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慧彰提出來了,不生不滅,佛說不生不滅是說畢竟空義啊!不是說不生不滅 定有其法,如果這一步錯了的話,就糟糕了。大家看,如果畢竟空也有道理 ,相、二谛、畢竟空,都是一個道理。「以如來解及所行處」,這好象是如 來的身口意叁業吧?誰講?
濟師:「末世衆生不了四相」,衆生起遍計執,所以不了四相。慧能大師有一首偈 :「慧能沒技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就是破我們衆 生著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爲自修行終不成就」,如來教我們八萬四千法 門,有的人在威儀上修,有的人在智慧上修,有的人在多聞上修,因爲所行 處都是有能所,所以要成就清淨覺,如同煮沙成飯,不能成就。
「或有衆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二乘人以爲證到涅槃,其實也沒有涅槃, 也沒有菩提,本來無一物。「見勝進者心生嫉」,因爲著相所以有嫉心 ,有人我是非的區別。「由彼衆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因爲有 我相,所以不能入清淨覺。
師父:大家要知道,圓覺經和六祖慧能大師所證的境界有所不同,慧能大師證的是 頓教,圓覺經是圓教。頓教得真谛中道,隨緣無性,一切法隨緣無性,頓教 境界,一切法隨緣無性就是真谛中道,也是入中道義。圓教,圓覺經是無性 隨緣成一切法,真谛、俗谛皆得。好!你講吧!
翰師:「末世衆生不了四相」,末世衆生不能了達四相,我人衆壽皆是因緣和合的 假相,因緣和合的假相是如幻如化的。既然如幻如化,所以空不可得。「以 如來解及所行處爲自修行終不成就」,如來解及所行處是落入法我執和人我 執,我們知道法我執是所知障,人我執是煩惱障,以煩惱障、所知障來修行 ,終不能成就。
「或有衆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那就是有一個能得的心和能證的心,落入 能所心。「由彼衆生未斷我愛」,我愛是我所心,落入能所和我我所,就不 能入清淨覺。
師父:慧翰提到煩惱障和所知障,大家知道,所知障是界內、界外,這煩惱障就是 見思惑。見思惑在界內,破見思惑出叁界。所知障是界外見思,叁界外的見 思惑,就是所知障。雖然它通界內、界外,界外獨存。最後一個人講!
觀師:「末世衆生不了四相」,末世衆生不了我人衆壽四相是無性隨緣,他沒有會 到無性隨緣,隨緣無性。所以縱使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爲自修行也不能成就, 執相而求,咫尺天涯。「或有衆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未得謂得、未證謂 證,就是講增上慢,有所得故。這跟前面有關系,因爲前面不了四相,就會 執著四相,有所得。後面也是以有所得,所以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 進者心生嫉」,見勝進者起嫉心,沒有起隨喜心,假如能夠會到四相是 隨緣無性,無性隨緣,就會起隨喜功德的心。這也是我們修行上要從這裏下 功夫的,因爲佛就是會起隨喜心,譬如結夏圓滿七月十五日爲什麼是佛歡喜 日?因爲大家能會到法性,能夠成就的話,佛會代替我們歡喜。我們會變成 凡夫,就是我們看到什麼事都不歡喜,「見勝進者心生嫉」,所以我們要 改這種習氣,要常常起隨喜功德。「由彼衆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未斷我愛,因爲我相堅固的緣故,所以不能入清淨覺 。
師父:慧觀也提到四相就是取相,這有道理。不了四相,是取四相──我人衆壽相 。「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爲自修行」,取如來的心相、行相,取相的緣故不得 成就,不得空義。「或有衆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也是取相,小乘不知道 空義,取相,所以才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聞說大 乘畢竟空,如刀割心。「由彼衆生未斷我愛」,我愛是見分,見分有四種: 我見、我愛、我癡、我慢。唯識宗說的第七識。「未斷我愛」,以第八識的 見分爲我相,第八識的相分爲法相,相分就是人衆生壽者。我們今天因爲時 間的關系,現在開始查注疏。
順便和大家講,今天我爲常住事出去,惠濟、慧修和我去,我在這裏順便向 大衆僧告假。
頓教比圓教差一點,頓教是會入緣生無性,真谛中道;圓教是不但得真谛中 道,先得真谛中道爲根本智,後得俗谛中道爲後得智,無性隨緣。根本智是 六地以前的菩薩,如果再得後得智,就是七八九十地到等覺菩薩。有些人以 遍計執會六祖的境界,他說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說 的吧?本來沒有一點東西嘛!錯了!本來無一物,不也是有嗎?有「本來無 一物」。本來無一物也無,會入圓教了。本來無一物也無,不是無性隨緣起 嗎?
彰師:無一物是指無相。
師父:無相就是相,那有無相?要是有無相,龍樹說落入無相相。
彰師:無一物是不取相。
師父:不取相是取了無相相。
彰師:能隨緣不取相。
師父:不取相,無相也無。
彰師:無相無不相。
師父:無相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緣起啊!那有無相?沒有無相,實相無相無不 相,那才叫實相。如果說真正一切法無相,那還有個無相相啊!
