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分,也有人難問,證自證分從那 兒出來?如果證自證分還有出處,無盡了。如果證自證分沒有出處,無因。 所以你護法還是落入二過。護法就說了,說證自證分因自證分而立,自證分 因證自證分而立,它不落無因,也不落無盡過。
這個衆生心是什麼東西呢?就是第八識染分,叫自證分。衆生心裏才産生見 分、相分,見分爲我,相分爲法。我們認爲護法菩薩很可能合乎天親菩薩的 本意,四分一立,就圓融了。你學唯識,學到證自證分才入二谛融通叁昧印 。還有誰講?
琛師:「善男子。雲何衆生相。」這裏的衆生相暫時把它定爲法執。「謂諸衆生心 自證悟所不及者」,這裏的衆生是指二乘,二乘心沒有破除到法執。「善男 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衆生。則知彼人說衆生者非我非彼。」這個「有 人」是指前面的「諸衆生心」的二乘人,二乘人說「我是衆生」。這裏的衆 生是對我來講的法,這裏的衆生可以解成五蘊,就是二乘說我是五蘊。
「則知彼人說衆生者非我非彼」,二乘所說衆生的五蘊,這個五蘊不是我, 也不是人。「雲何非我」,爲什麼五蘊不是我呢?「我是衆生則非是我」, 我是五蘊,我全是五蘊,當然不是我了。「雲何非彼我是衆生非彼我故」, 爲什麼五蘊不是人呢?因爲我要是五蘊的話,「非彼我故」。非彼「我」是 形容上面的「我」字,我是衆生的話,「非彼故」就可以了。我是衆生,就 沒有所謂的人,全部都是五蘊。
「善男子。但諸衆生了證了悟皆爲我人。」二乘人了悟了證只到我人的階段 而已,只破人我執。「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衆生相」,存有所了就 是前面所討論過的,衆生相是能,我人相是所,二乘人執著五蘊是我,所以 五蘊是構成我人的法。存有所了,就是存有法執,所以叫衆生相。
師父:慧琛會到衆生相是五陰,有這個意思,鸠摩羅什翻譯五陰爲五衆。這也有道 理,反正我們大家都是猜的。還有一點我提供大家,根據這個道理,外道立 二十五冥谛,佛說四相是破二十五冥谛,四相皆空嘛!根據我相,外道立神 我,根據人、衆生、壽者,立其它二十四谛,二十五冥谛大家查字典就查到 了。好!大家查注疏看看人家怎麼講,我們猜了半天。
剛才護法菩薩說的四分,二十五谛皆破,如果半頭唯識那成了修二十五谛了 ,天親菩薩不是說于假說我法嗎?前面神我就是我,後面二十四谛就是法, 這些都是假的。所以唯識宗唯有護法四分一立,才分明。現在查注疏,查到 注疏就上來寫。
學二谛,和大家講,我知道了當然也希望大家都知道。有很多人不相信,說 智谕就只知道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他不知道佛無量阿僧祇劫就是求這個法 。這是謗法人,八大宗都是根據這個法,你不探討它的究竟處,怎麼能得無 上菩提?
若幹年以來,我感覺很寂寞,因爲這個法當中只有我一個投入,其它沒有一 個人跟上來,這是所謂分道揚镳。查到注疏上來寫。等覺菩薩還沒圓滿,等 覺下生人間成妙覺,在菩提樹下此法才圓滿,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那才圓滿。 當然我們差得太多了。千萬不可謗法,你不見性就算了,不可謗法。
執著于八識落入我,落入見分,執著有心所,落入相分,皆是假的,不入自 證分。有人入了自證分,還要再入證自證分,二谛才融通。如果僅僅入自證 分,叫半頭唯識。如果你們學唯識的,相分、見分都不知道,那別講了。
大家繼續精進努力,到什麼時候才不失掉呢?得陀羅尼,生生世世不失;你 如果沒得陀羅尼,轉眼就忘。真正了解到一點點法的話,你想想就好了,世 間一切名利如同水沫一樣,一點價值沒有了。爭世間名利享受,爭那一點水 沫,唉!衆生可憐愍。
有一句話很值得大家參考,信爲能入,智爲能度。如果你起我慢心,障信又 障智。我慢心略說有兩種,廣說有七種、八種,一種是直接的,「啊!他講 的不對,我說的才對。」還有一種卑下慢,「他說的高妙,可是他高妙是他 的,和我沒有關系。」也不入,你等到來生,一過人身,後悔已遲。好象有 一種人一樣,「他高妙幹什麼呢 ?我就是這個樣子。」那就是卑下慢。 千萬不要小瞧這個法,十地菩薩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除,十地菩薩經過叁大 阿僧祇劫。菩薩不顧身命,千生萬劫訪師求道,求什麼?求這個法。求到此 法,要感恩佛!
