法也是一样,你总是要找到最后一个我,找到一个答 案,这个答案就是有所得。如果悟是无我,就落于无因过。这两种都是违于 二谛,我们知道无性能随缘,随缘而无性。如果你要找一个悟者,或没有一 个悟者,这本身都是错误的。「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如果在言语 相上绕的时候,本身就落在遍计执里。
师父:这个能所啊!害人不浅。能所是有相法,有相法非是实相,实相无相,无相 无能无所。我参杂一点浅显的和大家修学,大家才有味道。现在一般人提观 想,他完全有我人众寿相的观想,「你可以修观啊!可以观想,观佛啊!观 菩萨啊!」这是取相。我今天告诉大家,什么是观想?观想是令你的清净心 一丝妄想不起,叫观想。要有妄想起的话,赶紧放下!我们念佛法门就是念 佛,一点妄想没有,叫观想。不是取着于相叫观想,一般人都是取相为观想 ,那正好颠倒说。大家要起观想的时候,你这么用功,静坐闭目善思惟,假 使有一丝妄想起,赶紧念佛号,这就是观想。妄想是什么妄想?皆取相来的 ,相是虚妄的,所以这个想是妄想。
现在末法时期,有很多人教人取妄想相,害人不浅啊!所以你们和人家说法 ,千万不要教人取相观想,那害众生。一丝妄想不起,怎么观想法呢?没有 我人众寿相,没有贪瞋痴,没有三心,那就是大观想了。
佛本是无,清净则有,清净就是一丝一毫妄想没有,那就是佛,那就是佛的 法身。久久这么用功,自起报化作用。
你们每个人都提出来,不要着于能所。「悟有我者」,悟有我所,「不复认 我」,慧明提出这个「我」应该是本来面目。所悟非本来面目,「所悟非我 」;「悟亦如是」,能悟也非本来面目。大家继续发挥!
你们要知道,无量劫修行这个法,才成佛啊!这个法就是你们时常提到,观 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入流亡所,就是那个意思了。有很多迷惑人,修观音 法门教人听声音,既不离能,也不离所,那怎么会自性呢?慧明提出本来面 目,和那自性有什么关系?大家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悟有我 者」就是悟有我所;不复认自性,「不复认我」。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啊? 大家各人发挥自己的。
策师:「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因为一切法本来寂静不可得,众生因为心存有悟者 ,有悟就有我。本来法是寂静清净,没有能所,他堕入生死,堕入人相,有 人相就有我相,我相就有一切法。佛就说「悟有我者不复认我」,真的悟到 法身,法身它是一切众生平等,一切众生清净,那就是我,不复更有一个我 ,「不复认我」。这个我就是颠倒了,「所悟非我」,所悟就不是法身了, 能悟所悟都是落入遍计执,落入生死。再讲「悟已超过一切证者」,认为证 到很高的境界,那也是我相。因为法身本来没有四相,本来寂静。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这也可以讲二乘证入涅槃,有有 余涅槃可得,也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乃至一点点契入,还是全 部证入,都是有人相。
师父:这里面有个字,大家看一看,「悟已超过一切证者」,应该「悟己」还是「 悟已」?按照书上这个字应该是「己」。我们动动脑筋,这个字是「己」? 是「已」啊?大家说应该是「己」?应该是「已」?如果是「己」的话,容 易讲了。「悟己」,自己是我相,是能啊!「超过一切证者」,一切证者是 所啊!大家说,这个应该是「已」?应该是「己」啊?我们集中大家的智慧 来解这个问题。「己」的话,悟己超过一切所证,都是人相。假定啊!取相 是能所,能所是取相,取相皆是人相。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分别心,所悟所 证者,取相!是不是?能所。
「善男子。悟有我者。」这个「悟有我者」,我们假定是「悟有我所」,我 者就是我所。「不复认我」,不复认法性,不复认本来面目,你们也都说了 。
「所悟非我」,非本来面目,所悟的非本来面目。「悟亦如是」,能悟的也 非本来面目。「悟己超过一切证者」,己是能,一切证者是理,是境,是所 嘛!这个也是能所,这「悉为人相」,都是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俱是我所。其心是能悟,「圆悟 涅槃」,涅槃是所悟,这个都是我者,都是我所。大家仔细会会这个意思, 是不是这个样。「心存少悟」,就是能所,存少悟就是能悟、所悟嘛!「备 殚证理」,完全证悟入到涅槃理,皆是人相。这段文是不是这样子?大家发 挥!
甫师:这边是说所证的境不可得。「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这 句话是总说,什么叫做人相?众生认为心所悟证的相,都落入人相。如果认 为有所证,都是增上慢人,因为一切法本来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既然性相常 住,有能证所证就是有所得心,这样就是人相,有所对待。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假如有悟我所,就是所证的,就是违背实 相的道理,因为实相法没有对待。「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所悟、能悟都不 是实相。「悟己超过一切证者」,悟到自己是超过所证的,这样也是落入人 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 理皆名人相。」其 实心性本来就是缘起无性,无性缘起,如果自己认为会到了圆悟涅槃,就是 落入有法。「心存少悟」,所证的阶段,都是名相,有所取相,皆是人相。
师父:大家知道,我不知道各位得益不得益?我和大家一起修学,如果我写那本圆 觉经啊!修学过以后再写,可能说得更明白一点。因为大家的智慧,培养了 我。这个法小乘人会不到,大乘始教──相宗、空宗也会不到,按照华严家 判的,终教、顿教、圆教可能会到了,它是性宗。刚才慧明提出本来面目, 就是性。
闻师:师父!我要讲最后一句。「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今天我们提到的 重点是无能无所,我们可以从俗谛销融到第一义谛,从相会入性,事实上都 是遣相会入性。我们知道一切法都是缘起,缘起不异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不 异缘起,能所当下就是无性义,即能所而非能所,并不是离能所的缘起而有 甚深的第一义谛。
般若经讲,法法不相知,因为法法都是无能所,法法都是缘起。因为如果有 知就有能知、所知,落入能所,就法法相知。因为能见,就有所见,所以二 谛不能融通,不是昧于缘起,就是昧于真谛,因为有所执着的缘故。无有一 法至一法,没有一法从现在到未来,或过去到现在,没有这种情形。事实上 ,不能从缘起会到甚深的第一义谛,这也是我们众生可怜愍的地方,因为法 法本来就是这样的清净自在。我们众生无始劫来无明不能会到如如之理,所 谓如如理要无分别的如如智才能契入,契合如如理就是圆满法身,圆满法身 除惑、断集,修边讲叫圆满报身。为什么法法皆如如理?因为法法都是实相 的缘故,当下就是缘起,缘起就是诸法,诸法就是实相,实相就是诸法。
师父讲法华经,就是讲实相诸法,诸法实相,可是我觉得就是这句话最受用 了。因为我们常常想找甚深的道理,这样就有能证、所证,也就是我们常常 离开日用诸法想要会到甚深的第一义,那是缘木求鱼。你离开现前的一念心 ,现前的种种缘起,那里有第一义谛可得?也就是能所宛然,事实上能所也 就是第一义谛,师父常告诉我们的,实相诸法,诸法实相,所以没有一法能 到一法,没有能证与所证,能证所证本身就是第一义。华严宗说一即一切, 在这个法里你没有办法去分别,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因为一无性能入 一切,一切无性不碍一。你讲一,讲…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修学记 净诸业障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