彰師:那就是不取無相。
師父:那就是于真谛中道取遍計執。你既然不取相,怎麼會有無相?你說有無相, 一定取了無相相。
彰師:不著的意思。
師父:你還是著啊!你著了畢竟空,著了無相相了。
彰師:無一物就是無性能隨緣的意思。
師父:無一物也無,著了無一物,不成了斷滅了?無性隨緣,怎麼會本來無一物, 本來無相呢?無相是說無自性啊!無性能隨緣,隨緣就是相啊!佛所說法, 相即無相,無相即相,生即無生,無生即生。念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不著一邊,著一邊是斷邊;再著那邊就是常邊。你們如果學佛法,失之毫厘 ,差之千裏,六祖不是這個意思,爲破你執有,才說本來無一物。要不然不 是中道義嘛!你們知道這個道理,就真知道如何念佛了。怎麼知道念佛呢? 無相就是相,無量壽就是無量光;相就是無相,無量光就是無量壽,這不是 照而寂,寂而照嗎?如果你偏于無相,斷滅,斷邊;偏于相,常邊。常斷二 邊,不契中道。禅宗祖師禅,會入真谛中道嘛!
你們被貪瞋癡障住你們的智慧了,你們想,著有相是不是有所得啊?界內見 思。說無相,是不是還是有所得于無相啊?界外見思,所以說這都是所知障 。所知障通界內、界外。希望大家各自努力啊!如果你在此法得到一點點解 ,可以開圓解;如果能夠悟到一點點,一悟一切悟,一證一切證,那就得果 位了。開圓解的人不了生死,到一悟一切悟,一證一切證,可以得果位。
如果我說這個話,你們在座的能有一個、半個知道這個道理,那就不得了。 恐怕大家都是一盆漿糊,糊裏胡塗!這無相和空,還有分別,無相空是大乘 義,小乘叫但空,凡夫外道是邪空。但空有過,不得法身,所以出叁界。邪 空有過,不離叁塗。但空,怎麼叫但空?沒有功德,他認爲一切法確實空了 ,是人我空。他不知道空這個法是出于第八阿賴耶識,所以小乘人只會到第 六意識,不入第八識。邪空是什麼?遍計執。
(卍續一六‧圓覺經要解卷下‧二五七下‧一一)「如來解行。離四句。絕 百非。住相而修豈得成就?」這個人說得很正確,離四句絕百非,不得說有 ,不得說無,不得說也有也無,不得說非有非無。如果是取相而修,豈得成 就?「如執醍醐同毒矣」,醍醐是牛奶裏頭最好的東西了。
「未得于理。未證于智。謂得謂證增上慢人。」法本不可得,他認爲有所得 ,法本無證,他認爲有證,所以叫增上慢。「若自知不證而言證者。則根本 戒中成妄語罪。」這是大妄語。「夫聖人用心。自他無二。見他勝進法教流 行。念念歡喜。」應該起歡喜心。「必能隨順。驗心如此。即證悟不虛矣。 」如果這樣,他所證所悟的境界就是真的了。「若自覺已(己)衰他盛則嫉 。已(己)盛他衰則喜。」如果別人比自己強則嫉,自己勝于別人則喜。「 縱令深解妙境。但是心之所緣。」心之所緣就是心所。「勿錯認之謂得謂證 。並由我愛。故成障覺。」這個人講得很好,講得很徹底。
(太虛大師全書‧圓覺經略釋‧二一八六‧七)「「此再推論不了四相,必 生二謬:一者、竊佛德以爲己功。」竊取佛的功德,佛的心行二德,以爲己 功。「二者、以少得而起增慢。……」增上慢。「此種人以爲經教所載如來 解處,不過如是,今我亦如是修;如來行處不過如是,今我亦如是行,附會 如來之解行,謂是自己之解行境界。不知四相未空,但以分別識心附會言教 。」如來解行是言教,言教就是二谛,不入二谛,執著言教,「終不能成就 清淨解行也」。「或有下,即指以少得而起增上慢之人。……由彼衆生未斷 我愛者。彼指前兩種人。」就是竊佛德爲己功,以少得而起增慢,這兩種人 都是未斷我愛。「彼兩種人所以有嫉心者,皆因未能斷除細相我愛之故。 」這兩人都解釋得有道理。我們今天到此地,下課!
■第五十五次修學
師父:我們這麼修學,逐漸把各位帶到另一個層面。如果你不精進,你要落伍,漸 漸要落下來。和賽跑一樣,慢慢就落下來了,漸漸地能剩下幾個人?不知道 ,希望各自努力!這是你的慧命,你如果放棄它,實在可惜。你努力,跟不 上是一回事,如果甘心放棄,實在可惜!不久大家就可看出來,有的人慢慢 爬上來,有的慢慢落下去,有的慢慢聽都聽不懂,不要說是修學,他來講堂 就是打瞌睡,沒有別的。希望大家各自精進!你學佛,出家…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修學記 淨諸業障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