(卍續一六‧圓覺經直解卷下‧一二七下‧一七)「善男子。雲何衆生相。 」「此示衆生相也。謂覺前證悟。二皆是妄。」證悟我人皆是虛妄,般若經 講過嘛!無我相、無人相。「即此覺了之心名衆生相」,還存覺了之心,叫 衆生相。那我們看,覺了之心是能一定有有所得,那才叫衆生相。「以此覺 了之心。非證悟之可及者。以見有證悟之可離故。名衆生相。」法本是空, 不可即,也不可離,你要是說「有證悟可離」,那一定有證有悟。因爲什麼 呢?有證悟可離,證悟是所離,我是能離。
「善男子。譬如有人。」「此借明衆生相也。以凡夫之衆生相。乃計我所感 苦樂變異相續。爲衆生相。」這就是慧琛所說的五陰法。「苦樂變異相續」 是什麼?五受陰,凡夫叫受陰,如果不受,它變成五法,五法緣起,緣起性 空。它一受,有過錯了。「苦樂變異相續」,五陰變異相續,我不相續,佛 性不相續,佛性不斷不常嘛!相續法有二過,一過是無因,一過是無盡。明 白一點講,不是墮斷邊,就是墮常邊,大家清楚了,相續,你們認爲法界相 續不是墮斷邊,就是墮常邊,前面滅,後面起,是不是?前面滅,後面生, 才相續。前面滅了,後面怎麼生?斷了。前面不滅,後面生,那還是前面啊 !常。所以說墮斷、常二邊。
相續是什麼?無性隨緣生萬法,萬法緣生無自性,還是不斷不常嘛!「今聖 人。但以了悟證取。兩忘能所。」他從能所方面說。「只存能了之心」,有 能了一定有所了,能了之心講起來就是獨影境,獨影境一定有境,沒有境它 不起嘛!所以獨影境根據前五識的脫落影像。「爲衆生相」,憨山大師認爲 能了之心爲衆生相。「以不屬能所故」,我們不可取相,這可能要檢討了, 不屬能所怎麼叫能呢?虛妄有的,遍計執假有。衆生相有能了之心嗎?大家 仔細檢討。「借世人彼此之語。以喻明之。謂言我是衆生故。非我非彼。」 這是憨山大師的見地。
「善男子。但諸衆生了證了悟。」「此正示其相。謂了前證悟二皆不及。只 此了心不忘。爲衆生相耳。」這是憨山大師他的見地,我們看古德注疏,不 只憨山大師一個人,多半用猜的,大家不妨參考。
我們今天到此地爲止。現在注疏書,我參考什麼資料什麼資料,參考誰的著 作誰的著作,這個地方參考不到的,沒有的,是不是?你參考誰的注疏?
■第五十次修學
「善男子。雲何壽命相。謂諸衆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 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爲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銷 無別有知銷者。存我覺我亦複如是。」
師父:我們修學到此地。「善男子。雲何壽命相。謂諸衆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 這裏頭好象又有能所吧?照好象是能照吧?清淨覺好象是所照吧?「所了者 」,有所了就有能了。「衆生心」是不是分別心?「照」是不是我相?它是 能嘛!「清淨覺」所照,好象是人相、衆生相?「所了者」是所吧?圓覺經 說的是實相,所以深。「照清淨覺」好象有能照之智、所了之境,「所了者 」是六塵緣影心啊!一真法界裏頭沒有分別吧!這四相簡別凡外、二乘、權 乘菩薩,凡夫所說的當然不是,外道更不是,二乘也不到這個地步,權乘菩 薩也不到這個地步。權乘菩薩是什麼?華嚴宗判爲大乘始教。終教沾到一點 邊了,他會到事不礙理,理不礙事。圓頓才達到事事無礙。
悅師:「善男子。雲何壽命相。謂諸衆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衆生因取相才有分 別心,壽命相就是衆生所起的一念微細分別心,「覺所了者」,他自己覺得 自己清淨,這也是落入能所。
後面有講一個譬喻,「一切業智所不自見」,業不自見業,智也不自見智, 好比我們常講的,眼不見眼,這個法本來是畢竟清淨的,不可得。也猶如命 根,上次我們有講到「不自斷命」,怎麼能自己再斷自己的頭呢?
「善男子。若心照一切覺者皆爲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你心照就是一 個能覺,一切覺者就是所覺,這樣都不離塵垢。
「如湯銷無別有知銷者。存我覺我亦複如是。」冰既然已經融化了, 就沒有另外有一個冰能「知銷者」,這樣也是落能所,冰銷了就沒有冰了 ,你還執著「知銷者」,「知銷者」就是壽命相,這樣就是「存我覺我 亦複如是」。
舉個例子說,有人說,我剛才空了,或者說,我剛才入定了,那樣師父一定 會跟他講,是誰入定了?他一定會講,是我入定了,這比我相還微細的念頭 ,叫壽命相。其實我們念佛當下就是無念,也沒有所謂的無念,即事就是理 。因爲他自己認爲「心照清淨」,又認爲「覺所覺者」,覺得很清淨的念頭 ,都是壽命相。
師父:「謂諸衆生心照清淨覺」,清淨覺是境,是不是?衆生心是能照。清淨不可 照,清淨無分別,能覺、所了,都是能所,是不是?
「存我覺我」,存我是能覺之我,覺我是所覺之所。這是二谛,無性隨緣就 有衆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隨緣無性,那有分別?無性隨緣,衆生心分別照 清淨覺所了者。這是大乘起信論說的心生滅門,是不是?
「一切業智」,業智是什麼…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淨諸業障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